APP下载

基于工程科技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0-11-09汪义旺张波周宏强吴尘宋佳张耀

高教学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汪义旺 张波 周宏强 吴尘 宋佳 张耀

摘  要:针对工科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工程研究开发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对基于工程科技研发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如何通过科研平台的各类资源要素开展电子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三同四融”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和“一平台、两支撑、三路径和四保障”的电子类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开展了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研发;电子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0-0037-04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skilled talents in electronic major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a new training mod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is explored, the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electronic majors through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has been developed. A novel concept of "three synergies and four integra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a new model of electronic talent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one center, two supports, three paths and four guarantees" are proposed. Taking the electronic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which has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new ideas and training methods for the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skilled talents.

Keywords: innovative abi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electronic major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行业转型加快,企业对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也都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就创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1-2]。电子类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工科一大类专业,每年培养人才数量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3],对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出更高要求。

依托高校建立的各类工程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实践平台,该类平台在承担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产业化应用等科研活动的同时,也担负着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职能[4-5]。结合高校工程研发平台的建设运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开展基于工程研发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电子类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模式,对推动新形势下电子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对接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职电类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应用型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

基于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但不同于本科研究生等高校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点,其中培养对象主体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都存在较大的异同,不能完全按照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方法来开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和特色来进行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和实践培养模式,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此外,由于电子类专业面向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更新快,也成为如何培養与产业发展实际高度匹配的人才需求,也成为电子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热点。

各类工程技术平台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研发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此类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工程技术研发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研相长,也是工程技术平台高质量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平台紧密联系地方产业、对接当地企业资源的优势,整合高职院校的各类工程研发平台,基于研发平台的资源要求,发挥平台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优势,开展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平台、师资、项目、实践等优势。

针对电子类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创新培养过程中,形成并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如图1所示,即“产教研用创协同、硬软技能同步、专业特色与个性特点同举,知识与能力通融、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与工匠精神汇融、工科与人文素养交融、技能与创新相融”的“三同四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产教研用创协同

充分发挥工程研发平台对接产业特点,工程类研发平台主要面向区域的主导产业而开展工程研究,因此具有与产业结合紧密、聚焦区域产业研发和工程化应用的优势,高校专注人才专业教育培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基于工程研发平台,通过对接研发平台的资源,实现“产业-教学-研究-应用-双创”的协同,达到工程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研教用深度融合。

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和区位产业布局,需要对应的技术与人才支撑,面向地方的主导和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培养,为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全方位的通过产业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产品链的紧密耦合衔接,实现高效协同和互动发展。

(二)硬软技能同步

在电子类工科高技能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硬技能”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大多课程的设计以及技能培养都是专业硬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偏向硬技能,硬技能可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实训开设,通过专业的培养和大量的技能训练获得,也具有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实现途径方法,形成了与各专业相关的培养方案。

“软技能”是相对于“硬技能”的人格特质、沟通合作、创新思维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技能系统[6],在未来的就创业过程中“软技能”对人才全面发展也更为重要,要有针对的开展和加强人才培养的“软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实现“硬软技能同步”。软技能的培养不同于硬技能的方式,需要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团队训练和各种实践等环节来开展,根据不同的培养人才主体,有针对的开展不同的训练计划,提升培养对象的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专业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专业讲座、专门实践、团队项目、各类比赛等多種形式的专业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实践中提升和锻炼“软技能”。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注重将“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同步开展,提升学生的复合技能和专业素质素养,增强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竞争力。

(三)专业特色与个性特点同举

高职类院校专业的设置是与地方产业布局对接,精准服务地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和岗位群的专业需要而开展的,针对不同区域产业状况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与之相适应。

专业特色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来体现,在专业设置和特色化方面,就整个专业而言在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的同时,通过特性化和个性化的选修课程、研究型课程和专业创新训练等,可以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自身优势,以及针对不同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的意向职业岗位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适时开展职业规划和岗位能力教育,将与专业相关度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职业诉求开设对应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及专业辅导内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实现专业特色与个性特点同举。

(四)知识与能力通融

对于应用型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在进行通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于一些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产品观念和“双创”意识。

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内“实训工厂”或者专业的“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锻炼,通过将理论与实践培养有机融合,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资源,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通融,同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

(五)STEM与工匠精神汇融

将STEM跨学科的教育方式融入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并与专业人才必备的“工匠精神”相结合[7],在电子类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工匠意识和融入“匠人”品质,实现专业创新教与学,以及“工匠精神”的融入培养和影响。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具体化到个体的职业行为上,内化为所培养人才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从而以更加专注的精神和追求完美的品格去从事专业工作[8]。工匠精神对于工科人才,特别是电子类专业的应用人才,从事电子信息类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工匠精神的培养对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工科与人文素养交融

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对工科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增强职业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与素质[9]。现有的人文素养相关教育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难以很好的适应,相对缺乏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兼顾人文课程的开设以及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设置人文类的必修及选修课程,提升工科人才的人文修养和情怀,实现课程体系的交叉配置,让电子类学生在学习专业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进行人文类课程的选修和学习,实现工科与人文素养的交互融合,加强工科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和锻炼。

(七)技能与创新相融

高职创新能力教育对培养“能闯会创”,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意识的新型“创新工匠”具有重要意义,在提升就业创业质量的背景下,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和培养大批“双创”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针对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举措[10-12]。

常规的技能培训,大多针对典型的技能进行训练,随着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改进更新迭代,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在技能训练和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训练,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进行创新改进,提升技能的适应度和创新性。

二、电子类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新模式

基于“三同四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并实践了“一平台、两支撑、三路径和四保障”的电子类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如图2所示。

基于一个平台,包括依托科研工程平台而设置的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室等,根据不同的科研工程平台及不同专业而设置不同的学生实践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应用场地的支撑;可以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真实化项目资源支撑,对科研平台的项目进行学生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转化。

由创新训练平台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实际真实科研项目任务为驱动、专业“双师型”导师为引领的三条具体实施路径。并以此构建起产学教研用创一体化的创新培养平台、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产业技术同步的项目库、丰富行业案例的教学资源等四重保障体系的“一个平台两点支撑三条路径四重保障”培养新模式。

三、培养实践与成效

对提出的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实践,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依托学校的“智慧能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教师“大师技能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及学生“创新工程实验室”等,设置有基于企业真实办公环境的训练中心工位和专业训练工位,开展学生的创新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升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真实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资源为支撑,以工程中心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打造了新能源电子行业实际工程案例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的“创新工匠”。采用基于工程应用平台和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打造能力训练场所,实现了工程科研平台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入融合,充分发挥了工程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培训功能。

通过创新培养实践,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众多奖项,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示范和典型。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硬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软技能,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创新能力突出和“软硬件”双提升,获得了行业的认可,打造了人才培养的新品牌和标杆。

四、结束语

为解决如何有效实施工科应用型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对基于工程研发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究,创新地提出了“三同四融”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和“一平台、两支撑、三路径和四保障”的电子类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了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很好地发挥了工程科研平台参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基于工程研究平台的创新训练条件和真实的应用科研项目资源,实现了工程科研平台的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深度融合,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培养途径,对推动相关工程类平台建设与工科人才创新培养“科教研用”紧密结合等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阎群,李擎,李希胜,等.依托智能制造挑战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4):20-23.

[2]王荣德,王培良,王智群,等.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59-62.

[3]王斌,李建荣,杨润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1):102-107.

[4]王立华,曾庆田,李超.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2):24-27.

[5]陳文.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239-240.

[6]汪义旺,张波,臧华东,等.提升高职工科技术技能型人才“软技能”的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8(02):1-5.

[7]汪义旺,吴薛,臧华东,等.基于STEM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01):36-40.

[8]沈明泓,戴中梁,李爽尔.人格培养: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32-34.

[9]王雪飞,陈巍,蒋伟.人文素养教育对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江苏高教,2020(07):107-111.

[10]杨勇,商译彤.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构建的意义、取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08):68-73.

[11]陈诗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症结及优化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4):60-64.

[12]佟丽娜,秦传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学”实践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16-18.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