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君子之道

2020-11-08尹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2期
关键词:君子孔子

尹迪

【摘  要】“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到了孔子,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修养、具有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人。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修养

“君子”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何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的主要意思是“君”。《说文解字》:“君,尊也。”《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君子、小人,是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君子”一词的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较少涉及人格方面的道德内涵。到了春秋末期,“君子”一词经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含义逐渐清晰,最终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并且对君子的涵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诠释,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 对举而论,从道德修养、义利观、行为观等多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通过对照来彰显君子的品质。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

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论语·雍也》)这就是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鄙陋,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而徒有其表,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也就是说只有将内在品德与外在表现二者完美统一的人,才称得上是具有完全意义的君子。

君子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那么君子的内在品质,也就是君子之德有哪些内容呢?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将仁、知、勇作为君子之德,就是说君子具有仁义,智慧,勇气三大品行。

在孔子看来,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是君子的本质所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还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卫灵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在平时能够加强道德修养,发自内心关心他人,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在陈国绝粮的时候,子路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路认为君子是不会有困穷的时候。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穷的时候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君子不象小人一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失去操守,无所不为,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表现。不仅如此,君子在危难之机还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求杀身成仁”,这里的“仁”是一种人格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心灵的准则。

君子是一个仁者,但孔子认为君子也需有智,所谓“知者不惑”是指君子应当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所以孔子认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对于说大话和巧言令色的行为是会感到耻辱的。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

在此基础之上,以义为上、重义轻利就成为君子的价值取向和处事原则。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发财、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事情,不通过正当的方法、途径去取得它,君子不会接受。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君子的取财之道,凡是符合礼法、仁德和信义的,就符合道,这样一来,守道、执道和行道就成了君子的价值取向和处事原则。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成了人们取得财富、获得利益时的基本守则了。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讲君子,虽然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彩,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據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艺为才艺、技艺,“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这无疑是君子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就是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彩,将志道、据德、依仁纳入到艺术的自由境界。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因此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

“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虽然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君子是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孔子的君子观对后世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并激励着我们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断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论语》【M】,山西:山西出版社,2006年版。

[2]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版。

[3]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猜你喜欢

君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语》知多少?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孔子在哪儿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