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之要在乎“文明其精神”

2020-11-08孙亚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4期
关键词:体质精神

孙亚伟

【摘 要】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尽人意,多将体育课视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体锻活动。而体育的中心词是“育”,而非“体”,“体”只是“凭借”和“路径”,“育”才是目的,是核心,是落脚点和归宿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从体育的地位、现状开始分析现下我们的体育课程是什么样的状态,再到体育的本质和主旨进行讨论我们的体育应该要达到怎么样的层次,最后通过体育应该如何去坐实来说明体育该如何“文明其精神”,从而达到“以体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体质;精神;文明其精神;以体育人

一、体育的地位

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重要文件中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 6月,黨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是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

二、体育的现状

这么重要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执行如何呢?

学校教学部门排课,虽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不排,但多将体育课视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体锻活动,目的之一强身健体,为上好文化课提供载体;之二是调节一下学习节奏,舒缓一下学生紧张的心理。

基于这样的认识,遇有“大事小情”,停课的首先是体育,文化课进度赶不上,奉献的也主要是体育,甚至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学校总务部门找学生干活,也理所当然地利用体育课。体育极其重要的位置,竟可以轻易被动摇。

体育老师上课,基本套路是确定一个运动项目,做一些相关的准备活动,讲解一些动作要领,展示一些示范动作,引导学生实践活动,再放手学生进行项目练习,最后整理活动,简单总结一下便下课。

基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多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体育教师岗位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人无奈的选择,甚至称体育教师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棒子,连“教师”两个字都舍不得给。

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授课模式,基本停留在“体”的层面,或者说体锻层面,绝少有“育”的因素,如果说有,也只是“育体”,而不是“体育”。

如果体育仅止于这个层面的话,那么,人们的日常锻炼、健身算不算体育呢?如果体育仅是健身的话,那又何必只在学校开设体育课呢?

三、体育的本质

体育者,以体育人也。中心词是“育”,而非“体”,“体”,只是“凭借”和“路径”,“育”才是目的,是核心,是落脚点和归宿点。体育并德育、智育一道,三派一海,共同育人。

那么,体育,怎么“育”?“育”什么?

毛泽东主席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给出了答案:“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这句话回答了怎么育?即以“动”育;“育”什么?“养乎吾生乐乎吾心”。养生即保养生命,那么,乐心呢?毛主席又说“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看来,乐心并非仅指心理,还指精神。

可见,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和健康意志乃体育的三大功能。育身,育心,育人,三者之中,体现着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体育实践中,育身,——“舒活舒活筋骨”基本都做到了;育心,——“抖擞抖擞精神”,也因育身而做到了,人们锻炼完了心情自然会好些;育人——磨炼意志,锻造品质,应该说很少有意为之的,也很少有系统研究的,而这,恰恰是体育的核心所在。前两个“育”,市民的晨练、学生的体锻都能完成,而真正的以体“动”“文明”其“精神”,则唯有学校真正的体育课才能实现。

四、体育的主旨

毛泽东主席说“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

这段文字,首先谈了体育的“主旨”是培养人“猛烈”“不畏”“敢为”“耐久”等“武勇”意志;接着举例说明“冷水浴”“长距离之赛跑”等各种运动对于形成“猛烈与不畏”“敢为”“耐久”等意志的作用;最后谈了这些意志正是献身于国家与民族大业所需的高尚品质,而这意志品质“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

中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也说:“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他认为“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刻苦的锻炼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他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可知,体育之“主旨”在“育人”,在锻造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的分量、价值、高贵之所在。

中国女排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国争光、为民建功的精神,是以体育人而锻造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腾飞顽强拼搏,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

精诚合作,团结战斗,敢于挑战,不畏强者,顽强拼搏,不怕流血,坚持到底,追求最好,遵守规则,忠诚信念,无不是期待通过体育锻造出的精神品质!

五、体育的坐实

毋庸讳言,现实的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课程教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和重视是不到位的。那么,如何给予体育应有的重视呢?

首先,要了解“体育”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汉语词典》义项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义项2.指体育运动。

《辞海》;“狭义指身体教育,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广义指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这些经典的解释,包含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其基本形成于建国初期,当时国家刚刚解放,国民刚刚从清末民初被称作“东亚病夫”的阴影中走出来,国人均寿命也只有35岁。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同志1952年6月10日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体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世界卫生统计2018》显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居183个主权国家第52位。且上升趋势明显。时代变了,是“体育”的任务、职责亦应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内涵。

其次,要提高对体育课“文明其精神”的认识

北大校长蔡元培指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这段话谈了体育的健体功能,也谈了健全之身体和健全之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健全精神的作用。这是做好体育教学的的根本指南。“精神”由“困苦其身体”而来,“困苦其身体”则“发达”其“精神”。“文明其精神”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一节体育课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体育课才不是机械的动作重复,零散的活动相叠,而是融身体锻炼和意志磨炼于一体的教育活动,体育才名副其实。

第三,要洞悉时代对青年一代民族精神的呼唤

近些年,鉴于学生拼中考、高考压力之大,加之多年来独生子女居多,学校体育课艰于规范运行,更别奢谈深度发展,造成学生体质、视力明显下降,新兵入伍后体力不支者不乏其人。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规定学校体育课和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这是非常正确的,必须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骨软病”要治,“软骨病”更要治。青年人的“精气神”、中华民族的韧性、硬气、敢为、担当、勇武等英雄气概,亟需通过体育课加以提振,“男乃岳鹏举,女做花木兰”,并非只有战争才需要。这些精神品质,不是仅靠思想政治课所能解决的,非体育磨炼而难于切实具备。这一点,新生入学军训、新兵集训是“体育”的典范。

目前,国家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视前所未有,这是事关接班人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而对待“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课,应像对待德育课一样重视,绝不可等闲视之,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体育不合格,出残次品。

第四,要加强体育科学对体育与磨炼意志的研究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关于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揭示体育,提高、改善和发展人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心理品质及社会特性的规律。”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主要是包括自然科学类的运动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社会科学类的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建议进行“体育精神学”或“体育意志学”的研究和实践,这是真正体育之必要,更是深度体育之必须。

第五,要强化学校体育课育人目标达成情况的管理

如何上好学校体育课,体育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去从事教学,既注重学生体能的训练、体质的增强,关注学生心情的愉悦、情绪的健康,更要强调意志的磨炼、品行的锻造,上有内涵的体育课、有品位的体育课、有档次的体育课,做有修养的体育教师、懂政治的体育教师、担道义的体育教师。还体育课以正统,还体育老师以尊严,真正实现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独特作用。

六、结语

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极其重要,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无不对体育重要性进行说明,但是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时,却显得不那么的重要,没有达到体育所应达到的内涵。体育者,以体育人也,中心词是“育”,而非“体”,“体”只是“凭借”和“路径”,“育”才是目的,是核心,是落脚点和归宿,意在锻造人的意志品质,文明其精神,这是体育的分量、价值、高贵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斌武,2006.《社會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

[2]曹霞,20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3]吴潜涛,郭灏,2019.《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 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21-32

[4]兰双,2016.毛泽东学校体育观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5]李香华,2001."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论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5-7

[6]马小燕,2007.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7]赵思源,2020.北京女排精神研究【J】. 体育观察,(12):122-123

[8]杨春元,赵来安,范佳音,潘凌云,2017.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基于精神的身体动作的逻辑演绎【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6):45-51

猜你喜欢

体质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顺口溜里的养生经——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都精神
兼加体质
拿出精神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精神了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平和体质吴 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