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06杨海洲李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应用

杨海洲 李伟

【摘要】近几年,在中小学教师中掀起了一场“微课创作与应用”的热潮,这股热潮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也让老师产生了许多的疑惑:什么是微课?为什么要用微课?微课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凡此种种困扰着教师,也影响着微课的有效使用。从微课的定义谈起,阐述了微课使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微课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 应用

一、什么是微课

在学术界,对微课有着不同的定义。通过学习各方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在明确的任务清单指引下以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或教学环节(如例题讲析、知识小结、实验操作、任务演示等)为对象,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并配有微任务、微学案、微练习、微检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的微课程。也就是说,微课应是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选择针对某一知识技能点的微视频完成个性化学习,同时利用微练习、微测验等形成反馈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为什么是微课

(一)时代的需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規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要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由此可见,新时代亟需一种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出现。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带宽的提升,能在各种智能终端上浏览、学习、互动、反馈的微课,很好地满足了以上要求。同时,微课以其便于网络传播及存储,容易实现资源共享的特质使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成为一种可能。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

笔者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三年级始开设,每周一节课,节次少,班次多。同样的内容一周要重复很多次。这种无意义的重复,对教师的精力是一种消耗对耐心是一种考验。而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巧从而提升能力;教学中有些操作步骤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模式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如果将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再现操作细节,既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纠错。另外,小学的信息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受家庭差异影响,学生的多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利用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知识难度的不同,分别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性地学习。

三、微课设计原则

如何在“微”时间内通过“微”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个“微”知识,又如何在教学中适时加入微课元素,而不影响本来的课堂结构呢?这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系统设计。笔者认为,基于微课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短小精准原则

“短”是指微课时长要短,考虑到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及对教学进度的影响,微课时长一般要控制在5~8分钟以内,这样在保证学生集中精力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小是指教学内容和视频体量要小,一个微课应只专注于解决一个知识点,不要有过多的信息冗余,小的内容符合碎片化、移动化学习的要求,体量上视频一般控制在50 M以内,小的体积为网络传播及存储提供了方便。精,是指微课选题要“精”,着眼点要放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瓶颈、障碍点)上,要在学习者的“混淆点”“盲点”“兴趣点”上做文章。“准”,是说微课介入的时机和地点要准,应着眼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者学有所“误”,学有所困不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的时候,再提供帮助。笔者认为,使用微课的最好时机是在学生似会非会、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心痒难耐之时,用微课来解疑答惑、指点迷津,让学生有种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微课才是雪中送炭,才是一种“必要”。

(二)完整性原则

这里的完整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学流程要完整包括导入、授课、小结、检测等等方面要完整。二是内容设计要完整,要认真分析所选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内在关联性,在带领学生突破当前知识点的同时还要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在导入环节要让学生弄明白微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新授环节要争取有较强的启发性,可以将任务问题化以引起学生的反思、小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小结阶段要引导学生概括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心得形成知识体系。最后,可以通过练习和检测,让学生自测学习达成情况。

(三)交互性原则

微课的应用主体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习质量,是制作微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在微课中加入交互来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交互有两种,一种是在学习完成重难点后或是在学生可能遇到思维障碍、知识盲区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小结并回答,只有回答正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种交互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后,进行人机交互的练习和测验,评估学习效果。这种设计方式最好能分层考核,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主要考核一些基础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考核一些应用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微课在信息教学用的应用案例

笔者以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3D打印的世界》中《制作小小调色盘》一课为例。

(一)微课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一课时主要是“调色主体的制作”,教材有较为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技能点较多步骤繁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错漏;学生对每一步的操作目的不清楚,对操作过程前后间的关联不理解,形成不了知识体系。针对这些问题,设置了微课《调色盘主体的制作》,目的是将整个流程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反复观看、模仿,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思每步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前后的逻辑关系。

(二)微课教学内容设计

在制作前要给出任务清单,让学生了解微课的内容(要用到的知识点),过程中可以通过交互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对操作过程、操作方法进行反思,以加深对操作流程的理解。最后,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创客精神。具体设计如下:

1.微课名称:《调色盘底盘的制作》

2.任务清单:观看视频,了解底盘制作的整个流程,明白操作顺序

(1)学会阵列、复制、放样命令的使用方法

(2)理解阵列、复制命令的属性设置,明白两种命令在最后效果上的区别

(3)理解放样命令中各项参数设置的依据

3.视频主体

(1)绘制底盘草图(阵列命令)

(2)复制草图(先使用复制命令再使用阵列命令)

(3)制作调色盘实体模型(放样命令)

4.微课小结

(1)底盘制作的步骤是怎样的

(2)如何简化草图绘制过程

(3)复制和阵列两命令在属性设置和使用效果上有何区别

5.拓展任务

制作一个横切面分别为圆形——正六边形——圆形的调色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学会并适应在这个“微”时代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上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适合当下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现代化.

[2]郑小军.例谈微课选题的误区、原则与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2) :43.

[3]刘双平面向智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 :24.

猜你喜欢

微课信息技术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