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分析

2020-11-06袁瑞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9期

袁瑞玲

【摘要】将支架建构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同学的阅读能力,发展同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支架的建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助于分析阅读线索,聚焦文本核心的问题支架,有用于精读感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咀嚼能力的范例支架,有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延伸的向导支架,最后还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拓展的图标支架。

【关键词】问题支架 范例支架 向导支架 图表支架 建构分析

支架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推广提出,该方法的教学核心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支架,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进行攀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支架建构能够高校促进学生形成自我阅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语文阅读速度和效率。本文通过一一列举四种常见的构建支架,来与大家一同分析探讨。

一、构建问题支架促进学生提炼概括能力

为了改变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散现状,重点突出学习课堂文本教学内容核心,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首先提炼文本内容、设定整理文章的主线问题支架用来概括全文,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将文本每段思想化为一个整体,深入文本核心,一步一步深入有效地学习。主要问题的支持应立足于文体特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直接指向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根据叙事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要点,简单地描述事件场景、人物和细节等要求,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准确认知“环境、人物和细节”三大叙事文本的核心内容。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同学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大致内容,并向同学设置一项课前提问,让同学有目的地进行课文预习。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策的语文课本中《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老师可以设置“作者是如何用不到一千字的内容将王冕的形象表现得那么突出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人物、情节和环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本文作为教材选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与问题支架。这种问题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内容深刻理解和探讨文本表达有机融合,抓住描述典型的事件細节,学生也会逐渐明白如何合理使用略写,如何巧妙运用环境描写等问题,对学习语言运用的本质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同时,以主问题支架为指导的阅读教学,指向核心教学价值,不仅可以实现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为此类文本主问题支架的学习方法提供参考。

二、构建范例支架提高学生类比学习能力

在主问题的支持下,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集中。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细读课文、咀嚼语言环节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言语成长的主要依靠。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对比文章编写时要从语言内部入手,对原文内容进行修正改写,呈现与原文不同的“富文本”,并构建一个框架与实例进行对比。通过对原文和“富文本”的对比和阅读,读者对原文有了深刻的欣赏,能够发现其更多独特的表达效果,有效地突破难点,使课堂充满了乐趣。例如,老师可以从文章中单词短语的使用、段落的布局,再到典型例子的选择,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对比范例框架。在学习感叹词“嘿、哎、哦”时,老师可以先删除原文中感叹词,引导学生比较前后文章语气。在文章《赶海》中,“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到了”,正是因为使用感叹词“嘿”,这种摸到海星的情景才能更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突出活泼可爱的“我”对于赶海极其强烈的热爱情感。在阅读比较和对感叹词表达效果的感性理解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原文内容朝着相反的方向写出“富文本”,再让学生从中习得语言奥秘。比如,感叹词“哎呀”“哇”的有无直接决定文章生动与否,赋予文章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多次范例支架训练便可让学生从中品鉴文章语言使用的巧妙所在,让学生的思维在语言文字之间来回穿梭,提升学生对文章阅读的领悟能力。

三、通过向导支架扩展和延伸学生阅读

外向导支架向外扩展,是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章或整本书的内容资源进行补充,进行“互文阅读”。如果与范例框架主要关注文本的内部部分相比,外向导支架则关注文本的外部。通过协调与原文互文的同类内容或整本书的资源,开阔视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老师借助外部的引导支持,带领学生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厚度,使课堂更加厚实充实,丰富了思维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思维的质量。向导支架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出相通主题之间的联系。例如,选择“母爱”的主题,先通过小学课文《月光启蒙》引入安徒生童话故事《母亲的故事》,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不同风格之间的比较阅读,这不仅可以扩大母爱的延伸,也欣赏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表达相同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四、构建图表工具支架拓展学生思维范围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感知经验主要基于形象化。他们的理解和思维正逐步从代表性向抽象性过渡。在这个阶段,适合他们的信息表现形式是可视化工具,如图片和图表。在教学中,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图表支架作为学习支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形象化,促进学生积极理解阅读过程和阅读策略,构建阅读图式。目前,教师熟悉和常用的可视化图表工具主要有思维导图、表格等。在教学中,笔者还根据文本的特点尝试使用了情节图示、鱼骨图示和人物关系图示,实践效果显著。以情节图为例,它具有直观叙事情节发展变化的优势,适合于情节起伏的叙事文本。它通过曲折的线条来表现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心理的变化,突出情节矛盾和人物形象,揭示故事的主题。在阅读情节转变较多的文章时,情节紧张让读者内心有悬置感觉;矛盾达到高潮时,读者的内心变得平静,心情就会轻松下来。学生可以在起伏的线条中感受到故事起伏,把握情节,理解发展线索,也可以直观地呈现故事内部结构的曲折。这种直观的图示能够展现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认识和理解隐性知识。这不仅是阅读策略的构建,也是写作方法的渗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主问题支架多用于整个感知环节,有助于学生理清阅读线索,聚焦文本核心。范例支架则用于精读和理解环节,有助于咀嚼语言和单词的微妙之处。向导支架主要是用来扩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视觉图示支架,帮助他们将思维形象化。依靠支架教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集中,内容更为合理,思维更专注,策略更可行,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深度学习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信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知识可视化的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7,(07).

[3]黄建英.论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J].大众科技,200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