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2020-11-06赵品玉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教科书历史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再从教材对抗日战争叙述的变化出发,设计了“思考教科书中的历史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吗”“除了研究者的立场,思考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素养 教科书 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61-03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是一种客观存在。除了亲历者,任何人都无法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这样一种客观存在,只能根据过去遗留的痕迹即“史料”去推断、还原当时的情况。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包括历史教科书,都是后人通过研究史料对历史作出的主观记录和认识。受“史料”不足的局限和研究者本人认识水平、立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历史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历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这一点,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明白,但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科书中所写的历史,更多的是把书中的历史知识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这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一、学生关于“历史”的认知

笔者所在学校2018年开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对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对“什么是历史”“如何看待教科书中的历史”等问题,学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以下是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问题一:你认为历史是什么?(可多选)

[选项 小计 比例 A.过去发生的事情 16 33.33% B.人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认识 35 72.9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问题二:你在教科书上读到的历史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吗?(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是 29 60.42% B.不一定 19 39.5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

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有两重含义,多数学生认为写进教科书中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所以,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停留在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熟背知识点的层面。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教科书上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也没有想过教科书中的结论是否真实可靠,那么,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维能力就难以形成,更别提培养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了。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并正确地看待历史教科书,做到不盲从、不迷信教科书,笔者设计了一节史学入门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教科书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记录,认识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立场的改变而变化;再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考古发掘的成果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这两个例子,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影响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因素还有看问题的角度和史料的占有。

这节课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引导学生思考“教科书中的历史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吗”。

师:同学们,在开学第一课时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过,历史有两重含义: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认识。教科书中的历史体现的是哪一重含义?

生:第二重。

师:教科书中记录的历史是否能与过去发生的事情完全画等号呢?

(学生开始思考)

师:大家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 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即七七事变)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發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题

材料二 2017年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

3.淞沪会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

2.保卫大武汉

3.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

2.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百团大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全民族坚持抗战

2.中共七大

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4.抗战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2017年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目录

请回答:

(1)2017年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与20世纪60年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相比,关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增加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1)问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回答出来。增加的内容有“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正面战场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全民族坚持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删除的内容有“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删除的内容进行归类: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还有国共合作抗日,如“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坚持抗战”。删除的有国民党方面的,如“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也有共产党方面的,如“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民主运动的开展”“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2)问对初中生来说有难度,需要教师解释。过去,受政治对立的干扰和冷战思维的影响,我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叙述存在一定的偏差[1],把抗战胜利主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贬低和否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功绩;过于强调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忽视了合作抗日才是两党关系的主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的教科书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是“大溃败”以及“国民党制造的反共高潮被击退”。

随着时代的变迁、冷战思维的结束,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逐渐走出了国共两党斗争的模式:首先,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两个战场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2017年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坚持抗战”。第二,客观地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的关系。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国民党在局部战场虽有溃败,但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抗日;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摩擦,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这说明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是主要的”[2],合作抗日是才是两党关系的主流。因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败”“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这些内容中就没有出现在2017年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目录中。

对前面两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回答出第(3)问,教科书中的内容即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解读完这两段材料后,再回到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中记录的历史是否能与过去发生的事情完全画等号”,学生就能认识二者是不能画等号了。虽然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教科书里的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主观记录和认识,这个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立场的改变而变化。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让主观的认识不断接近客观的历史,从中获得有意义的借鉴。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改写,反映了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的尊重。

环节二:除了研究者的立场,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影响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新航路开辟的评价。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欧洲许多国家举行纪念活动,有的国家还发行了纪念银币或纪念邮票,而美洲一些国家却对哥伦布发起了严厉的谴责和声讨。想一想,评价同一个历史事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呢?

生: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从那里带回了大量的黄金、物产,促进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欧洲人生活的改变,所以人们纪念他。而美洲人认为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后,大批土著居民被屠杀、被奴役,美洲的财富被大量掠夺,所以哥伦布的到来对美洲人来说是灾难,因此美洲一些国家对哥伦布发起了严厉的谴责和声讨。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全世界(全球)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就会得出新的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师:由此可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結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就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例二:20世纪之前,关于“商朝是否在历史上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很大分歧。虽然《史记》中有夏、商、周三代的记载,但是很多学者对这些记载是否真实可信持保留态度,因为上古历史中传说与史实常常混淆在一起。直到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遗址的发掘,商朝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史学家通过释读甲骨文字,发现甲骨文中出现的商王名字与《史记·殷本纪》所记述的商王名字一致。如:祖乙商朝第13代王、祖丁第16代王、小乙第21代王。《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起源、商朝的建立、盘庚迁都、商朝的灭亡等大事件与出土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有很多也是一致的。之后,在殷墟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商王墓,从墓里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也证明了商朝是一个拥有璀璨文明的王国。20世纪以来出土的实物史料使商朝是否存在的学术分歧得到了解决。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

师:也就是说,史料的占有也会影响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中的历史是人们对历史的主观记录和认识,不能与客观存在的历史画等号,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看问题的角度、立场、情感以及对史料的占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就不会盲从、迷信教科书,而是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待史书上的叙述,还会进一步思考哪一个版本的叙述更接近客观的真实、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中的叙述为何不同。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史料实证素养就能逐渐形成。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JD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品玉(1970— ),女,广西全州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教科书历史教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