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优化创新机制的探索

2020-11-06张浩斌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科研经费

摘   要: 高校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和日常管理都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使用、轻监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创新机制的优化。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对高校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科研经费   使用与管理   创新机制

一、引言

自从《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科技的投资力度,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通过承担国家的重大急需项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渠道增加,名目繁多,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没能跟上科研本身发展的速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因此,目前急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优化高校创新机制。本文力求对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作出理智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和学者撰写文章讲了很多,此不赘述,只是把这些问题总结成“五重五轻”。

(一)重申报、轻管理。一般来说,在科研项目申报的时候,各级领导和项目申报人员都是很重视的。从申报资料的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论证。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严格把关。而且基本可以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比较重要的科研项目上,基本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是,在申报结束以后,在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上不够重视,经费控制不够严格,甚至有些单位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或实施细则,导致一部分科研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一些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实质上是包干性质的,只要项目批下来,资金的使用就是负责人说了算,有时候会花费在与项目无关的方面,无法使国家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效果[1](6-8)。

(二)重总量控制,轻细节管理。一般而言,各个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总量控制是比较重视的,一般能够做到严格控制,不突破经费总额度,但是对于支出的细节问题控制得比较松。正是由于经费管理细节的粗放管理,因此出现了资金效益比较低的问题[2](9-12)。

(三)重立项、轻结题。每一项科研项目立项的时候,科研管理部门都是比较重视的,竞争也比较激烈,项目有什么缺陷马上就会暴露出来。但是立项结束以后,竞争对手不存在,经费开始使用了,就没有人监督了。以至于经费花光的时候,项目还没有做出来,无法结题,成为“烂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一些这样的项目结不了题,或者草草结题,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损失。

(四)重前期投入,轻追加投资。一般来说对于项目前期投入比较重视,资金也容易到位。但是对于需要进一步追加投资的项目,科研管理部门不够重视。认为这种项目的评估、检测比较麻烦,没有参考数值,很难确定追加多少资金,因此有些项目仅差一步就出成果了,就是因为资金不到位,不能成功结题[3](55-57)。

(五)重视老人项目、轻视新人项目,不能做到科研面前人人平等。一些高校的老教授可以申请到科研项目,或者说,老教授申请科研项目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对专家组需要的数据资料比较熟悉;专家组对老教授的项目比较放心。对于新教授或年轻的科研人员申请科研项目,专家组总是不放心。年轻的科研人员对于申请的程序及资料准备中的细节問题不是很熟悉,人员也不熟悉。为此同样有科研价值的项目,老教授申报容易成功,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申报往往失败[4](41-43)。科研经费的使用只重视补偿物化劳动的损失,没有考虑活劳动(即科研人员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付出。在高校科研创新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对人力没有相应的投入,基本上等于科研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科研人员也是人,要养家糊口维持生存,这样的经费管理体制,必然造成科研人员无法一心一意从事创作型的科研工作,难以产出高质量高科技的研究成果。要想杜绝科研经费挪作他用,合理地给科研人员劳动报酬是必要的方法。

据统计,平均每一个100万元的科研项目,最后分配给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只有4000元,可见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物轻人”是非常严重的。高校科研一线的许多年轻人只有讲师职称,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科研项目又是义务劳动型的,怎样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激情呢?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设想

(一)完善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度。科技部在2012年曾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科研项目法人责任。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还应该进一步落实法人责任范围、义务等内容,做到无论是重大科研项目还是一般科研项目都有责任者。责任者都应该负法律责任。科研经费一经拨付,项目负责人就拥有使用经费的自主权利,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考核问责制度,严格考核科研项目的进度、科研成果的质量等级,实现不了预期目标的科研项目应该对项目负责人做出经济惩罚,比如责令承担一定比例的经费损失等。

(二)统筹科研项目的资金配置。建立国家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科技主管部门的协调和调度作用,对新项目明确功能定位,设立项目实现的最终目标和考核指标,实施监控的指标、期限等。对老项目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确保科研资金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铲除科研腐败滋生的土壤。

(三)实行科研项目的分类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应该对不同项目分类管理。对于国家或省市自治区一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一定要坚持集中资金确保项目完成的原则,突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基础前沿类的科研项目要突出创新导向,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重视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评议、公开择优的方式选择和确立项目。确保资金用于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项目之上。对于一般性的省内或单位内部的科研项目,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不要搞重复研究和自我安慰式的研究。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流程管理。这个问题分三步管理,项目开始的时候完善科研项目的研究指南,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要集中财力和物力研究,要指导科研人员关注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项目进行过程中要规范立项的程序,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项目的研究过程和完成,都要有监控的方法,用制度和流程引导项目的研究;最后验收和评估要聘请国际国内专家学者来指导,坚决杜绝走过场、讲人情的虚假项目的出现。

(五)建立科研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科研项目的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建立长效机制,就是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项目审批专家组不要临时组成,应该建立各领域的专家长期工作机构或者协会。项目的审批和考核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对项目的研究价值、研究进度、研究前景做出详细的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审批项目,失误会少一点。对项目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科研管理机构能及早发现,并帮助解决,若发现没有研究价值的项目,或者国内已经有研究成功的同类项目,要及时对项目进行评估,及时终止没有研究价值的项目,减少科研经费的损失。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主体责任制。项目负责人作为法律主体对科研经费负有责任,所以应该建立以科研负责人为责任主体的责任制度。要求责任者做出有关科研项目资金支出的详细预算,并定期对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科研经费的流失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项目负责人不能像企业法人那样对项目研究和经营成果负责任,科研项目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很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加强全过程控制。对于资金的使用要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科研资金使用在必要的地方。将财务控制理论运用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控制预算外的开支。

(三)加强部门统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涉及科研项目之间的经费管理问题。经费多的项目可以把剩下的资金调动一部分给资金短缺的项目。这项工作往往很棘手,因为弄得不好会违反财经纪律。但是眼看着国家的科研经费不能“有钢用在刀刃上”,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四)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内部应该有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制度要尽可能细化和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到资金使用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资金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定,有法可依。

(五)加强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度制定好以后,不是束之高阁,要有实施细则,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六)加强各部门的协同监管。审计会计部门要协同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好国家的科研经费,各部门要协同监管、互相合作。

(七)建立长效机制,预防腐败。国家机构和各级政府首先应该保证在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过程中没有官员腐败的滋生土壤,从根本上保证项目审批立项是科学的、合法的,即使有人对掌握审批权的官员进行“公关”也不能奏效。这一条很重要,是保证科研经费用于科研项目本身的最重要关口。

五、优化高校科研创新机制的途径

(一)要重视科研项目的原创性。有人做过这样的估计,最有原创性的科研项目是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像陈景润攻破的“哥德巴赫猜想”。更加高难度的是推翻一个人们已经认定的“定理”,比如哥白尼的学说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就是推翻以前的时空理论。在经济学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是极具创新性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级别的科研成果的创立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遇的机会,我们怎么会赶上?”多年以前,这些科研成果出现的时候,“世界工厂”的美誉是在英国、德国或美国,而今,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工厂”,根据“经济基础决定科研进步”这个规律来说,我们国家理应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上有突破性进展。

由此可见,重视科研项目的原创性是审批项目的重点和原则问题,也是优化高校科研创新最主要的途径。

(二)严格控制和杜绝“假科研”和“科研造假”。在审批科研经费和进行科研经费报销的时候,一定要杜绝“假科研”和“科研造假”事件的发生。根据调查了解,不少高校的科研项目审批只重视走程序,只要文字性的资料合格,程序上没问题就行了,不太深究科研项目的创新性。

(三)创造有利于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和普通教师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文件)还指出:“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人才观念,以更广阔的视野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5](4-6)

(四)高校科研经费中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用来奖励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高校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源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只管安排任务,不注意人才培养,应该根据项目需要安排研究人员到高一级的研究机构学习,以增长技能和知识。对于项目参与者做出的贡献应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发放劳务费,而不是报销一定的发票数额。项目经理应该具有建议项目参与者晋升技术职称的权利。

科研项目投资属于风险投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回避那些较大的风险,尽量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很重要的。项目经理对本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如何回避这些风险,应该组织专人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數。项目需要采购哪些大型物资,需要项目经理做出计划,并将其列入政府采购计划[6]。

六、结语

由于长期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劳动不能以补偿活劳动消耗的形式出现,迫使他们人为地扩大物化劳动的补偿部分。因此出现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事情。这是经济管理缺乏科学性造成的。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已经影响人们在科研劳动中的利益分配,上升为生产关系问题,到了非解决不行的时刻。建议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以优化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机制。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中国要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科研人员的创新劳动,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提高科研一线人员的工资,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资源的“活劳动”补偿。只有这样,中国的科研技术才会有飞跃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觉.主动创造全面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叶玉江.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3]王春举,揭筱纹.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4]张浩斌.高校科技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4(6).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J].科协论坛,2016(4).

[6]于建斌,冯华,蒋建科,吴月辉,喻思南,刘诗瑶,谷业凯,赵永新.破除“重物轻人”观念,才能实现科技创新[N].人民日报,2019-7-8.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科研经费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