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动态问题,深剖解析方法

2020-11-06薛安定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立体几何角度动态

薛安定

[摘  要]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其中含有大量的数形信息,问题解析需要把握动态成因,关注图形变化过程,合理进行化动为静降维处理. 文章对动态问题归类探究,解析问题的突破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立体几何;动态;角度;距离;翻折

问题综述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是高考的经典问题之一,由于问题中含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问题具有动态属性,例如联系动点、融合图形翻折、平移等. 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对学生解析问题造成一定困难,需要采用对应的策略来处理. 一般立体几何动态问题中隐含着一些规律性内容,可将其作为打开解题突破口的关键条件,即采用化“动”为“静”的转化策略. 解析时应关注变化过程,总结变化规律,运用数学思想,合理引入参数,适度代数推理,下面结合实例探究.

类型探究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类型较为多样,从问题形式来看主要有角度类、距离类、翻折类等,下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类型一:动态几何中的角度问题

立体几何中角度问题是常见问题,涉及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二面角等,若加入动态属性,其求解难度会变大. 求解此类问题往往采用空间向量法,常利用点坐标参数来设定动态因素,以实现静态转化.

例1:ABCD-A■B■C■D■为正方体,点E是侧面ADD■A■内的一个动点,已知B■E∥平面BDC■,如图1所示,设直线B■E与直线AB所成角为θ,则sinθ的最小值为_____.

解析:动点是形成动态几何的因素,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小值,同样可以采用空间向量法,引入坐标参数来实现动态问题的静态转化.

以点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D■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2所示.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E(a,0,c)(其中0≤a≤1,0≤c≤1),则B■(1,1,1),B(1,1,0),D(0,0,0),C■(0,1,1),则可推知向量■=(a-1,-1,c-1),■=(1,1,0),■=(0,1,1),■=(0,1,0).

设平面DBC■的法向量为n=(x,y,z),可推知n=(1,-1,1). cosθ=■=■. 又知B■E∥平面BDC■,则■·n=0,可解得a+c=1,可推知ac≤■■=■,则■≤■,sinθ=■=■≥■,a=c时等号成立,且满足条件,所以sinθ的最小值为■.

方法点睛:上述采用了空间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小值,并利用坐标参数实现了动点的坐标具体化,促进了动态问题的静态转化. 因此对于涉及动点的立体几何问题,可以引入坐标参数来简化问题.

类型二:动态几何中的距离问题

求空间距离是立体几何的常见问题类型,同样也可从动态角度来考查距离求解的方法. 往往动点、动直线是造成问题动态的常见因素,具体求解时需首先确定动态元素的运动轨迹,然后进行静态转化.

例2: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4,点H是棱长AA■上的一点,且HA■=1,在侧面BCC■B■内作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EFGC■,点P是侧面BCC■B■内的一个动点. 已知点P到平面CDD■C■的距离与线段PF的长相等,当点P运动时,HP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目同样是因动点造成动态变化,解析时需要把握其中的距离关系,可以采用空间向量法,也可以建立平面坐标系来推导点P的运动轨迹,进而确定相应的线段最值.

在棱BB■上取一点K,使得B■K=1,可知HK垂直于平面BCC■B■,连接PK,可知HP2=16+PK2. 在平面BCC■B■上建立平面坐标系,设定G为原点,GC■所在直线为x轴,GF所在直线为y轴,如图4所示. 设点P的坐标为(x,y). 由题设条件可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2y-1(其中x∈[-3,1],y∈■,4),轨迹为抛物线. 又可得点K的坐标为(0,4),则PK2=y2-6y+15,分析可知当y=3时,PK2可取得最小值6,所以HP的最小值为■.

方法点睛:求解时采用了平面坐标系法,根据题设条件确定了动点的轨迹方程,然后建立了关于线段长的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确定了最终的答案. 因此对于轨迹特征明确的动态几何问题可以从构建轨迹方程入手.

类型三:动态几何中的翻折问题

翻折、旋转是几何运动的重要方式,利用翻折和旋转同样可以构建动态几何,解析问题时需要关注翻折和旋转的运动过程,充分把握其特性,挖掘其中的隐含规律来构建相应的模型.

例3:ABCD为平面内的四边形,已知AD=AB=■,CD=CB=■,AD⊥AB. 现将△ABD沿着对角线BD进行翻折,得到了△A′BD. 分析在△ABD折起至平面△A′BD的过程中,直线A′C与平面BCD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____.

解析:连接AC,与BD的交点设为点E,则点A′的轨迹是一段以点E为圆心,以A′E长为半径的圆弧. 轨迹确定,故可以在动点轨迹所在平面内进行分析.

在四边形ABCD中,可求得BD=2,BE=ED=1,EA=1,EC=2. 探究动点A′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直线A′C与平面BCD所成角的平面角为∠A′CE,显然当A′C与动点的轨迹圆相切时所成角最大,此时在Rt△A′CE中有EA=EA′=1,EC=2,所以∠A′CE=30°,则正切值tan30°=■.

方法点睛:求解时采用了平面轨迹法,即确定翻折过程关键点的轨迹,然后从平面视角来直接判断其最值情形. 问题解析充分把握翻折过程中的特殊位置,故求解翻折類立体几何问题时可采用“轨迹转化,特殊位置分析”的思路.

教学建议

上述对立体几何常见的动态问题的特点、解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充分掌握可以显著提升解题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两点建议.

1. 准确定位动态成因,合理开展转化降维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类型较多,上述所呈现的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三种,形成动态问题的因素涉及动点、动直线、翻折等,解析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动态成因,确定动态因素的轨迹或变化过程,为后续的降维转化提供参考. 对于立体几何动态问题一般采用几何降维和化动为静的转化方式,其中降维处理有多种方式,可提取动点轨迹所在平面、关注其中的特殊位置、利用二面角构建方法等,解析时需根据问题特点确定转化降维方法. 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本质,结合化动为静的策略来确定降维方法,形成该类问题的通性通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 掌握数形破解策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常涉及距离、三角函数值、体积等知识,由于动态因素的存在,在解析时需要根据其动态情形来解析位置,其中必然需要利用方程、函数、不等式等代数知识,因此数形解析方法是该类问题常用的破解策略,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例2求距离问题时先结合动点轨迹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方程,然后结合运动范围及函数性质确定了最终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数形解析策略同样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该思想的内涵,掌握数形思想解析问题的方法技巧,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立体几何角度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神奇的角度
国内动态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浅析“向量法”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