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玉斌: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2020-11-06李裕馨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童书读书课程

李裕馨

提到冷玉斌,熟悉的人会把他比作“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水乡的阅读之树”等等,这些赞誉源白于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一线岗位耕耘,为乡村教育阅读推广工作尽心尽力的认可与肯定。而用冷玉斌白己的话来说,他不过是“带领孩子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的一个引路人,是以阅读作为自己教育生命锚点的一位乡村教师。2020年盛夏,记者有幸近距离倾听这位杰出的阅读推广人回顾自己读书生活和教育生涯的心得体会。

为什么会走上推广阅读的道路呢?面对记者开门见山的提问,冷玉斌引用了自己在2016年商务印书馆“世界读书日”论坛上的发言做了同答:“我热爱阅读。而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又怎么会不爱推动阅读呢?”的确,回首冷玉斌的求学、任教经历,就会发现他早已把读书这件事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白己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教学工作的核心。

一、个人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呼吸

冷玉斌十分推崇白己的兴化同乡、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一句话,“读书是最好的一种呼吸。”因此每当有人问他为什这么爱读书,他总是笑着反问:“呼吸需要理由吗?人是为了什么才呼吸的呢?”然而在早年求学期间,冷玉斌的生活中很少能有阅读的机会。“我的小学和初中,有一种阅读的匮乏。”冷玉斌同忆起那段往事时,仍抱有一丝遗憾。直到进入高邮师范学习,情况才得以好转。从那时起,冷玉斌就迷恋上了读书与写作,海量的阅读和勤奋的写作锻炼了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他还凭此担任过校报的主编。

毕业以后,年轻的冷玉斌在一所乡村小学执教。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初执教鞭的他看到的是乡村教育面临的窘境:村小撤并、资金有限、儿童留守……那时的他是困惑的、迷惘的、无所适从的,他常常望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感到伤感,留守生活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自己作为教师却无能为力。是阅读在这样的困境中给了他力量,让他看到了自己和这些孩子的希望。

有了这样的信念,多年以来无论教学工作有多繁重,冷玉斌也不曾放下过手中的书本。“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这句话他一直谨记于心,只有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阅读的榜样,把阅读自然而然地引入孩子的生命中。

冷玉斌的读书方法白有一番特色,有人将其命名为“扫荡式阅读”,他本人欣然接受。所谓“扫荡式阅读”,就是在看到一本好书以后,找到这个作者的所有作品,将其“一网打尽”,仔细地品读、分析、对比、提炼,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收获。这个习惯为他后来系统性地开发阅读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手边有小书”的冷玉斌来说,阅读这件事早已成为他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既不新鲜,也无甚特别,但不可或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或许那个阅读着的自己,正是握着我生命纺线的精灵,我,将永远服从它。”

二、教师阅读:点亮更多的阅读星火

热爱阅读的人都会热爱推动阅读,冷玉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印证白己的这句话。2008年,他在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成立了“远流”读书会。四年后,因职务调动,他又在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了“成长”读书会。源远流长,茁壮成长,两个寄托着美好寓意的名字,背后都是兢兢业业的守望和勤勤恳恳的付出。冷玉斌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道光,点燃教师们心中的阅读之火,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在读书会的日常活动中,冷玉斌带领教师们精读好书、交流分享、写下感悟,他凭借自己庞大的阅读量和精准独到的眼光,为教师们精心挑选推荐书目。《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师》《教学机智》……一本本地精读过去,留下厚厚的笔记和满满的收获。他积极举办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邀请专家作主题报告,让参与的每位教师获益匪浅;利用网络论坛建起读书专题帖,教师们踊跃参与,反响热烈,近万发帖量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建立了读书QQ群,从早到晚都有活跃其中的读书同仁交流分享。“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冷玉斌的这个愿景正在这些教师们的身上逐渐变为现实。更让他欣喜的是,通过阅读与交流,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带动起了两所乡镇学校的长足发展。

在日常活动之余,冷玉斌还努力让读书的声音传得更远,他帮助教师们将读书笔记投往各类征文评选、期刊报纸,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在阅读中所收获的成长。2012年底,他组织“成长”读书会全员参加了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活动,2013年4月,获奖名单揭晓,读书会所在的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荣获“全国组织奖”,全国仅有三家机构获得此奖项。

在如今的水乡兴化,提到教师阅读,越来越多的人会第一时间想起冷玉斌的名字。2012年底,《中国教育报》大篇幅发表了他的专访《冷玉斌: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学校慕名来请他做阅读辅导与讲座,乐于与人交流分享的冷玉斌往往欣然接受。他总会对参与报告的教师们说:“因为阅读而与诸位相遇,这的确是最美好的事。”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教书读书”中,他不仅会把自己读到的好书以书评的形式推荐给读者,还会针对一些教师向他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冷玉斌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出发,把自己对阅读、对教育乃至对人生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与这些陷入困惑的老师们分享,言辭恳切,引经据典,读之令人如沐春风。“我总是乐于与同道之人做这样的交流探讨,”冷玉斌说:“与其说是我在‘带领他们或是为他们‘答疑解惑,不如说是阅读让我们有了一次次美妙的相遇。”

三、儿童阅读:为童年献上最好的阅读时光

当记者谈起“阅读推广”这个话题时,冷玉斌说白己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些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阅读生活。“那是最好的阅读时光。”他笑着说道。

在推广儿童阅读这个领域,冷玉斌身上有太多闪耀的光环。他是“国培计划”北大项目组小语团队专家,撰文、培训、送教,为更多远方的乡村孩子送去一点因阅读而燃起的光亮……但是对冷玉斌本人来说,他最珍惜和怀念的,还是最初为班上的孩子们大声朗读白己找来的优秀儿童读物的那段时光。

1.朗读与共读:打开阅读之门

在冷玉斌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爱不释手,反复品读,“仿佛走进了一座桃花源”,他回忆道。从这本书中他学到了与孩子沟通对话的技巧,也敏锐地察觉到这类优秀作品对孩子精神世界的鼓舞。于是他开始自费购买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绘本,再由绘本拓展到童书,书中那些精彩的故事和瑰丽的想象,让他惊叹于儿童世界的宽广,沉醉于儿童文学的美妙。经过这样一番熏陶,他逐渐感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有了共同语言,交流起来更有底气。冷玉斌笑道:“于是我坚定了要当‘孩子王的念头。”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冷玉斌开始思考怎样把这些优质的精神食粮给予孩子们。最初他的办法很简单:大声读给孩子们听,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用风趣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一个故事落幕了,一颗期待阅读的种子也悄然种了下去。等到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冷玉斌又开始尝试师生共读。他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一本书,并围绕这本书展开讨论,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感悟,制作个人读书卡片和读书小报。在班级的后墙上,冷玉斌专门贴了一张大白纸,写上全班孩子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画了一个火车头。谁读完了一本书,做完了读书报告,就在他(她)的火车头后加上一节车厢,车厢上写上书名。站在讲台前,冷玉斌就能对全班孩子的读书情况一目了然。孩子们也会彼此关注“火车”的长度,有了读书的动力。冷玉斌至今对一位姓许的孩子记忆犹新,他在一个学期内为自己的“火车”添了40多节车厢。“没有这40本书,他也许依然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冷玉斌说,“但我相信这40本书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2.推荐阅读: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日复一日的朗读、共读中,冷玉斌逐渐从一个单纯的阅读者转变为一位评论者,一个文本解读者,他对一本童书的评价已经不再仅限于是否适合“讲故事”。看到孩子们的阅读量与日俱增,他越发开始重视起作品的质量。这当然包含了一本书的语言风格、艺术水准等,但冷玉斌最为重视的,还是作者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谈及此处,冷玉斌向记者提起惠特曼的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有这样一句:“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这句诗时常萦绕在他耳边,是一种及时的警醒和劝告。冷玉斌开始仔细观察孩子们主动找来阅读的图书,发现往往都是一些所谓的畅销读物,内容怪诞跳脱,充斥着夺人眼球的怪力乱神和胡编乱造。他说:“我翻看这些书,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一样,整夜睡不着,从字缝里看去,才发现满篇都是‘缺德二字。”

去除杂草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上面播种庄稼,只要在孩子的阅读生命中填满真正的好书,“坏书”白然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冷玉斌开始积极向孩子们推荐优秀读物,为此他在自己已然趋近饱和的阅读生活上又加重了砝码,如饥似渴地搜索着那些获得广泛认可的读物,亲自品读鉴赏过后,才把它们推向孩子的书桌。有时他会在阅读活动上郑重地推荐一本童话,有时也只是讲课时灵光一闪,随口提到一本绘本。冷玉斌享受着推荐好书的快乐,看着白己辛勤播种下的“庄稼”赶走了令人心烦的“杂草”,他感到由衷的喜悦。“一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他在重复这样的过程中,为孩子们的成长的道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更多发展性,最重要的,是更多道德的品质、更多人生的潜力。“按照诗人的说法,孩子看到了好书中的真善美,就会变成更好的自己。”冷玉斌说。

3.童书课程化:探索阅读推广之路

当零碎、松散的阅读活动不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时,冷玉斌开始了将童书阅读系统地课程化的尝试,这其实是他长久以来一直摸索的一条道路。一方面,童书进入课程是语文教学和儿童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冷玉斌所面对的乡村学校的孩子,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来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另一方面,积年累月的“扫荡式”阅读和师生共读,也让冷玉斌拥有了挑选优质书籍的眼光,以及对于同一作者、同一系列作品的整体理解。他选择的书既贴近教学需求,又能得到孩子的喜爱,还能与其他同类型作品联动,极大地方便了课程的构建。在这样的基础上,他的童书课程化探索很快就颇具成效。

在冷玉斌看来,童书的课程化不能为了课程而课程,生硬地把课外书引入课堂既违背了阅读的本意,也会打乱课堂的节奏,得不偿失。除此之外,童书的课程化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功力。对冷玉斌来说,师生一起轻松地共读、讨论、交流童书,学生不会感到学习这门课是额外的负担,才算是成功的课程化建设。

最初的尝试,冷玉斌选择了从传统文化入手。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这个类型的童书,并单独把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拎出来,融入课程。他把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分为报恩、惩恶、敬亲等不同的主题,带领孩子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孩子进行改写、仿写和扩写。坚持了两年以后,孩子的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明顯的进步。下一步他想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对童书的整体评价上,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和鉴识能力。“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说,这样的阅读课程在许多人看来是有些理想化的,对于升学的直接作用似乎不大。”冷玉斌对记者坦言,“但我想的是,哪怕只能在这些孩子心中留下一点阅读的希望,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采访的最后,记者请冷玉斌对自己迄今为止的教书生涯和读书生活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他还是借用了毕飞宇的一句话:“命运让我这样,我就这样了。”在记者看来,这不是虚无缥缈、消极悲观的宿命论。相反,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教书的一线老师在回望自己与书籍为伍、与孩子为伴的岁月后,对未来的一种承诺,激励着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童书读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童书与童年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一起读书吧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