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2020-11-06孙萍孙雪徐杨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孙萍 孙雪 徐杨

摘   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处的问题,提出由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开展产教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的作用,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在全国2880多所高校中,中央部属高校共计115所,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约占96%。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1](83-85)。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提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为地方高校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制度保障。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困境

由于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均衡,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面临问题,教学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这种培养模式下造就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个性和创造力[2],与社会要求脱节。

(一)政策法律制度不健全

2014年,教育部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虽然一直以来,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实际情况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模式还存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约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行为的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校企合作责权利不明确。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例如“长三角”“珠三角”汇聚了众多优质企业,但是高校比较多,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挑战与机会并存,经济相对落后的祖国大西南和大西北,优质企业虽少,高校也比较少。

(三)师资队伍实战经验缺乏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国内教师相比,许多国外高校教师不仅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且拥有丰富的企业经历与经验。国内本科教师队伍门槛高,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获取实践经验的过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长短板”,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多年前很多高校就提出了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引入,但是由于受到人事、财政管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这一举措的实施困难重重。

师资状况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依然不高,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训基地建设难以落地

真正的合作应该以实现“双赢”为目标。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以获得实践机会为目的,企业以“逐利(人、财、技术)”为目的,学校与行业企业或者通过经济上的补偿,或者技术上的转化获得“双赢”。

目前,在我国,行业企业没有安置学生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那么多半是凭校企之间的个人人情,驳不开朋友或熟人的面子。这种依靠“人情关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关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尽管每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有可能跟五六个合作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共建实训基地,但是很显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多半停留在文件上,缺乏建設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实训基地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如果涉及高空作业、地下工程等有安全隐患的实训项目,那么企业还要担负一定的安全责任,甚至造成利益损失。目前,还没有一种补偿或激励机制,用以弥补实习单位的损失。由于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的抵触,使高校在校生不能从实训基地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因此,长期而稳定的实训基地建设演化为学校的“单恋情节”。

(五)教材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地方高校受资金及师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未能实现很好的融合[3](1-3+12)。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为应用型本科编制的教材。传统的教材偏重理论阐述,缺少典型案例。

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理论教学环节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现象,没有突出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应用型本科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密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于利益共同体,及时把握企业、行业发展趋向和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深度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心,弥补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这一不足。

(一)政府主导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校、行业企业是教育利益的协同体。政府主导是确保利益协同体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美国政府出台了《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规范、保障了美国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发展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了美国创新体系的构建。德国有严密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历史悠久且不断更新,其中《联邦职业教育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成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相对而言,我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显得原则和空泛,不能对现有校企合作有效约束;2011年虽然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相关文件,但对应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必然导致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在未来发展中出现矛盾与分歧。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相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保证各创新主体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推动协同创新工作在法律的监督下有序发展[4]。

其次,出台政策制度激励企业积极与学校合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政策、技术帮扶等激励措施,确保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利,并以此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

(二)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型高校拥有一支实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除了全职教授之外,德国应用型高校还有许多来自经济界、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特聘讲师。教授的任职资格不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如果不具备博士学位,则必须在科研上有突出的贡献),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而且至少在所教授专业的企业岗位工作3年以上。校外聘请的讲师可以将先进的知识、技术等及时带入学校,加快高校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5](127-129)。

2.采用“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学生。应用型本科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弥补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双导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长补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高校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多类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训练。

实践经验是年轻老师的“自信来源”。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践锻炼,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年轻教师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拥有数量不少的优质企业,人才济济。客观上有条件、有优势鼓励优质企业优秀员工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程,鼓励高校年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创新。

(三)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及技术研发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选用的教材与研究型、学术型教育选用的教材并没有严格区别。以工科学校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例如“理论力学”等三大力学,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几无差别,但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建议还是要有地方特色。行业企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具体工程的实施者。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撰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这一优势,在专业及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引进最新的职业标准、规范,采用最典型的案例,校企合作编制更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行业企业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指导服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方面,行业企业的意见尤其重要。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提供就业市场;高校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参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参与企业新专利新工艺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改造。该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打破既有的市场化格局,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还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高校或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7]。校企双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南京江宁(大学)科学创新园正是依托园内10多所高等院校和数十家科研院所,企业与高校院所左邻右里,实现了产学研的常态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依托科技(学)园建设实训、创新基地

长期而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训练提供了可靠的载体。依托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训,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个过程也许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可以基于协同创新原则,通过技术支持,例如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对企业进行补偿,以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

(大学)科学创新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江宁科学园为例,该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成长为长三角一流的“大学科教创新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是企业与园内10多所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基地,是高层次人才就业的基地。

(五)发挥企业优势建设“云端课程”

这里的“云端课堂”特指在线远程教学,可以使用的APP很多。互聯网的发展为云端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云端课堂可以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主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介绍前沿技术或者展示现场,特别是高空或隐蔽工程施工环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适合学生近距离学习,采用现场直播或回放,可使学生获得认知。

云端课堂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更快的资讯。云端课堂还可以随时应付突发事件,在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全世界都利用在线远程教学实现了教育的连贯性。

产教融合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涯的整个过程,从课程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等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需要有使命和担当意识,学校要积极主动服务于企业。校企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实现“双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科研水平,为企业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冬营,李洪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

[2]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3]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

[4]董波波.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5]赵小燕.中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01).

[6]王宪华,王建立.以“本”为本,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2).

[7]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专项”2019年度开放课题(项目编号:CJRH2019072);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8-C3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B-b/2018/01/39)。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