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0-11-06吴溢铃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国际化

吴溢铃

摘   要: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能否真正培养出能适应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是教育界乃至国际社会聚焦的问题。本文指出:国际化培养的要素,是培养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过程的国际化、培养主体的国际化。笔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做出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经之路。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八条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目的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是教育界乃至国际社会聚集的问题。

一、国际化培养的要素

美国学者布茨(Butts)认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涵盖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跨国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保证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国际体系。中国学者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把国际性和跨文化交流整合进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一个过程[2](72-76)。本文认为,国际化培养的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理念的国际化。

要实现国际化培养,首先要明确国际化培养概念,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国际化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以下素质:①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②专业能力,③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④熟悉掌握国际惯例,⑤跨文化沟通能力,⑥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⑦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3](131)。

培养理念的国际化落到实处就是制订培养方案时,提出符合本学科的国际化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具体的培养工作。如某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掌握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和计算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本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体现了对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外语能力等的要求,但未清晰地指出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等,对于具体的国际化培养工作的开展将造成一定的困扰。

2.培养过程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培养过程一方面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研究生送到国外培养,直接享用国际化的资源和教育。另一方面,同时是目前国内教学改革更应该关注的是,借鉴国外好的办学经验,在国内高校创造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国内大学也能得到国际化的培养,最终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基础专业课程,又要设置国际化和交叉性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英语能力训练,设置全英或双语课程,与国际接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在培养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同时,多多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创造国际化培养的氛围,让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3.培养主体的国际化。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力军,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的学术品味和研究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导师的直接指导,导师的国际化水平将影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了导师的职责之一是增加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努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推动者[4]。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成为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关键一环。

同导师队伍类似,研究生本身的海外经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主要的生源地还是亚非地区,生源情况不太理想,还需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5](137-139)。

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美国早在1966年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强调教育国际化。美国多年来采取各种策略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6](107-112)。我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才渐渐开始探索教育的对外开放、进行交流与合作。从最开始的缺乏经验,到如今取得了重要发展但依然处于探索期。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下简称材料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主要支撑“材料科学”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多年来,学科建设以“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材料领域教育与研究机构”为目标,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为广东省、全国乃至世界的有关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推动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本学科从2018级开始,研究生按照一级学科培养,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相互打通,取消原来的二级学科,不再根据二级学科设置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修满要求的学分即可。

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等课程,由获得长江、杰青称号的教师担任主讲人,传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前沿发展情况。

开设多门研究生英文专业选修课程,由本学科具有丰富海外经历的教师讲授。不仅如此,还通过“海外名师讲授学分课程”项目,聘请来自蒙特利尔大学、悉尼大学、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等海外高校的教师为研究生授课,每年累计讲授近百课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科整體的英文教学水平。

针对研究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亟待提高的情况,还开设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每年10月份邀请香港浸会大学黄月圆教授对学生进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英语学习的培训,3本教材配合丰富高效的培训内容,每次参与人数都爆满,获得学生很高的评价。

2.“请进来,走出去”,提高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提高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是“请进来”,另一方面是“走出去”。

请进来:材料学科致力于吸引具有丰富海外经历的教师加入研究生培养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现有研究生导师166人,博导89人,有6名导师多次入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经历(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学位,或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间连续超过10个月)的有103人,占62%,其中,外籍3人,在境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3人。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材料学科导师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逐步增加,近4年来,新聘任的导师共有14人,12人具有海外经历,比例达86%。

走出去:材料学科积极推进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香江学者计划等的选派工作,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课题研究及合作交流,近4年共选派16名导师到境外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如院士领衔的“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在有机高分子发光显示、聚合物薄膜太阳电池等方向取得了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多次举办该领域重要国际会议;院士领衔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与应用”团队,在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及应用探索方面聚集了一批青年人才,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引领了该方向的发展;“海洋工程材料”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动态表面防污”的概念,开辟了海洋防污新路径,打破了欧美日在此领域的长期垄断。

随着师资队伍在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将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此聚集,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内在推动力,为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提供保障。

3.充分挖掘资源,深化国际化培养。

(1)鼓励研究生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近4年来,材料学科共有57名研究生到境外学习交流(超过90天),如表1所示。除了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的方式外,学校和导师也有经费支持研究生到境外进行学习、科研合作,占比28%。

表1    本学科近四年研究生境外交流学习情况

另外,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材料学科还设有专门的经费用于支持博士生到境外参加学科领域重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约资助10名。同时,要求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后在所在学科方向做一次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分享开会所得,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国际前沿科学进展,开阔国际视野。

(2)发挥国际化平台优势,与国际顶级科研团队保持联系。

材料学科拥有“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国家级引智基地和“先进功能材料”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外方科研团队联合申报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培养平台。同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等多个国际顶级科研团队保持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推动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 J. Heeger,德国维尔茨堡大学Frank Würthner院士在内的数十名海外学术大师,共同助力本学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3)举办国际会议,为研究生提供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机会。

积极主办、承办各类国际会议,如2016年举办的第24届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ICSM),参会代表1200多人,近50%来自国外;2018年举办的第16届金属—氢系统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英国、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澳门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0多位专家、学者与科技人员参加会议;2019年举办的第六届“先进水泥混凝土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国内外200余名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了解相关领域在全球范围的最新科研进展。

(4)开展学术讲座,创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邀请境外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平均一周就有一位境外专家的报告,已经成为学科的例行活动。近4年来累计邀请了200多名专家,其中包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Evgeny M. Dianov、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Andries Meijerink、美国工程院院士Christopher W. Macosko等知名学者,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不仅为研究生带来了科技前沿,还推动学生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心态,与全球的人和事建立了连接。

(5)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活动,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不定期邀请院士为学生开展讲座,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在我院举办的第六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总决赛闭幕式上,由唐院士做题为“创新研究三部曲”的讲座,结合团队科研经历,为学生解答: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做怎样的科学研究?如何做科学研究?启发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举办“材料学术论坛——对话青年学者”文化沙龙,邀请本学科年轻的教师特别是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教师,与研究生进行座谈,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让学生对科研活动有更直观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科研和生活中的难题。在深入交流中,学生有机会了解国外的学习方式,用更国际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结语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化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各学科要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精神,紧跟全球趋势,培养出能真正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及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29)[2020-06-10].

[2]汪志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多元主体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3]李新良,胡小红.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2018-01-18)[2020-06-10].

[5]吴妙娴,彭峰.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例[J].学术探索,2012(10).

[6]刘宗明,高新伟.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展、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资助項目(gj2019029)。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