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文化语境下地方院校与区域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2020-11-06潘倩姚建惠刘丹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传统文化

潘倩 姚建惠 刘丹

摘   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地方院校的办学职责之一,区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依托地方办大学,服务地方谋发展”的衡水学院在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与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近几年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摸索出传统文化校园活态传承的切实有效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   区域融合   衡水学院

“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此发表重要讲话,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設,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将“以文化人”为传承理念和最终目标,着眼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广大人民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于心,外化于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中华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工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在传承思路上,突出“活化传承”。活化传承体现了文化传承思路从建设“载体”到建设“软体”的转变。活化传承通过大众的参与互动,让传统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地方院校如何在自身建设中有效融合区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地方院校与区域传统文化活态融合发展的意义

文化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文化育人关系着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价值观念、审美和风俗习惯等,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资源。地方院校重视整合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行动能力、思维和文化观,使青年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文化自信。同时,地方高校能够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和人才资源更好地搜集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深入发掘传承区域传统文化。集中精力,用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手段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研究。地方院校要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发掘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内涵和元素,通过新的载体技术进行再创造,释放其活力。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这就可以解决区域传统文化与地方院校融合发展的对接难题,利用活态文化观进行过度、引流,转换以往的交互发展思路,让二者更有机结合。同时,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活态化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传统文化与地方院校的融合发展。

二、地方院校与区域传统文化活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不同于“博物馆”式的保护,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是历史性和现实性合二为一。通过纵观一些院校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策略,可以总结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结构(具体见下图):

活态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型

其中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有密切合作关系。传统文化涉及的区域政府和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高校和传统文化相关人员联合调研,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高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充当政府部门的智库。同时,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是文化、创意和市场的桥梁。在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发展过程中,高校提供研究成果和文创作品,具体有待企业进一步推广转化。政府对于企业传统文化相关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衡水学院“活态传承”区域传统文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区域传统文化校园“活态传承”的认识和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运用好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战略意义。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现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造就了丰厚的衡水人文底蕴。目前,衡水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41项,市级非遗项目159项。包括了衡水内画、侯店毛笔、饶阳骨雕、武强年画、疯秧歌、河沿架鼓等。衡水还有一批文化名人。如儒学大师董仲舒,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诗人高适等。传统文化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食、传统美术、传统工艺技术和传统习俗等多种传统文化。

衡水学院聚力“应用”治学,以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办学目标。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学校发展与衡水市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大学即衡水,衡水即大学”,在人文、社会、历史、科技、经济等多方面和地方区域紧密合作。建设中的衡水学院滨湖校区特别提出了“智慧学苑,水润文华”的设计理念。打造守正出新,传承进步的多元化、生态型校园。在办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依托自身的学术优势,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意义。衡水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以推动各学科专业与地方对接融合。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沟连青年学子和区域传统文化之间的课堂内外。

衡水学院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衡水学院致力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在课程设置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全校范围内重视课程改革,课程和区域对接和行业对接。全校范围内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通识教育。在课堂中涉猎衡水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思修课中引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等故事。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语文、传统曲艺、经典鉴赏等课程。教师在课上介绍相关的衡水传统文化,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和实际调研区域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二级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安排课程建设。如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师重点引入衡水传统文化相关专题介绍。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电视广告、自媒体导论等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支撑,通过项目教学,鼓励学生用现代化传播方式和手段为衡水传统文化代言。开设校企对接课程,创新学生实习实践环节。

(三)组织活动,丰富地方院校“活态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以衡水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为目的的校园活动。进一步拓展活态传承内容,拓展活态传承形式,强化活态传承传承效果。衡水学院大力发展建立活态传承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作者所在的中文系一直致力于传承衡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广。举办过多次广告大赛,其中命题之一為衡水传统美食老景官烧鸡。在广告大赛中衡水传统食物的历史文化在学生脑海中扎根,又进一步输出为现代化的推广传播。一年一度的微视频大赛中,不少学生的作品是立足于衡水本地传统文化,展示出衡水鼻烟壶、侯店毛笔、阜城剪纸、景县粉疙啫等一大批区域传统文化。在学生们的视频中衡水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带领学生参观衡水市民俗文化节活动。活动涵盖了衡水传统饮食、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传统乐器等多种多样的本地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走进衡水,了解衡水,认同衡水,广泛参与全国各类比赛,以赛会友,以赛促建。如衡水学院师生创作的微视频《画在心中的中国梦》获得“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的“我爱我的祖国”三等奖。视频的男主人公是具有衡水传统工艺的内画师,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主人公在传统工艺上不断创新,内画事业蒸蒸日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实现内画梦、中国梦。这些是区域传统文化进校园所涉及的部分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使衡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四)依托学术优势,创建基地,展示交流,追求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政府社会支持。

衡水学院凭借地域和自身优势,依托政府和社会支持,建立起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衡水籍作家王林研究会、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传统艺术研究基地。另外,衡水学院各不同专业与养元集团、衡水老白干集团、金音乐器等确定实习实验基地。这些都得到了衡水市政府相关部门、文化与旅游、教育系统及部分区县的支持。在2020年的“衡水市民营企业赶大集”活动中,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组建了“董仲舒与地域文化研究”“儒商与企业文化研究”“出版物编辑服务”三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及社会建设的队伍,受到了衡水市政府的重视,与多家民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衡水学院积极将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共享。如衡水学院教师专业培训服务团队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服务地方教育发展,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资源送出去。组织公益活动和演出,以提升衡水市民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衡水市“阅湖讲坛”,依托衡水市图书馆举办“中国玉文化”“中国茶文化”“汉服文化”公益讲座。

“保护区域传统文化,我们在校园;活态传承区域传统文化,我们在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地方院校要进一步发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明确区域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探讨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校的校园活态传承的实施路径,形成一套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大学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文学教育,2018(12).

[2]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来源: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活态文化语境下地方院校与区域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批准文号:1805230)。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