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关于汉语流行语 “萌” 的分析

2020-11-06蒋新桃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形容词用法

蒋新桃

(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认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与认知,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1]。因为语言是在人的思维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把语言的社会性纳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项目,探讨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的影响,能更好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语言学中,认知社会语言学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人类的语言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也会对人的认知和语言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就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近年来 “卖萌” “萌萌哒” “萌娃” “超萌” 等词语在网络上爆红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成为可爱、漂亮、令人喜欢的事物的代名词,这与汉语词 “萌芽” “故态复萌” 中的 “萌” 意义大相径庭。那流行语 “萌” 的意义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文章拟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流行语 “萌” 的语义来源、构词功能、语义色彩,并进一步探究 “萌” 流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一、流行语 “萌” 的语义来源

(一)汉字 “萌” 的语义来源

在汉语中,萌在《新华字典》中有以下五个意思:①名词,指草木的芽。如《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②名词,意为开端,或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如《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而知萌。③名词,人民。如《管子·山国轨》:轨谓高田之萌曰。④动词,意为草木发芽。如《礼记·月令》:草木萌动。⑤动词,意为开始,产生。如《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

(二)流行语 “萌” 的语义来源

根据『日本語学研究事典』[2]和米川明彦[3]的分类法,根据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可以把流行语分为新造词语、借用词语、转用词语三种。新造词语是与原有词汇毫无关系的新创造的词语;借用语包括借用外来语、借用方言、借用隐语这三种;转用语指的是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改变词形或赋予新意义的词语,转用语可以分为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等等。网络流行语 “萌” 是借用日语的词,来源于日语「萌え」,「萌え」是「萌える」的连用形。「萌える」的原意为 “草木发芽” (「芽が出る」),如『万葉集』中有:「石ばしる垂水の上のさわらび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在『新敕撰和歌集』中有「雪の下草下にのみ萌え出づる恋を知る人ぞなき」的和歌,表示 “从内心深处萌生的爱慕和相思” 之意,这是基于「萌える」的本意 “发芽” 通过转喻扩展而来的,有 “内心感受到了春天” 这一语感。这说明「萌え」自古就有表示萌生某种情感的语义。

在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御宅族(OTAKU)文化兴起,「萌える」以连用形「萌え」的形式被大量用在ACG①界的网络用语中,作为御宅族之间使用的隐语,出现了新的意义,表示对动漫、漫画、游戏中出现的角色(通常是女性)表达某种极度强烈的好感。这可以从《大辞泉》和《大辞林》对「萌え」的定义得以证实。《大辞泉》对「萌え」做了如下解释:「ある物や人に対してもつ、一方的で強い愛着心·情熱·欲望などの気持ちをいう俗語。必ずしも恋愛感情を意味するものではない。1990 年前後から漫画·アニメ愛好者の間で使われ始めたという。そのため、対象も初めは架空の人物が中心であった。意味についての確かな定義はなく、対象に対して抱くさまざまな好意の感情を表す」。《大辞林》对「萌え」做了如下解释:「ある人物やものに対して、深い思い込みを抱くようすをいう若者言葉。その対象は実在するものだけでなく、アニメーションのキャラクターなど空想上のものにも及ぶ」。「萌え」入围日本2005 年度 “新词·流行语大奖” 前十名,作为隐语,其意义与「好き」相比,所表达的情感狭隘且程度极端。流行语「萌え」有以下四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对可爱少女或事物的爱慕之情,如:あの子はめっちゃ萌えでしょう;二是作动词,如:めがねっ娘に萌える;三是作形容动词,如:萌えな人;四是作感叹词,对某人或某事物表达 “可爱、漂亮、有魅力” 喜爱之情时使用,如:これ、萌えー!。

由于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再加上现代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日语流行语「萌え」通过ACGN②界的作品传入中国后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萌” 系词语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 “萌” 于2010 年被收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把其解释为: “可爱。表达在看到某物时不夹带任何杂质的美好的感情:喜爱,欣赏,使人感到愉快等” 。2011年 “卖萌” 成为《咬文嚼字》版 “十大流行语” 。由于可以把 “萌” 字拆开成十月十日,因此十月十日也被称为 “卖萌日” ,2015年哔哩哔哩网站将 “卖萌日” 正式命名为 “萌节” ,并举办了第一届 “萌节” ,由此形成了每逢10月10日庆祝 “萌节” 的惯例。

综上可见, “萌” 通过动漫传入我国,伴随其在互联网上的频繁使用,以 “萌” 为基础产生了诸多本土化的新用法,并形成了一系列新词语,如萌妹子、萌系、呆萌、超萌、被萌到、萌翻等等,且被用于很多其他领域中,其构词功能和语义色彩都与「萌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以下从构词功能和语义色彩两方面考察 “萌” 的语义演变。

二、流行语 “萌” 的语义演变

随着流行语 “萌” 的本土化发展,与日语「萌え」相比,其构词功能更强,用法更加灵活多样,语义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一) “萌” 的构词功能

流行语 “萌” 是兼类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性。以下结合来自网络、微博等媒体的语料,分别讨论其意义及用法。

1.名词 “萌” 及其用法。汉语 “萌” 作名词,本义指 “嫩芽” ,由此引申出 “幼小、娇嫩” 这一义项。日语流行语「萌え」传入我国后,中国网民先入为主,把日语「萌え」用来形容动漫美少女的用法和汉语 “萌” 的 “幼小、娇嫩” 之意结合,认为 “萌” 是用来形容娇小可爱、让人喜爱的少女,因此,汉语流行语 “萌” 最初用于表达某人或某物具有让人喜欢的感觉,这种感觉如同草木逢春正发芽般打从心底而生,包含所有令人感觉 “可爱、娇小、天真无邪、愉悦、欣赏” 等元素,可用在不同语境的表达中。前面一般接动词,构成动宾短语,如 “卖萌” “扮萌” “装萌” 等;也可以单独使用。经常可见到如下用法:

(1)大熊猫依靠内八字迷踪步、极限卖萌,在全球吸粉无数。(人民日报,2020年1 月22日)

(2)30 岁的老阿姨,为了穿皮卡丘装萌,扎起了双马尾。(新浪微博,2020年 3 月 20日)

(3)何炅老师太不容易了,50几岁了还在电视上努力的卖乖扮萌,可见世道艰难,钱不好赚啊。(新浪微博,2020年 2 月 23日)

(4)卖萌车模,搞怪笑容。各种萌,各种表情。(新浪微博,2020年3月15日)

例(1)(2)(3)中的 “萌” 是名词,接在动词 “卖” “装” “扮” 后面做宾语,表示可爱、令人感到愉悦的人或事物。 “卖萌” 的 “卖” 意为 “展现、显露” , “卖萌” 意为 “刻意显示自身的萌” ,在褒义的语境中, “卖萌” 指故意显示自己的可爱,打动别人;在贬义的语境中则是指故意作秀。 “装萌” “扮萌” 和 “卖萌” 意义相近。其中 “卖萌” 最常用,被评为《咬文嚼字》版 “2011年十大流行语” 。从 “卖萌” 的百度搜索指数图(图1)可知 “卖萌” 现已成为日常一般词汇,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例(4)用来描述车模的照片具有 “萌” 的特征,这里独立成词,表示 “各种萌元素的集合” 。

图1 “卖萌” 的网络关注度年度变化趋势

2.动词 “萌” 及其用法。作动词的 “萌” 意为 “让人喜欢、着迷、狂热” 。可作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代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后常接程度副词;还经常用于 “把” 字句和 “被” 字句中。例如:

(5)希望不萌CP 的您可以好好去搞水仙,为了B来看AB 您太委屈自己了。(新浪微博,2020 年3 月27日)

(6)各种萌物萌宠出没,从头到尾,萌你一脸血!(新浪微博,2020年3 月17日)

(7)遥遥叫他七爷的时候简直萌穿我心。(新浪微博,2020年2月25日)

(8)安吉首开 “摇滚嗓” ,《东北吃货进行曲》萌出天际!(人民日报,2017年1月30日)

(9)男孩大哭的样子萌翻网友,也感动了消防队。(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4日)

(10)2018 级熊猫宝宝新生来啦!与你初次见面,当心被萌到!(人民日报,2018年9月28日)

(11)猫咪的反应,直接把我萌哭了!(新浪微博,2020年3 月27日)

从句子结构来看,例(5)(6)中的 “萌” 后接了宾语 “CP” “你” ,是作及物动词使用,分别表示 “喜欢CP” “各种萌物萌宠非常让人喜欢” 之意。例(7)(8)(9)中的 “萌” 是不及物动词,紧接在后面的 “穿” “出天际” “翻” 做补语,用来补充说明 “萌” 的程度——也就是让人喜欢的程度。此类构词方式还可以举出 “萌爆” “萌化” “萌炸” “萌哭” 等。例(10)(11)与介词 “被” “把” 搭配成句。

3.形容词 “萌” 及其用法。形容词 “萌” 可做定语后接名词,也可独立使用。表示某人或某事物非常招人喜爱、使人感觉愉悦。也可与其他形容词一起使用,如 “呆萌” “软萌” 等。如:

(12)日前,珠海长隆海洋王国2019 年成功繁育的8只帝企鹅首次与游客见面。当天亮相的帝企鹅都是今年7 月以来出生的。目前它们的生理指标稳定、进食正常,萌态十足。(萧山日报,2019年11月27日)

(13)转存这波超萌中国山水画,愿新的一年:万物安宁,天下太平!(人民日报,2020年1月21日)

(14)小豚鼠们整整齐齐排排坐的样子相当萌。(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4日)

(15)湘湖景区内,一只呆萌的大黄鸭在石岩山水上游乐园亮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萧山日报,2020年3月31日)

(16)国外导盲犬组织短片《Pip》,讲述一只 “笨笨” 的小狗想努力成为合格的导盲犬的励志故事,又暖心又萌趣!(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0日)

例(12)(13)中的 “萌” 修饰后面的名词 “神态” 和 “中国山水画” ,作定语,此类例子还可以举出萌宠、萌娃、萌妹、萌神、萌照等。例(14) “样子相当萌” 中 “萌” 单独作谓语,是形容词。例(15)(16)中的 “萌” 与形容词 “呆” “趣” 搭配起来使用,构成两字形容词,如软萌、蠢萌、呆萌、奶萌等也是同类结构。作为形容词的 “萌” 表示人或事物包含了 “萌” 的各种元素,可爱到让人无法控制的强烈感情,其概念抽象,造词能力强,能在很多场合使用,所以这一用法的新造词语最多。

4.副词 “萌” 及其用法。副词 “萌” 用来修饰动词,其意义和形容词相似,表示可爱、令人着迷的状态。其造词能力弱,使用频率低,常见的有 “萌杀” “萌击” “萌爱” 。如:

(17)这儿有个小猫咪试图萌杀我。(新浪微博2020年3 月17日)

(18)日常清新风格就要萌击你们的少男少女心。(新浪微博2020年1 月20日)

(19)你萌爱得死去活来的男神可能是个口水精。(新浪微博2020年3 月21日)

例(17)中的 “萌杀” 表示小猫咪萌得可爱,让我为之着迷,例(18)中的 “萌击” 表示清新风格太萌,很受少男少女的喜爱,例(19)中的 “萌爱” 表示男神太萌让 “你” 爱到死去活来的状态。由此可知其副词用法跟形容词的用法类似。

根据以上 “萌” 的使用情况可知,在词性上,流行语 “萌” 和「萌え」一样,可以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副词的用法。 “萌” 传入汉语后最初表示 “可爱” 之意,随着被广泛使用,扩展出了动词 “喜爱、爱慕” 之意,这是通过 “结果代原因” 的转喻方式扩展而来的(因为可爱,作为其结果自然就喜欢某事物)。副词 “萌” 的意义是通过 “结果代动作” 的转喻方式扩展而来的(如 “萌杀” 表示受到很 “萌” 的事物的冲击之意)。在构词法上, “萌” 是一个有着强大构词能力的词缀,根据类推机制创造了很多新词。根据汉语语法规则,可以把 “萌” 的构词法概括为两类,分别构成 “萌+X” 类和 “X+萌” 类结构。 “萌+X” 类主要为偏正结构(萌宝、萌少女)和动补结构(萌爆、萌哭); “X+萌” 类主要为偏正结构(超萌、趣萌)和动宾结构(卖萌、爱萌)等。

(二) “萌” 的语义色彩

“萌” 是日语借词,是御宅族(大多为男性)在看到ACG 中的美少女角色时产生的条件反射般的、热血沸腾的状态,因此有人认为「萌え」来源于「燃える」,最初使用时蕴含着色情、不健康的情感,带有负面感情色彩,作为隐语被使用[4]。随着人们对新事物接受度的提高,「萌え」被广泛使用,其使用对象既包括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也包括虚拟形象,表示对使用对象的喜爱、恋慕、痴迷之情,不再带有负面语义。

“萌” 通过动漫传入我国后,日本宅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在被汉文化吸收、同化的过程中,中国网民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对 “萌” 的意义认知从其本义 “草木的芽” 进行语义关联,引申出 “幼小、娇嫩、可爱” 之意,通过概念整合,扩展为表示 “少女的可爱、令人喜欢” 之意。因此汉语流行语的 “萌” 最初更多用于形容少女的可爱,而不是用于动漫中的角色,也没有日语中的那种特有的 “色情” 色彩,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用来形容一切可爱、令人喜爱的人或事物及对其喜爱之情,成为一个中性词,含有正面、褒义的色彩,这从上述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来。

三、流行语 “萌” 的流行原因

流行语 “萌” 能够大规模长时间流行,与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自身的语言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以下从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因素、传媒因素三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 “萌” 是日源词,其流行受到日本 “御宅族” 文化的影响,在本质上体现以动漫、网络游戏、轻小说为主要消费内容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审美意识形态[5]。随着使用者的增多和使用范围的扩大, “萌” 最后被日本人用来形容一切让人喜欢、爱慕、为之倾倒的东西,并形成了 “萌文化” 。 “萌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形成了一种潮流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从日本传播至亚洲各国,对于日本的 “萌文化” ,我国的年轻人体现出他者认同式的审美心理,接受了 “萌” 所表示的 “可爱、招人喜欢的人或事物” 这一语义,而且 “萌” 的其他新用法也符合人们为缓解生活压力、追求潮流、标新立异的语用需求,代表了一种年轻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逐渐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再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有 “萌” 元素中都蕴含着 “美” ,对 “萌” 的事物的追求也符合大众 “以貌取人” 的认知特点和审美标准。

(二)语言因素

从语言层面来看,以 “萌” 为语素主要形成了 “萌+X” 和 “X+萌” 两类结构。那 “萌+X” 和 “X+萌” 类结构的流行语为何能如此迅速传播呢?这是因为 “萌” 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模因,并借助报刊和发达的网络等多种媒体得以快速传播。何自然把语言模音的复制方式概括为两种:重复与类推,类推包括同音类推和同构类推[6]。模音 “萌” 通过同构类推的方式得以复制。同构是在一种特定的语言结构大体不变的基础上模仿形成新的模音变体[7]。具体来说就是对字词的信息加载,或对流行的句子或段子的改写或模仿。例如动宾结构 “X+萌” 在 “卖萌” 的基础上类推出了 “扮萌” “装萌” ,偏正结构 “萌+X” 通过类推批量产生了萌宝、萌少女、萌妹等新词语。像这种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用新信息代替原有信息,创造出很多相似结构的新词,这既符合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又能解决 “词汇空白” 现象,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而且 “萌” 系流行语通过新颖的形式和简单的结构,形象、生动、直观得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网络媒介因素

此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大众媒体是流行语得以使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语言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是 “萌” 系流行语使用频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作为网络空间交流媒介的网络流行语,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转移到人们的现实生活空间中,并与传统汉语产生某种程度的碰撞。网络流行语 “萌” 起源于日语,互联网和媒介为流行语 “萌” 提供了泛化的土壤和根基,使其突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得以迅速流行和广泛使用。而后产生了中国本土化的 “萌” 系流行语,如 “萌萌哒” 等的流行也是在媒体的强化和宣传作用下而被广泛使用。如今,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借助网络的功能纷纷 “卖萌” , “萌文化” 随着网络媒介融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四、流行语 “萌” 的发展趋势

以下通过百度指数搜索流行语 “萌” 的网络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情况。从图2 可知,近10 年流行语 “萌” 在百度的搜索指数在全国平均值上下徘徊,网民对其关注度较高;从年龄分布比例(图3)来看,使用 “萌” 的网民年龄层分布广泛,20-39 岁的人群是网络关注的主体,所占比例接近80%,其中30-39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接近50%;从性别分布比例(图4)来看,女性占55%,男性占45%,女性略多于男性,这说明虽然流行语 “萌” 从发音和意义上给人女性化的感觉,但是对其关注度没有明显的男女差异;从图5可知, “萌” 被用于娱乐、教育、医疗、旅游、餐饮、游戏等各个领域,使用 “萌” 的人群相关兴趣占比远远高于其TGI 指数,这说明网民在图示领域对 “萌” 的关注程度高于整体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流行语 “萌” 的被关注程度经历了明显的上升过程,并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流行状态,已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日常词汇。

图2 “萌” 的网络关注度年度变化趋势

图3 “萌” 的网络关注度年龄分布

图4 “萌” 的网络关注度性别分布

图5 “萌” 的使用者兴趣分布

五、结语

流行语 “萌” 的广泛传播不是由社会文化或认知单方面起作用的,而是在某一社会文化语境中与其相应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文章从语言的认知性和社会性两方面探讨了 “萌” 系流行语的语义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其流行的原因。 “萌” 系流行语形式新颖、简单易懂, “萌” 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会高速发展的生活压力,符合人们追求娱乐、求异求新的从众心理,成为强势模音的 “萌”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注释:

①ACG是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②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

猜你喜欢

流行语形容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认识形容词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作”与“做”的用法
巧借 流行语
特殊用法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