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甄别·剖析·发布
——例谈“我”在信息时代写作中的新定位

2020-11-04浙江省长兴中学浙江长兴3131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剖析信息时代媒介

郑 萍(浙江省长兴中学,浙江长兴 313100)

信息时代,高中学生认识世界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正在不断改变。交流空间的扩大和交流路径的丰富使他们成为信息的阅读者、传播者和发布者,这意味着,当代高中生“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影响,是当下写作教学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课标”)对表达的要求是“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都特别强调写作中“我”的重要性。[1]信息化时代开辟了写作教学的“新天地”“新境界”,它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对写作主体(学生个体)“我”的甄别、剖析、发布上。

为探索信息时代写作主体的“新功能”,笔者尝试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媒介‘为武汉加油’的不同信息表达”写作教学,从“我”的思维和表达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积累,深化对个体的认识,让他们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创意表达,从而写出“我”自己。

一、“我”的甄别

甄别,事实上是阅读,其与传统阅读的不同之处是,它主要是为了择用、辨别信息,而不是获取信息即读懂,这是“新增”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学会辨别有价值的信息呢?

(一)“我”的择用

不同类型的媒介信息放在一起比较,特点显而易见,然而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信息洪流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择用,就是从纷繁的媒介信息中选取有用的“我”的写作材料。

为了让学生对不同媒介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有更多选择的平台和空间,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欣赏以“为武汉加油”为主题词的不同媒介信息表达,如学生习作、《人民日报》的新闻、村干部的“硬核加油”广播、钟南山画像、“武汉加油”视频、微信和微博推送转发等,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表达特点。

由于学生对不同媒介的特点了解不够,笔者还提供了以下文章作为理论支架: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李宇明)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陈力丹)

《跨媒体知识时代的知识表达——感知、关联及一致性表达》(赵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宫承波)

通过对不同媒介属性特点的比较,笔者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建构媒介信息表达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择用更好、更精准的信息。

(二)“我”的辨别

了解不同媒介的属性,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成为“我”的素材之后,还需“慧眼识珠”。辨别,就是发现可能有错的信息,比较哪个信息更有价值。对此,笔者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二:就搜集到的“为武汉加油”多媒介信息资料,自制评价表,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对此主题下的媒介信息表达作出评价,并开展线上小组交流,明确理由。(可从真实性、时效性、语言运用、艺术性、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

此项任务是信息整合和表达的基础。自制评价表可以引导学生筛选、评价不同媒介的信息。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大海捞针”,课上则根据教学进程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分析视像语言背后折射的丰富信息,讨论不同媒介信息的写作策略,并认识、甄别、解构多媒介中的谬误信息,以此发展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在此甄别(即择用、辨别)信息的过程中,“我”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特性和新定位可以呈现为:“我”更有主见,更可以有主见,更愿意去思考、去提炼、去筛选信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略有差异,在比较异同、辨析优劣的争议中,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阅读”,实质上是后续写作(剖析、发布)的起点。学生从中既可以吸收好的东西(及时的、新鲜的、丰富的、有创见的等),也可以看到差的东西(良莠不齐、夹杂错误等),这对自己的剖析、发布有“示范”作用。当学生有了对自我、对世界的清晰认知,就能对可以、应该或者值得去学习模仿的点自行作出反应,从而养成以批判的态度、反思的精神、理性的思考进行写作乃至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看待生命的习惯。

二、“我”的剖析

2017 年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清晰的界定:学生既要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也要学会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比较剖析信息。[2]剖析,应是分析,这是写作的主体,相比传统的写作方式,其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一)分析信息

对“我”择用、辨别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实质上是在写作中展开论述。对此,笔者在活动一、活动二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线上写作活动:

活动三:根据活动二的评价表,列举你认为有争议的媒介信息,并搜索与之相关的文学或理论支撑,全班线上讨论,构建剖析和整合不同媒介信息的知识和方法。

【示例】列举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标语和“武汉加油”视频、图片等媒介信息,阅读比较《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各有用场、各领风骚》《人民日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用得好!最符合中国写作规律》等有关媒介信息表达的争论文章,了解宣传口号、图片、标语等不同信息的表达特点,形成自我清晰的价值立场。

在写作教学中,整合不同媒介信息,分析、挖掘信息背后的写作特点和价值取向,重视学生写作主体的体现,完成“从语言暴力到公共说理的艰难突围,从众声喧哗到理性思考的华丽转身”,集中内容,提升写作的核心——“我”的思维品质,方能让“我”的写作真正落地。

(二)形成“我”的判断

“我”的判断,即“我”的独特的观点——必须是独特的,才有价值。《吕氏春秋·察传》:“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跨媒介信息极为丰富,但不免泥沙俱下。在活动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形成的观点各有特点:

【示例一】泱泱大国,巍巍华夏,跟随着时间的车辙,历经风雨,如今的中华民族宛若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样的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批判和质疑的声音,更是呐喊出民族精神、民族内涵的声音。

【示例二】在近期铺天盖地的“为武汉加油”的报道中,我比较了不同媒体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表达上的区别,从而体会了文化之美、古汉语之美。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反哺现象,古汉语的优美浪漫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哺养,在今天依旧散发着光芒。

示例一的分析相对较笼统,显得泛泛而谈;示例二的分析能针对给出的材料进行,能挖掘出信息背后的文化特点及价值取向。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媒介信息表达中发现问题,通过素材真与假、表述好与坏、价值观善与恶的辨析,经过分析与论证、辩驳与评估,挖掘信息背后的写作特点和价值取向,最终形成“我”的观点。

三、“我”的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要引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的改变,突出“我”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意识:关注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多样性,多角度分析问题,独立判断、剖析,自主表达和发布“我”的观点。

发布,这是新的表达路径,要根据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的要求,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从“表达方式”上讲,它可以从形式的“多样灵活”方面说,即它可以是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比较及时的“表达与交流”,也可以从语言、表达要求之“新”上说,这可能更“内隐”也更有技术含量,它可能已经是一套新的“语言体系”即符合当下网络语言环境的那种“语体”。

(一)形式之“多样”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各种媒介正在改变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学习者可以不断切换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和当代媒介如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整合信息并选择运用多种媒介有效发布。[3]

不同的媒介,特点各异。表1 所示为不同媒介的呈现特征、语言文字特点和信息表达途径。

表1

以上梳理主要是为文字文本与其他种类媒介的“跨越”和“整合”搭建平台,将它们有机整合到高中写作教学中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加强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并在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过程中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

(二)要求之“新”

为提升高中生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和有条理性表达的素养,形成自己的“时代语言体系”,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四:以“武汉加油”为主题,选择校园最具特色的文化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并尝试分组拍摄。

活动五:以作者身份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或微博中发文推荐你拍摄的视频,搜集来自不同媒介的意见;编辑“美读”二维码,并美读你写的推荐视频文章后上传公众号,让读者能从声音中感受“我”的表达之美,吸引他们去观看视频。

活动评价要求:内容完整,原创性强,整体构思有创意,突出思辨性;媒介选择体现多样化、综合性,所选媒介能够充分表现写作内容的语言特点;组内分工合理,构建“跨媒介信息整合和表达”学习共同体。

在活动中,笔者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介,整合校内外资源,对“我”的思维进行实践运用。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媒介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以跨媒介的方式表达思想、交流观点。而这正是在信息时代写作中“我”的新定位的真实内涵。

在信息时代写作中“我”的重新定位,需要师生不局限于写作内容的纸媒呈现,将不同媒介如图片、视频、声音等都纳入写作范畴。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对不同媒介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写作学习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写一篇作文”那么简单、纯粹,他们在特定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结合,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我”的意识在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得以“释放”。重新定位在信息时代写作中的“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高中生的写作越来越体现出“走向现实,与时代‘融合’”等特征。从“我”的甄别,到“我”的剖析,再到“我”的发布,学生借助甄别、剖析和推理等形式来辨析多媒介信息,从而探究它们的语言特征和内在规律,理性思辨地阐述文化的独特性和统一性、历史性和现实性、逻辑性和情感性。充分认识“我”作为写作主体的重要作用,我们才能在写作教学中努力拓展时代视野,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精神。这是写作教学成熟的现实路径,也将为高中作文教学摆脱长期低效的局面找到一条现实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剖析信息时代媒介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创作剖析
信息时代
“角”的常见错解剖析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