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

2020-11-02孙秀云黄中华田爱军马新月

大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孙秀云 黄中华 田爱军 马新月

[摘 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课题组以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通过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纽扣,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3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作为价值导向,课程教学作为载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发展的大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课程思政并不是硬式地并入思政内容,而是要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出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点,丰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度教学以达到“德智并行”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取上升至人格的建立和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从教授知识上升到培养更加优秀的人,这是一种从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关乎国家教育发展的未来[2-3]。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污染源头预防性制度。课题组以研究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将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打造教学团队,打好教育基础

根据习总书记强调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理念,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关键。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论断,强调大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地方,其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应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4]。一支德育素质过硬、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才能给学生带来成长。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活跃课堂,可以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使学生在认知行为与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风,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日三省乎己,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感化学生。

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长期致力于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不仅具备环境领域专业经验,跟踪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并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在授课过程中将育才与立德相结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学生专业/职业素质提高和思想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授课教师经常反思并总结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此外,本课程一直邀请资深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来到课堂,完善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5],通过讲解最新典型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解读环境影响评价最新管理文件、排污许可证核心制度、战略和规划环评“三线一单”清单管理以及环保管家,并分享专业环评经验,交流环评工程师职业发展走向,解答学生的职业困惑和迷茫,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悟性和责任心是环评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懂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系好第一粒纽扣,打好坚实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开设与国家环评制度的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息息相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战略布局实施的关键点之一,它是出發点更是落脚点。课程内容包括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实用环境影响评价软件,以及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方法,关乎国家决胜小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本课程将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以创新、自然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

课程前期,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自行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 394)等,以及环境标准,并融入环评案例中,通过课堂展示案例和最后的考试,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前期教学从以下方面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组成小组查阅最新资料文献,分享与自身切实相关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变化中,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承担起环境人的责任与担当;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感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所需的严谨细致,以及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

三、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思政教育

对于研究生而言,其整体思想觉悟较高,价值观趋于成熟,但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下,容易发展为利益导向型学习研究,出现自我认知逐渐模糊、社会责任感逐渐缺失、缺乏严谨治学态度等现象[1]。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联系学生切实可感的实际生活,因势利导,培养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唯物辩证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以隐形化的方式使学生认可主流意识形态,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也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然舒适,易于接受[6]。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工程性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本课程组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展团队学习,了解本课程相关领域的基础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并开展课堂讨论,大大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7]。案例法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学生则必须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过程,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趋势,课程精选代表性优秀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涉及规划类案例、生态类案例和污染类案例,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案例研讨,使学生牢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红线、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等国家环境政策;学生在学习研讨过程中,要历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求知境界,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梅花香自苦寒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传统文化精髓,感受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培养文化自信。

课程组总结之前的校企合作和研讨式教学的经验,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典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学生分组在课堂外对指定的案例进行学习分析,结合相关技术导则的要求,总结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机制达成思政教育

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公平开放的评价,将评估的责任划分一部分给学生,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如承担小组任务的态度、分享资源的奉献精神、组织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等,让考核维度更丰富,而不仅仅是一张试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点,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人做事应善始善终。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尝试采用“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即所有学生在听完案例汇报之后,除了要总结所学习到的内容外,还需在成绩评价表上写下对案例汇报人的建议与意见,并给出相应的评分,课程结束后收回成绩评分表,教师将结合成绩评分表中的得分为每位学生给出相应的成绩。这一考核评价方法不仅使学生分析总结自己所负责的案例,还能思考和讨论其他同学的案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其学习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的热情和能力,锻炼其分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考核机制既体现了一种灵活也体现了一种严苛——学习认知的灵活、自我评价的严苛。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敬,更是一种自信和笃定,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让认知和学习深入学生的内心。

五、持续改进

实行课程思政不是孤岛式教育,是一个延续式、精进式过程,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8]。教学过程应有效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对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改进。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反馈意见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建立一种亲近公平的反馈机制,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各种反馈意见,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持续改进。

为此,教学团队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课程结束后,认真收集学生评价意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你对这门课的预估成绩,并写出相关理由;除了专业课知识,你还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等。通过分析反馈意见,进行自我反省改进。只有教师认真对待教育,才能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带动学生成长,契合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学生研究生阶段,导师会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可与导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科研、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架起更多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程思政的开展,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六、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环境,教育教学更应该跟得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发掘出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融入点,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更加贴合学生发展,在“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路上“使人成为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包容为前提的,这样才能达到相互成就,助力培养新时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阶段,通过拓展课堂包容度,鼓励学生丰富课堂展示方式,不仅仅是以简单的幻灯片讲解方式,还增添情景模拟、视频演绎、角色互换等方式。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所学,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认同,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践行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理念。在一种肯定和包容的环境中,学生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有更多认同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智慧和德行。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可根据需要调整完善计划,增添新的内容。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创新的方式方法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优化中,才能做更好的课程思政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茜.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 64-68.

[2]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3): 54-60.

[3]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3-46.

[4] 刘燕莉,李浩野,陆涛. “思政通融”——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 57-63.

[5] 孙秀云,王连军,黄中华,等. 校企合作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5(7): 127-128.

[6] 刘在洲,唐春燕.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00): 64-66.

[7] 孙秀云,许志良,黄中华,等. 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探究: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2018(8): 15-17.

[8] 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 44-46.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