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下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20-11-02夏元平聂运菊程朋根

大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夏元平 聂运菊 程朋根

[摘 要]课题组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抓手,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专业技能竞赛为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科研创新项目为引擎、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协同校内主导师、校外副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构建 “六位一体”科教双轮驱动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六位一体;双轮驱动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034-05

地方普通高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1]。当前不少地方普通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对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应成为地方普通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地理信息学科专业属交叉学科,涉及学科领域众多,对教学条件要求非常高,且地理信息学科是新兴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还不是很成熟,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与其他相关老牌专业相比,地理信息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不是很乐观,就业率也不是很理想,学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如何根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地理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2]。基于以上原因,东华理工大学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结合地理信息学科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抓手的“六位一体”科教双轮驱动培养模式。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两大类[3]。相比于研究型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为省属院校或地市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主要任务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期改善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责任是培养造就经过系统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需要由他们去引领社会文化,让他们在成果应用的延伸阶段实现技术创新[4]。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三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5]。但与教育部等直属院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普遍存在教育体系不成熟、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素质能力较低、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征,取长补短,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是地方普通高校广大管理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7月批准设立的新兴专业,当时由一些具有地理、测绘与遥感、计算机技术、地质、资源环境、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院校开设了本专业,其招生规模由最初的10余所到目前的200余所。随着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大力实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地理信息科学产业在国内一直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政府、科研单位以及相关企业都意识到地理信息科学可以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并已成为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有力助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6200亿元。截至2018年6月底,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9.5万家,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117万人。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在全球产业总产值的占比有望达到27%[6]。 由此可见,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需求逐年增加。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跨自然、人文和技术三大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技术性。随着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集空间数据采集、分析、管理、传播与应用为一体,是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安全应急和辅助决策等生产实践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依托于优势学科,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突出基于GIS的空间信息技术特点和优势,以“促进学科融合、提升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坚持“应用驱动、学科渗透、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方针,构建面向资源、环境学科的信息化技术体系和数字化支撑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信息表达基础、软件使用水平、工程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测绘地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

三、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抓手的科教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GIS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与能力期望,在制订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在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型构架格局和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抓手,提出一套“六位一体”科教双轮驱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从构建能力基础、落实保障措施、狠抓实现手段三大方面开展工作,即在能力基础方面,构建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能力指标体系;在保障措施方面,推行和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实现手段方面,构建“六位一体”科教双轮驱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一)GIS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基础剖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GIS专业学生需求与能力期望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就业单位对GIS专业学生的需求趋势以及对学生能力期望的情况,总结出对于GIS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具备软件应用、复杂工程项目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之外,还需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能够开发简单的3S应用模块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在校四年至少参与完成一次专业竞赛、科研课题或实际工程项目[7]。基于能力期望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的7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并设计了相应的衡量指标与评估标准[8],可作为 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参考依据,为创新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保障措施的协同培养方式

按照“学院引导、系室组织、导师落实”的组织形式,强化不同主体在学生培养中的职责定位,落实部门间信息共享、相互配合的协作制度,协同相关部门完善助导和助管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生导师为纽带,以提升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为主攻点,构建起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副导、班主任引导、辅导员辅导、研究生协导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协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即为每个入校本科新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而校内主导师需为指导的学生推选优秀校友、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和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副导师;班主任可协同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学术比赛、实习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辅导员要积极协调导师、班主任等培养主体共同做好学生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研究生可协助导师参与到本科生的辅导工作中,发挥助导和助管作用;同一导师组的高年级本科生可为低年级本科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提供帮助。各育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和针对性的指导,还可以由具有相同或相近经验和条件的导师组成各指导团队,比如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团队等,学生可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特长以及学业生涯规划选择加入相对应的指导团队,通过专业化的导师团队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六位一体”科教双轮驱动为实现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经验和条件的导师组建成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项目等指导团队,提出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专业技能竞赛为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科研创新项目为引擎、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实现路径,协同校内主导师、校外副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等参与学生指导的各培养主体,形成一套“六位一体”的科教双轮驱动模式。这也就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纽带和支点,以实现路径和协同培养为两轮,驱动各主体间自愿、主动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的长效联动。

1.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

地理信息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满足专业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需要,同时应体现各个学校专业服务领域的特点。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以测绘学为依托的,为突出测绘学科特色,按照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原则,搭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主干课程体系,开设了测量学、地图学、摄影测量、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等测绘学科领域的主要专业课程。同时,为使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锻炼、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就业工作尽可能前移,采取了“3+1”培养模式来编写教学计划,以便于学生有连续较长的时间从事实际生产锻煉。课程体系建设也遵循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知识结构要合理分布;二是应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和先导课程知识要求,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先后顺序;三是在实践性课程和教学实习安排方面,做到四年不断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创造层次性高、凝聚力强的专业技能竞赛环境,利用“以赛促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专业软件的效率,激发学生兴致与斗志,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望洋兴叹”到“敢想敢干”。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组成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小组,采用“传、帮、带”的带队模式,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报名组队,不仅保证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互补,还弥补了平时实验、教学实习课程效果不佳而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参加专业竞赛受益的重要性,如受处分的学生参加竞赛获省级以上将可以恢复学位;竞赛获奖可以获得各种有价值的技能,并受到用人单位、考研单位的青睐;可以磨炼技术能力、孵化理念,还可以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对未来投资的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还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2012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了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业运营模拟实训、VR内容开发、机器人及无人机技术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工作体系,成为孕育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的温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了实验教学资源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平台资源建设,一是设置了一套与GIS实验课程体系相衔接的双创课程体系,充分挖掘了具有创新潜力的实验项目,并将成熟的双创项目再以设计性实验的形式反补到GIS实验教学中;二是开展了进阶式培养模式,利用建设好的硬件平台提出一整套从新生参与初创到优选组队再到就业创业的培养与选拔模式,并探索了准入与优选机制以及科研项目、双创竞赛在平台建设中的驱动机制。

4. 以科研创新项目为引擎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技创新项目,可以为本科生构建一个创新的科研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得他们不再被局限在书本、学校的空间,而进一步接触前沿的科研项目,更为接近实战要求,激发出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能力。由于此培养模式与科研课题密切结合,促进了学生与实践、与该课题发展前沿技术的密切接触。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接触一些先进的科研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极为有益。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行业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建库、农村土地确权、地理国情监测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学院指导老师承担的各类纵、横向项目都不同程度吸纳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场所。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同教师一同发表学术论文,共同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5.以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

为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合作原则,树立“立足行业、服务区域”的多样化人才教育理念,建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技能”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坚持产学研结合,打造以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平台为支撑的培养体系,并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和机制。为突出学生实践生产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国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仅计成本价的GIS应用软件,为高校进行GIS技术师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在使用软件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用户需求,为企业软件推广使用做贡献。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充实他们的生产一线,克服人员短缺矛盾,而企业则可以为学生的生产实习提供较为真实的实训环境,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

6.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来提升导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可以提升导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指导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够得到导师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指导与培养。学校地理信息学科一直都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2010年就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申请组建了江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2015年又申请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培育团队——测绘地理信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欲通过团队建设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教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开发,达到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并提供示范。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专业团队建设取得了好的效果,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青年导师教学综合评价均为优秀,且都获得过全国性专业讲课竞赛奖,同时团队成员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中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四、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抓手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从2014年开始推行,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构建了以导师制为主抓手,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种教学和实践形式整合的立体教学架构,充分发挥与发展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创建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一) 增进师生感情,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

本科生导师制是点对点的指导,培养范围较小,师生间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很多,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明确了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并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动手、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当导师感受学生逐渐强烈的求知欲和看到自己的育人成果时,能从中获得工作成就感和认同感,也更有信心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当学生在导师制的培养下取得优异成绩时,对其他导师和学生来说,能起到一种带动和促进作用,形成一种“比、赶、超、帮”的良好育人氛围,久而久之,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和导师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导师制作为现代培养人才的一种新兴模式,贯穿于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弥补了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不足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指导专业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了对书本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考试成绩普遍提高,补考率和重修率也显著下降。自2014年开展导师制以来,本科生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参赛规模和获奖数也逐年上升,累计获得各类竞赛奖励100余项,获奖达400余人次,在导师指导下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稳步提升,研究生录取率由2015年的24.64%上升到2018年的40%,就业率2015年为71.01%,到了2018年则提升到97.32%(如图2)。并且,通过与学院内没有开展导师制的测绘工程一本、测绘工程二本专业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行比较(如图3),无论是升学率,还是985和211高校的录取率,开展了4年(一周期)导师制教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专业,且还要高于测绘工程一本专业,充分表明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由于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完善教育机制,加强了学科的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下,秉承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創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地理信息学科的专业建设,建设完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省级共享资源精品课程,组建了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团队建设项目。围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我院开展了多项省级教改课题研究,探究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在其他院系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指导教师踊跃参加全国地理信息学科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并屡次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还涌现出全国首届叶雪安优秀教师奖、校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优秀奖和全校最受欢迎教师等优秀导师代表。并且,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全省共有四个高校参加评审),还获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的特色专业项目支持,充分体现了地理信息学科的专业建设成效。

五、总结

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推行的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能够适应地方普通高校教育形式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有利于本科生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实践证明,这项教育改革已初见成效,并在一些院校得到推广和应用。当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深入探索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带动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实现新飞跃。

[ 参 考 文 献 ]

[1]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2] 程朋根,聂运菊,夏元平,等.对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的探讨[J].测绘通报,2014(6):120-123.

[3] 惠泱河.地方高校要在“办学特色”上做足文章[N].中国改革报,2010-11-26.

[4] 梁颖.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办学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1-08-08.

[5] 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

[6] 新华网.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6200亿元[Z].(2018-07-26)[2019-08-10].http://www.xinhuanet.com/expo /2018-07/26/c_1123182222.ht.

[7] 程朋根,夏元平,聂运菊,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需求与能力期望调查结果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472-476.

[8] 程朋根,陈晓勇,聂运菊,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及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74-7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