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话题类型,开展语文对话教学

2020-11-02陆云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密祥林嫂探究性

陆云霞

对话教学源于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与其将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不如通过正确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发现潜藏在心底的真理。由于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对话教学想要有效就要利用语言的特性,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丰富话题的类型,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中,有助于开发潜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导引性话题,做好铺垫

导引性话题是指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而设定的铺垫性话题。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的文本比较深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深入剖析。此时就要设置一些引导性话题,促使学生先思考简单问题,再一步步深入下去,解决更深奥的问题。若能设置若干引导性话题,形成问题链条,学生则能逐步剖析,解决问题。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妨设置引导性话题,鼓励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围绕‘月钱放过了不曾这句话,讨论一下这段对话,看看其中是否隐藏着和人物性格、身份等有关的信息。”这个话题具有铺垫性,学生找到了突破口。有学生提出:“王夫人从月钱入手,引到了林黛玉的身上,其实还是在关心林黛玉有没有衣服料子。”有学生认为:“王夫人这样其实是说给其他人听的,表示如果没有收到月钱的话,就是王熙凤的问题。”还有学生认为:“王夫人本来没有必要当着林黛玉的面问月钱的事情,但是她偏偏要问,这其实是委婉地暗示虽然王熙凤管钱,但只是自己的代言人,贾府的当家人其实是自己。”学生在话题的引导下,探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从言行细节中能看出人物的心思,了解人物的性格,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学重点从重知识逐步转向重视学生个人发展。设置引导性话题时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设置主题。这样能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启发,交流气氛也会更热烈。

二、争论性话题,批判反思

争论性话题指能引发师生争辩、讨论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发现的矛盾点,并将其作为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假若学生没有找到争论点,教师则要抛砖引玉,结合学情推测他们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争议,并设置相关话题,引导学生积极表达不同见解,进行独立思考。

学习《祝福》时,有学生表示不解:“祥林嫂不是一个受封建伦理制度迫害,已经丧失自我的人吗?为何她改嫁的时候还会如此反抗呢?”结合学生的困惑点,鼓励他们争论,说说其“反抗”的是什么,能否认为是其叛逆性格的表现。有学生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其实还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她认为自己要从一而终,当这个想法无法实现的时候,她就本能地反抗了。”还有学生认为:“这种反抗其实是一种内心激愤的表现,祥林嫂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只是一件任人买卖的工具,所以想要通过死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教师鼓励学生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说说祥林嫂最后为何又“依了”。学生得出结论:“不管祥林嫂的反抗是恪守封建伦理制度还是想要以死解脱,她发现不管自己如何选择,都无法改变现实,所以最后只能选择逆来顺受。”

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具有自主性、批判性,在这个阶段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思考并处理事物的能力也随之发展。争论性话题有助于学生展现独特见解,促使其养成不盲从、不轻信的学习习惯。同时,争论的过程也使得他们的表述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探究性话题,深化思维

探究性话题是指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话题。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深度赏析。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追求、价值观、人生观都不一样,所以在思考探究性话题的时候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并给其创设较大的思维探索空间,促使其抱着开放心态和科学精神展开主题交流。

在学习《陈情表》时设置探究性主題,鼓励学生就“李密孝子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李密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所以他宁愿不当官,也要照顾祖母。”此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可是,照顾祖母和当官不矛盾啊。他可以将祖母接到京城,也可以让一些佣人照顾祖母,为何要用这个作为借口推脱呢?”此时引导学生结合李密和司马炎的身份进行深入探究,说说李密辞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发现李密曾经是蜀汉的尚书郎,而司马炎则是一个阴险多疑的人,他为了笼络人心才对蜀汉旧臣采用怀柔政策。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就能理解:“司马炎想用李密做典型范例,证明自己以孝治天下。”“李密看透了司马炎的心理,所以要拒绝。”“李密心中还对故国有旧情,不想另投新主。”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李密不只是孝子,他还是忠臣。

知识、人文并重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在设计探究性话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这样的话题充满智慧,能让学生在知识碰撞的过程中深化思维,陶冶情操。

四、拓展性话题,想象创新

拓展性话题是指在初步达成目标后能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并展开想象、创造的话题。在结合拓展性话题展开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评论分析,并围绕某些主题展开扩写、续写等活动。这样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阅读赏析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学习《想北平》时设置交流的话题为:“作者‘想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你能运用这样的手法自主创作吗?”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交流:“作者的‘想,首先想的是北平的真实场景,比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和草茉莉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景物。”还有学生提出:“作者所想的还有虚幻的内容,因为当时的北平处于黑暗时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安逸,所以作品中的很多内容都只是幻想中的北平。”学生由此感悟:“因为作者很爱北平,所以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是好的内容。”学生继而开始讨论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虚实交织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将真实的景物和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美好的祝愿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体现出了虚实结合。”

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创造性、生成性的教学。接受美学主张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作品的意义,阅读并非被动反应,而是主动参与,是和作品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拓展性话题能促使学生读写结合,自然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阅读再创造活动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促使学生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活动。现代对话理论也认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和人之间确立对话交流的关系。所以,若能丰富话题类型,则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对话中,积极展开知识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猜你喜欢

李密祥林嫂探究性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