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穷志不穷

2020-11-02朱德宣

荷城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表十字绣鞋垫

朱德宣

7 月中旬的一天,按照县文联的要求,我来到蛉丰村庆丰三组采访张育耀母子。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两年前就甩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正是烤烟生产进入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敲开门,主人不在家,开门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我有些愕然。不是说这个家庭才有母子俩吗?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水灵灵的姑娘。一询问,才知道这位姑娘是张育耀的外甥女,刚参加完高考来外婆家住几天。她邀我进屋。一进大门,就见一幢两开间的新建不久的砖房挡在眼前。上了台阶,进屋,我询问主人是否在家。她告诉我:舅舅到郭家凹办事去了,外婆在烟田做活。我說明来意,她走到一边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一时间无事,我随意打量室内情景。洁白的墙壁, 光滑的地板, 还有室内设施, 无不透露着新鲜气息。对着门的一方,彩电、冰箱、烧水器等家电依次摆放,南北两面靠墙都有沙发,中间的茶几干净整洁。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墙上,有两框放大了的照片,一框是母子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另一框是张育耀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照。当我看到天安门城楼的合影,不觉惊奇地问姑娘, 他们是哪一年到北京的?姑娘告诉我,那是在照相室照的。交谈间,张育耀的母亲徐翠华从烟田里回来,我们又拉了几句家常。不久,张育耀也赶了回来。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采访谈话。

不幸的家庭说来话长,这个家庭的不幸是从张育耀母亲早年遭遇的一场事故引发的。当时,国家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农村推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到户的改革。张育耀一家五口人中,尽管张育耀和妹妹都还小,但有奶奶和父亲母亲三个壮劳力,凭着对土地的感情和土地联产到户激发出来的冲天干劲, 把自家的那几亩承包地侍弄得一天比一天好,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离富裕还远,但也还过得去。然而,一场车祸却彻底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那是一天中午,张育耀父母到烟叶站卖烟,夫妻俩虽然是负重前行,但想着黄灿灿的烟叶即将转化为一张张人民币,路走得格外欢快。不料,一辆货车风驰电掣般地从后面冲来,还没等反应过来,徐翠华就连人带烟捆被撞翻在地,等到昏迷过后清醒过来, 肇事车辆早已不知去向,好在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但这一撞,对于丈夫张元富来说,却是一个惊天霹雳。虽然被撞的是妻子,丈夫收到的惊吓却是难以言表。自此以后,张元富的头脑就开始出现问题,神经变得异常。整天躲在室内怕光怕说话,家中有人来时, 又时不时窜出来吼上几句不合时宜或不雅的话语,弄得家人和来人都非常尴尬。为了治好他的疾病,跑遍了姚安的大小医院,吃了数不清的药物,却一点效果都没有。年复一年, 病情日益加重, 家中的债务越累越多。随着岁月消失,张育耀的奶奶也积劳成疾, 长期卧床不起。有了两个药罐子,全家人就成了货真价实的贫困户。

家庭的这种状况,还直接影响到张育耀的婚姻大事。日子熬到了张育耀兄妹俩该婚嫁的年龄,家中却穷得多余的小板凳都没有一个,婚姻大事,怎么解决?妹子还好办, 一嫁了事,哥哥就着实难办。面对儿子的年龄一年年增大,做母亲的着急得吃不好,睡不好, 只得厚着老脸求人做媒。客观地说, 也不是没有人上门提亲。然而,每到这个时候,那个头脑失控的父亲,会突然间冲出来没来由地对着客人就是一顿臭骂,往往弄得来人悻悻离去。要责怪吗? 他是一个病人。每每遇到这样的场合,母亲和儿子都十分无奈。久而久之,还有谁敢来?

时间慢慢流逝,一转眼就进入了新世纪。此后,国家经济日益繁荣,中国农村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连整个庆丰村三个村民小组的绝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几乎家家盖了小洋楼、买了摩托,许多家庭还买了小汽车。唯独张育耀家还守着早已破旧不堪的土房子,挣扎在极度贫困的苦海中。是因为懒惰吗?不是。妹子出嫁后,母子二人更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但所有的收入还不够支付两个病人的医药费。到了 2012 年, 长期生病的父亲和奶奶先后病故,遗留下来的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债务。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劳累了半生,自己的婚事依然无着。不结婚又心有不甘,想成家却又是一个已跨入四十岁门槛的穷光蛋,有谁愿嫁? 还好,有好心人介绍,说光禄地区有一中年妇人,带着两个未成家的儿女,想找个撑得起家的男人分忧解难。了解到张育耀正值壮年,通情达理,能写会算,又吃苦耐劳,当然是难得的如意郎君。但对张育耀来说,就格外犯难。妹子早已出嫁, 两个病人离去, 只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已病魔缠身, 一方面不想放弃这次难得被人相中的机会, 另一方面又丢不下母亲,感到左右为难。还是母亲想得开,为了儿子,大力鼓励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2015 年,已是41 岁的张育耀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 也因此一肩挑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谁曾想, 这样一次婚姻竟是如此沉重与短暂。婚后, 他发现妻子患有严重的疾病,儿女眼中又完全没有他这个继父,婚后生活更加艰难。两年之后妻子病故。张育耀又回到与母亲相依度日的状况。

苦命人天不负就在张育耀陷入人生低谷,几乎对生活丧失信心的时候,却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大好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扶贫攻坚工作步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部署要求。2016 年的一天,蛉丰村党支部书记关兴富来到张育耀家,劝导他一定不要丧失信心,要面对现实,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人生和家庭面貌。还说,现在政策好了,只要肯干就有出路。更为重要的是,支书为他带来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支书说,鉴于张育耀家的实际情况,通过支委会讨论决定,已将他家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样,他家就可以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优待。

有了村党支部的关心,张育耀很快享受到了政策扶持。很快,张育耀获得了 5000 元产业扶持基金。对于长期处于重度贫困之中的张育耀母子来说,一次性获得这样一大笔款项,不仅提振了摆脱贫困的信心,也解决了想发展产业却又没有垫本的资金问题。在发展产业的实际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产业培训,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又解决了发展产业过程中需要的技术问题。有了政策扶持,有了各级的培训,通过张育耀母子俩的诚实劳动,贫穷的命运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张育耀家建新房的事。就农村来说,起房建屋,是一个家庭的大事, 没有一定的经济积蓄,是很难办到的。处于长期贫困之中的张育耀,也知道自家的房屋低矮破旧,但几十年来从来都不敢想新建一幢新式楼房。然而,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不仅敢想,而且还变成了现实。通过两年的奋斗,他家还清了陈年旧债,手里还有了点余钱。情况有了好转,对前景也产生了希望和盼头。此时的张育耀就把改变家庭面貌作为当务之急。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眼看着别人家的房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照自己低矮破旧的土墙房子,张育耀在心里多少存在着一些自卑感。他曾经是初中毕业生,只因家庭困难而失去继续读书的机会。但在农村,初中毕业生,也算是个文化人。他心里明白,要堂堂正正的站立在村人面前而不被别人看不起,首先就要彻底改变对比强烈的住房现状。他的这个想法获得母亲赞同,也得到村委会的赞许。母亲只是觉得,现在手上是有了点结余,但距离新建两间新房所需要的费用还相差很远,到哪里去凑这么多资金?张育耀则不然。他说,现在政策好,建新房,政府给补助,还可以办理扶贫贴息贷款,还不够,就向亲戚朋友可借上一些。就这样,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张育耀获很快得到了 2.7 万元的建房补助,又办理了 5 万元的无息贷款。手中的资金差不多了,就开始启动了他家几十年来最大的一项建房工程。过去,张育耀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现在,在政府的扶持下,才两年时间便有了不小的变化。这一切,人们看在眼里, 也在心里替他家高兴。对于这样一户人家能建造新房,人们不仅点赞,还给予支持和方便。当建设过程中,资金出现短缺却又急等着使用建材,说明情况后,老板都能大胆赊给他用;向人借钱,别人也爽快地答应。2018 年,张育耀新居落成,同时还添置了新的家电和家具。母子俩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这一年,通过县、乡、村各级考评,张育耀户各项指标数据都达到或超过脱贫出列的考评要求,获得了第一批光荣脱贫摘帽的荣誉。现在,这个铮黄铮亮的光荣牌还挂在他家的墙壁上。

脱贫摘帽后,张育耀并没有满足,也没有止步不前。村委会对他家的帮助也没有停止。凡是有什么适合张育耀干的事情,村委会都会尽量照顾到他。2019 年,还将他招聘为生态护林员,每月可以获得报酬 800 元。这些,都在加快着张育耀户迈入小康的步伐。

路在脚下要摆脱贫困,健步迈入小康,有党的领导、国家政策的帮扶是根本保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脱贫者自身的奋发图强。应该看到,对于广大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来说,只要有了大好环境,有了政策扶持,往往就能凭着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点石成金和化腐朽为神奇效果,就能在较短时期内,做成多少年都难以做成的事。关键在于要有改变命運的志气,有创造美好生活及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只要肯干,就能改变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实, 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 走多种经营之路,就能获得多项收入,积少成多,就可以汇流成河。于是,命运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这就是张育耀奋斗经历给我的一个深刻感受。

2016 年,获得政府给予的产业扶持资金后,张育耀母子决心大干一场。经过母子俩一番合计,很快买来 10 头猪仔,通过精心照料,半年后就长成架子猪。一出售,就获得了 1 万元以上的一笔收入。但是母子俩并未有满足,还要自我发奋,不能等着国家扶持, 也不能成天想着别人的帮助。在养猪的同时, 母子俩还种植了 2 亩烤烟,到了秋季,又获得了第二笔收入达 8000 元。有了较大的收益, 就更加激发了改变命运的积极性,干活的劲头也更加充足了。浑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劲。越干,就越觉得一天也不能闲着,只要能获得劳动收入,就一定不会放过。只要自家的农活干完之后,稍有一点空余时间,便到一些产业园区或别的地方打工。虽然是零敲碎打,但一年积累下来,却非常可观,初略一算也有 2 万元以上。

这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减少,加速了土地流转进程。张育耀抓住这个机遇,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精心发展烤烟产业和其他种植业。2019 年,种植烤烟 4 亩,今年,又翻了一番,达到 8 亩。听张育耀说,这几年栽烤烟有个好处,就是套种豌豆,之后还可以再种一季小春。几样加起来,一年到手 5 万元也不成问题。近两年猪价好, 饲养上几头猪,又是一笔收入。我问他,母子两人忙得过来吗?他说, 没有问题。我说,没问题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一般情况下,两个人就行了,就是一个人也行。关键时候请几个工帮一下忙。我又问,请工需不需要提供伙食。他母亲抢着说,现在农村干活不像过去了,不但要供饭, 还要让人家吃得好, 不然, 人家就不高兴, 连干活都没精神。听了这话, 我感觉出来, 这家人摆脱了贫困,说话都有了精神。我不由得问了一句,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母亲接嘴道, 说句实话, 吃穿住都没得问题了。儿子又补充说 , 那个“三不愁两保障”对我们已经不是个事了。我半开玩笑地问道,真没有愁的吗?他低下了头不说什么。我说,还想不想娶个媳妇?他抬起头说,想,怎么不想。等到情况再好一点,遇到有合适的就争取成个家。

听着他坚定的话语,我相信他能做得到。我抬起头,目光无意间又再次看到他家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的那张合影,问他想不想真的去天安门前走一走。他郎朗地回答说,当然想,北京是祖国首都,过去想,只能照一张假的。等情况再好些,一定要带着母亲去照一张真的回来。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两个多小时。这个时候,正是干农活的最佳时段,我不能耽误他们太久, 于是起身告别回城。一路上, 脑子里仍在回想着先前谈话的情景。我由衷地感觉到,通过扶贫攻坚,已经彻底改善了张育耀母子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我相信,有了现在的基础,在通往小康的大道上,他们母子俩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任驻村扶贫队长开始,我在乡镇工作从事脱贫攻坚已经五年多。最让我头疼的就有那么几个人想当贫困户,开户长会时候争, 结对上访争……使出各种手段就是要当贫困户,他们以贫困为荣。但也有不想当贫困户的。周老表就是其中一位。周老表名叫周红祥,适中乡菖河村菜上组一位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绣鞋垫、缝十字绣、用塑料编织带编花篮的下肢瘫痪的彝家汉子。

与周老表相识,源于我对他家的两次走访。 2017 年 6 月的一个傍晚,我和菖河村党总支书记周春伦到菜上组了解危房改造进展情况。我们到了周老表家,只见他家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周书记走到老周家堂屋外喊,有人在吗? 只听一个声音传来,在呢,有那样事啊……可以进来谈吗?周书记问到。可以呢, 自己推门进来又一个声音传来。

当我们推开门时,周老表打开了电灯。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周老表躺在房屋角落的床上,身上盖着毛毯,露着个头,头发凌乱,毛毯上放着一只未绣完的鞋垫。

周老表从毛毯下面抽出两只手放着毛毯上对我们说,你们有事就说,我起不来。

周书记对他说,他们是乡上的干部,他们今天来就是看一下你家的建房进度,了解一下你家的情况。

周老表说,有什么好看的,昨天刚浇了地脚圈梁,家里一切都好,你们要了解什么情况就等我媳妇回来吧。屋里有凳子,你们坐吧……

这时,一个年轻女子从院子里走了过来, 她边走边说, 小敏她爹, 给是家里来人了, 我这就去烧水泡茶。

周书记对那年轻女子说,小敏她妈,我们乡上的干部要跟你了解一下相关情况,茶就不消泡了,我们问完就走,你们还没吃饭的吧。

我对那女子说,你是周老表的媳妇吧, 我们今天来就是想看一下你家建房的进度, 了解一下你家的家庭情况。

周老表说,你问吧,房子么你们也看到了,刚浇了地脚圈梁,家里的人都好,只是这久我家小敏她爹爱发脾气,他说,你们乡村各级经常来,他躺在床上有点害羞……

也就是那一次走訪,我对周老表家有了个初浅的认识,知道了周老表在床上和轮椅上躺了近三年,周菊香照顾了他三年。

2020 年 5 月的一天,我按照乡上的安排到菖河村进行脱贫攻坚交叉检查,这是我对他家的第二次走访。

我对周书记说,我这次要去周老表家看看,他媳妇去年九月被州文明委授予了道德模范提名奖。

周书记对我说,这次我就不陪你去了, 我要到县委党校培训,让老禄跟你去吧。

我说,老禄,你打个电话给周菊香,问她在不在家。

老禄拿出电话打了过去,电话通了,周菊香说她在山上给地里浇烟苗水,如果事情不紧急的话,她要十二点以后才回来,山地离家太远了。

十二点,我们在村上吃过中午饭就直奔周老表家,与我同去的有来自州直机关工委来驻村的唐队长和县教体局来驻村的李老师。在通往周老表家的路上,一栋三层黄色小楼映入我的眼帘。随行的老禄对我说,这就是周老表家的新房了。

我们到了周老表家,老禄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周老表家的老屋。他在屋外与周老表打了招呼,推门进去。

两个摆在地上的花篮和一些彩色塑料编织带吸引了我,转过头一看,周老表正躺在床上绣着十字绣,他衣着整洁,干净的头发, 脸上没有一点胡子碴,两手在不断的进行着穿针引线,脚上盖着红色崭新毛毯。

我对周老表说,周老哥,新房子盖好了咋不搬过去住?

周老表对我说,住不习惯,这几天是夏天,新房有点闷,还是我们的老房子好,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的。

这时,在外浇烟苗水的周菊香回来了。

她对我们说,你们是来我家拿东西的吧, 你们先到新房的客厅里坐一下,我扶小敏他爹起来。

我和唐队长一行走进周老表家的客厅, 一张八骏图十字绣挂在客厅里,现代化的沙发、茶几……

我坐在周老表家客厅里透过窗子看到, 周菊香把周老表抱到轮椅上从堂屋里推出来厦子下,打来热水准备帮他洗脸和擦手。

周老表说,媳妇,还是我来吧,我自己洗就行了,你把盆摆在我够得着的地方就行。不一会,周老表洗完了脸,我们走出客

厅和周老表聊了起来。

唐队长对周老表说,老周,我要的鞋垫绣好了没,我这次回楚雄准备带回去送给亲戚。周老表说,唐队长,鞋垫我已经准备好

了十双,你看够不够,这些都是我以前绣的了,现在我很少绣鞋垫了,专给人家绣十字绣和编花篮,如果不够,下次绣了再给你。

周老表接着说,我这里专门做了一双绣花凉鞋,带回去给你老公做个纪念吧,这种鞋在我们地方叫新姑爷鞋,是彝家男人结婚当新姑爷那天才穿的。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我家现在房子已经盖起来了, 两个姑娘都上学去了, 一个读八年级、一个读三年级,她们在学校都有营养餐和寄宿制补助,读书基本不出钱,老妈的高血压也被纳入了慢性病,看病也花不了几个钱, 要是住院的话还可以减免 90%。

李老师,你要的花篮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编好了,看看你喜不喜欢,看看大小合不合适,色彩搭配满意吗?

李老师对周老表说,可以了,上次我带回去的那只只是大了一小点。你两个女儿学习有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帮她们补习一下。

不需要了,李老师,疫情期间,两个女儿都在认真的上网课,这个周末大女儿不回家、小女儿回来我问一下,如果需要补的话我让他们到村委会找你,周老表说。

这时,周老表的妻子周菊香对他说,老公,三木村的老李打电话来说请你绣的三幅十字绣你绣好了没有,他家定于下月十六搬新家,如果绣好了他家要拿去请人装裱了, 看你这久没日没夜的忙着,我就没催你。

周老表对妻子说,媳妇你放心,我今明两天再绣哈就可以了,你讓他家后天来取, 这个老李,我家盖房子是出了不少力,你看客厅里的那些瓷砖,贴得多标准。

周菊香说,好、好,我打电话让他家来取,如果他家忙,我就亲自送去。

从周老表家回来的路上,村民小组长老禄跟我们讲起了周老表不愿意当贫困户的事。他说,在我们菖河村,说起周红祥,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经是村里最能干的小伙子,无论是干农活还是搞装修都是一把好手,要强的他总是不甘人后。能干的他博得了同村的小彝妹周菊香的青睐,与之结为夫妻,周菊香为他先后生下两个女儿, 可谓是幸福满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2013 年秋,烟雨蒙蒙,在外干活的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回家时,因刹车失灵,连人带车摔到了 10 米多深的山沟里。这一摔可不轻,两人被拉到县医院住院治疗,小周受伤较轻,稍做治疗就出院了。周老表因伤势较重,被送

到了州医院进一步治疗。在州医院,周老表摸着自己毫无知觉的双腿,整日沉默寡言, 家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主治医生已经告诉他下肢可能从此瘫痪了。

33 岁正当年的他从此瘫痪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他跌入了命运的谷底。

出院回家后,他让妻子把床搬到了堂屋里。刚开始他不知做什么, 整日胡思乱想, 时不时还对妻子发火,胡子拉碴呢。

当时,他家的两个女儿还小,两个老人也年纪大了,妻子小周就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她不仅要忙着地里的活儿,还要照顾周老表的衣食起居,连上厕所都得由她背上背下。周老表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但看着家里两个乖巧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他又下定决心,既然脚不能走,那就用双手改变命运吧。

几个月后,他开始靠在床上学着女人们缝起了鞋垫。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只缝得了一只,两三个月后,他一天已经可以缝两双了。按当时的价格,一双鞋垫可以收入30 元。

“当时本地务工的村民每天工资也就 60 元,他靠绣鞋垫一天也可以赚 60 元,相当于是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得到的收入。

为了多挣点钱,除了吃饭,他基本不休息,手指翻飞一刻不停。时间一久,他的双腿和臀部长了褥疮,不得不再次住进了医院院。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绣的鞋垫也出现了积压。“光靠这个营生看来是不行的。”出院后,他开始思考“改行”。他让家人从街上和网上买来十字绣,开始尝试着绣十字绣。这一改还改出一条“新路子”。由于他手巧, 绣的十字绣格外逼真, 绣得又快又好,许多人都带着十字绣来找他绣。此外,闲暇之余,爱钻研的周老表还学会了用塑料编织带编花篮和提篮。

一段时间后,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他做出来的十字绣和花篮广受好评,成了当地的抢手货。也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有人还专程找上门来请他定做。一些外地客户甚至也通过网络直接下单。就这样,渐渐地,收入增加了,也比以前稳定了许多。

实施精准扶贫后,村里把他家纳入建档立卡户,他打电话给村委会领导,说他家不想当贫困户,他妻子每年还种着五六亩烤烟,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要我们将他家贫困户的帽子拿掉。

他常说,他虽然是残疾人,他只是脚不会动,他还有双手,他要靠双手和妻子一起撑起一个家,他不要这顶贫困户的帽子。

当然,党的扶贫政策还是让他家获得了帮扶,靠着他勤劳的双手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他家盖起了新房。

他对我说,几年前,他盖房子时村里的人给了他许多帮助,让他家的房子在最短的时间里建成入住,各级党委政府和残联对他的帮助至今一直铭记于心。

“当初他不想戴贫困户的帽子,我还觉得想不通,可如今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村民小组长老禄说。

如今的周老表如愿以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坐在轮椅上的他衣着干净,已基本可以照顾自己了。生活正慢慢回到正轨上,还经常跟扶贫干部说说笑笑的。周老表找回了阳光开朗的自己,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老表十字绣鞋垫
老胡请厨师
闲忆老表村
残疾小伙卖十字绣年入千万元
十字绣
我学会了绣鞋垫
老表“变形”记
防走失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