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庆和水墨作品鉴赏

2020-11-02谭筱菡

书画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水墨笔墨艺术

谭筱菡

关键词:刘庆和;当代水墨

“水墨画在介入当代的时候,……我会更多地考虑水墨画怎么进入当代,在介入当代的时候,怎么样能够保持艺术家的个人的一种创作状态。”我们从纵向角度观刘庆和的作品,确实能感受到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跨度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当代性。我想以刘庆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触动为起点,重点分析刘庆和水墨作品中的当代感以及当代内容。

谈到刘庆和水墨作品中的当代感,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艺术理念。刘庆和是一个执着认真,并不断进行实验性探索、尝试创新的艺术家。纵观刘庆和的作品,从1991年的作品《烟云》到1999年的作品《流星雨》,从2000年的作品《梦之海》到2006年的作品《项背》,再到2007年的隔岸系列作品[1],刘庆和的艺术理念一直在蜕变和发展。这期间的变化,与一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分不开关系。霍克尼的画在当时表现富裕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展示出人与社会的微妙变化,给了刘庆和极大的启示。这使得他意识到不论何种生活都需要艺术表现,反映出另一部分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西方现代艺术语言与传统水墨的碰撞交流,使得刘庆和的艺术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种升华之后的艺术理念,也帮助刘庆和在作品中找寻到不同于他人的形式语言。可以说,这是刘庆和創作生涯中的一次强劲推动。

秉着对艺术的热爱,刘庆和在艺术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尝试。他的作品取舍有度,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舍弃了水墨的皴法等传统技法。他敢于放弃细枝末节,而将自己的思维转换成艺术语言,其结果就是得到新的艺术语言。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按照自然逻辑顺序组合排列,情感元素一目了然,刘庆和将自身思维拓展转化成艺术语言进行重构排列,使得艺术内涵更为丰富,观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欣赏角度,读取更多信息。就如刘庆和本人所言:“所有进程都是往前推进的,都离不开每个实践的人。”通过对画面中综合元素的探索研究,构建出新的水墨艺术语言,不仅使自身创作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水墨的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一、刘庆和水墨作品独特的形式语言

(一)造型

刘庆和笔下的人物造型大胆夸张,面部表情冷漠,身体造型扭曲。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人物造型变化较大,前期作品表现出扎实的写实功底,后期作品则努力抛弃写实造型,多进行变形、平面化的处理。与前期的作品《坐轮椅的人》相较,由后期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可以明显看出刘庆和为摆脱写实造型所做出的努力。2004年之后进入成熟期,与前期作品相比,人物造型更加夸张,脑袋更大,身体曲线更加明显。例如2003年的《岸边》与2006年的《北窗》,前者趋于写实,倾向于刻画人物动态,后者造型更加简化,处理胆大,眉目冷漠,萎靡不振,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2006年所作的《穿心》表现的是一个躺在水中的少女,面部五官用了漫画手法处理,更加夸张。从后期作品不难发现,刘庆和在作品保持传统中国画人物造型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表现主义。他用诙谐夸张的人物动态、面部表情冷漠的造型,描绘出当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引起当代人们的精神共鸣。

(二)笔墨

刘庆和的笔墨独具风格,他的用线率真稚拙,不加修饰,擅用水墨渍染的方法。作品中的人物多用墨骨的手法刻画肌理,背景也多采用大面积墨色,给画面营造出一种混沌初开、水墨淋漓的感觉。

翻看刘庆和的作品,2004年后期笔墨语言逐渐趋于成熟,他懂得去掌控线条和墨色之间的衔接,渲染、留白等手法使得笔墨趣味十足。墨色层次变法丰富,体现出刘庆和自身的思维模式。笔墨之意趣倾向于性情内涵。当代人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生活节奏紧迫,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于明清文人的情趣,刘庆和用率真的线条、大片的墨色晕染,表现出当代人们压抑不安的精神世界,以略带调侃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悲喜。创作于2008年的《入水》,描绘的是郊外湖边一位夜晚即将下水的女子,画面中的湖和背景被墨色浸染,湖边野草作为杂乱的线条恣意生长,入水女子雪白的背影与背景对比,营造出一种压抑低沉的氛围。笔由心生,与内心无法接轨的笔墨无法产生趣味。笔墨趣味不只是技术上的体现,更多的是观念的一种提升。

二、刘庆和水墨作品中的当代内容

回顾水墨人物画的历程,其主流承担着歌功颂德和宏大叙事的记录。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的真实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的都市化进程作用于人类,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也无可避免地影响了艺术的发展。不同于明清时期多数以佛道教、文人高士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当代艺术家已经把创作重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人事物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精神文明问题也摆在了大众面前。尤其是水墨画家,在此种语境之下,表现都市生活、都市人物,刻画现实、心理、道德都成为无法规避的事实存在。

刘庆和作为都市水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数用戏谑的手法刻画都市生活,视觉叙事风格强,题材广泛,视角独特,不脱离现实生活,又有混沌朦胧的氛围。早年做工人的经历,使得刘庆和的水墨作品中大量出现了工业化产物的符号。与工业化相关的自身经历,使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当代生活,也体现了都市人真实存在的生存困惑与迷惘。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他所看到的东西。”[2]刘庆和作品中的工业化产物仅作为视觉符号出现,1998年的《水·陆》就是一个典型。画面描绘一家三口开车游玩,画面中的车用笔朴素稚拙,是“他要画的东西”

除造型笔墨内容以外,刘庆和的作品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其作品所引发的观念和情感同样值得深思。1999年,刘庆和经过一系列探索之后,创造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流星雨》。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角度来看,这幅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元素、符号、形式,有强烈的心理指示。一大群男女坐在一个祭祀台上,台子边上全是锁链,远处的山下是一片逼仄的楼房。这群人全都抬头仰望夜空,漆黑的天上下着流星雨。整幅画面笔墨较重,色彩单纯,可以说是非黑即白,视觉冲击强烈,氛围阴沉压抑。从象征的形象来看,流星雨既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想象,也是对现实的暗喻,代表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失落。僵硬木然的人物,呆滞空洞的表情,仰望天空时的神秘底光,都反映出现代人精神上的迷茫和无奈。祭祀台周围的水泥与铁链,既代表着工业化的成果,也代表了对现代生活的迷惘。远山代表了传统山水观,也代表了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星雨可以占卜凶吉。整幅画氛围压抑,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未来、现实等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通过构图、笔墨表现出来,将当代人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展现在画面上。刘庆和在这幅画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隐喻引发我们思考、探讨现代文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三、刘庆和作品对水墨创作的指导意义

艺术家汪健伟言:“艺术即是与当代的不共识。”其含义在我看来,即:发展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首先要与当代的已达成大众共识的艺术风格区分开来。这个概括讲是远离共识,远离传统的思维方式,远离风格近似的画风,远离形式语言上的模仿。盲目的模仿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成果,但长此以往,容易丢掉自己的思维,摆脱不了前人的影响,无法将自己的思考真正转换到画面上去。离得太近自然而然会有相似之处,离远一点,跳脱出固有的模式,摒弃有限的视角,反而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既可以打破思维局限,也可以看清自己的缺陷,从而将自己从思维陷阱中解救出来。许多画家在这方面试图变革,刘庆和一直在尝试拓宽中国画的题材领域,在当代语境中寻求情感的表达,构建自己的笔墨语言体系

笔墨当随现代。中国画的延续与发展,不止有传统中国画的恬淡高洁,城市化进程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再一味追随前人脚步,反而悲哀。回首中国画历史进程,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都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正是时代的不同造就了艺术时期的绚烂。都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我们既然无法复制出远去的时代,不如就在对优秀传统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抓住时代精神,更能促进一个时代形成新的艺术风貌。刘庆和在时代的进程中敏锐地察觉到都市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直指精神层面。我想以士人阶层为例,讲一下自己的思考。文徵明在政治梦断、返家避居之时,仍积极地进行文人形塑工作。他最有特色的山水作品,一方面对知音发出共鸣,另一方面则凝聚着当时日益扩大、以文化为志业的独立文人社群的价值共识[3]。当时的文徵明作为明代文人绘画的某一高峰,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内涵最能代表当时人们所需求的核心问题。刘庆和的水墨人物作品实践性地证明了都市水墨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描绘都市的绘画题材,都市水墨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也让这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文徵明所代表的仅为士人阶层,而刘庆和的关注重点则放在市民阶层上,后者作品的受众范围广泛,核心价值深刻,更易引起情感共鸣。个人认为,都市水墨人物的发展,是一个慢慢将百姓带入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的过程。

四、结语

我们所生存的当代社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视角,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要立足当代现实,更多地擁有当下的人文情怀,向内探索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如刘庆和先生一般,既要探索笔墨,发展自己的形式语言,也要思考当今社会的问题,在绘画中传达出对当今生活的思考,多进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探讨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探索自我风格需要认真观察,不断思考,拓展思维,同时也要拥有敢于颠覆的艺术态度。颠覆推翻不是摧毁,而是重新认知探索创新。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

猜你喜欢

水墨笔墨艺术
水墨
水墨人物
纸的艺术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当代水墨邀请展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