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2020-11-02杨彦辉魏娜

书画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意境

杨彦辉 魏娜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生态美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惠风畅畅、白雾茫茫,到底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是以赤子之心铺成通天的坦途,以初心之善化解世俗的纷扰,以纯洁之情抚平人生的沉浮。“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不可一息或离,人涵育在自然中,浑一不分。”[1]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中被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了畅游山水、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空诸一切,摆脱樊笼,复得自然的氛围境界,在此人们心无挂礙、去伪存真,心怀一片赤子之情重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一切都归于释然、淡然、安然……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2]画家赋予山川草木以灵性,故而能在作品中独辟灵境,创造意象,所以说“中国画特别重视创造艺术意境”[3]。

“意境”按照层次的不同,分别是五种境界:(1)功利性的物质需要;(2)人类的伦理关系;(3)人群制约作用的政治因素;(4)对知识追求的智慧境界;(5)宗教中的天人合一境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家以世间万物为对象,借以抒发内心情感,化实而为虚。画家以山川草木为载体、为映照,使其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美”的境界。画家以心灵映射自然,托草木山川以言志,表现内心情感与客观万物的交融,在此既是反观自我的心灵,也是对自然万物投以深切的爱,从而成就了情景交融、生机盎然、渊然而深的灵境。此种“画境”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是画家所描绘的山水之景内化为画家自身情感的象征。画家心中的情感起伏、心绪波澜,不是一个固定单一的景象所能够表达的,而是要靠仪态万千、沧海桑田的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景象、四季的变换、空间的转移、光线的明晦等才能表现出画家胸襟中蓬勃无限的灵感气韵。在此,山川草木成了画家抒写情怀的对象,升华了画家的宇宙诗心。画家活跃的心灵、丰富的情感造就了这种境界。此种微妙境界的实现,都与画家的人品修养、思想境界相关。在这种心境中建构的“意境”自然而又空灵,空灵而又动荡,动荡而又深沉,深沉而又幽静。所以对“意境”的营造绝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物象,而是画家对画面全景进行把握,凭借内心的感受进行构思。从直观景象的写意描绘到刻画活泼的生命个体,再到精神灵境的呈现、超旷空灵的状态,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研究,历朝历代都有涉及,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老庄道论”;刘勰的《文心雕龙》①和钟嵘的《诗品》②对意境的研究都有一定发展,在隋唐宋金元时期又有进一步深化;到了明清时期,朱存爵的“意境融彻”论、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叶燮的《原诗》③对“意境”研究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清代画家笪重光的《画筌》④中明确出现了“意境”的概念。从先秦两汉到现当代,经过历代文人、画家探讨辨析的不断深入和广泛使用,使得意境的内涵日趋丰富完整。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特点,包括“意境”的内容、营造、表现和风格等。历朝历代的“意境”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成果及特点都有所不同,从“狞厉的美”[4]到“张扬的美”,从“老庄道论”到“情景相生”,从《文心雕龙》到《人间词话》,从审美的价值到审美风格等方面,都经历了由滥觞到发展、由成熟到热潮、由诞生到衍化的流变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研究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文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演进而逐步发展的,在美学基础、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方式、审美范式、审美理想、审美风格、审美形态、审美心理等方面展现了“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5]。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研究,其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与中国古典美学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很多涉及绘画的功能、体察、修养、格法、理意、形神、气韵、境界、鉴藏等诸多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山水画的精神美学,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方无隅”“无迹可寻”“众生平等”“宁静玄远”等审美智慧,则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与重要遗产。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意境
春色满园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