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中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2020-11-02张小永

参花(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价值

摘要:随着中外摄影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摄影已经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类的社会领域、经济领域乃至信息领域。人类对图片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图片的内容也一直走在人类审美观念的最前端,纪实摄影领域的价值不为人熟知。本文从摄影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研讨当代纪实摄影的价值。

关键词:摄影史 当代纪实摄影 价值

摄影原理是光的小孔成像和透镜聚光成影,我国古代对其只是记载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元代时,科学家赵友钦就曾为研究小孔成像而设计建造了一整座房屋,考查了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影和孔隙之间的关系,尽管我国古代对光的发现和研究比较早,但由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偏重于宏观片面探索,而忽视对自然科学本质及原理的探究,所以摄影术没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诞生。这可能跟当时国人不重视数学和哲学的思想有关。老子的思想根源注重“道”,也就是说世界所有的本质都是连续的、一体的。哲学方面更是将其思想神化,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不会深入剖析,只是片面概括神化。这样的思想和哲学观造成了国人对物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导致国人失去了在摄影方面研究的机会。民族文化都在培育民族的精神品格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的摄影术的发展是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在1844年发明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摄影之器开始的,同时他也撰写了著作《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由于国人受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认为摄影是摄魂之术,加上当时外强的入侵,国人的生活状态是民不聊生。当时的统治者一心想着怎么巩固自己的权位,没有吸收外国先进的思想,導致摄影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照相机只能成为贵族使用的奢侈品,但打开了中国摄影发展的大门,开启了当时国人的盲点。

一、中国摄影艺术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人像照片是臭名昭著的爱新觉罗·耆英,耆英是当时的皇亲贵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他1838年任盛京将军,1842年任杭州将军,善于和外国人交流,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耆英的形象照拍摄于中法《黄埔条约》签约期间,他的照片的传入成为近代摄影术在中国发展的开端。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对许多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给予神化并不做深入研究,认为人本身是大宇宙,意识和客观现象是小宇宙,客观现象围绕着人的意识发展,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种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国人对搞艺术的看法是不务正业。近现代史上,几乎很少有人关注摄影学科。

现代人更是对艺术照有一种扭曲的理解,赋予摄影艺术一种低俗的色彩,促使部分摄影恶性循环,自郎静山大师之后,很少有人再以中国元素为主,拍摄出属于中国的艺术摄影作品,很多人选择了商业性的摄影,或者一些没有风格的照片。

二、纪实摄影艺术的出现

随着摄影底片新材料的不断发掘和确定,摄影家对摄影风格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从最开始绘画艺术摄影中的仿画阶段到崇尚阶段,再到后来的画意阶段以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阶段,摄影家始终将摄影向绘画靠拢,就绘画艺术及摄影流派而言,作品风格有着浓烈的宗教观念,创作方法如同绘画,先拟底稿,找到合适的道具和扮演者进行拍摄,再在暗房拼接成画面,形成的画面具有叙事性、戏曲性。随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摄影家不断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印象派在底片上用画笔、橡皮等工具对画面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达到朦胧的美感,这种做法使画面失去了客观事物的空间感、立体感和明暗对比度。他们坚持“要使作品看起来不像照片”并且认为没有绘画就没有摄影。1935年罗依·斯特莱提出纪实摄影定义,自此在摄影史上名垂青史,主要因为纪实摄影贯穿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习俗、制度。画面内容表现出社会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于记录某一阶层的生活状况。展现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表现出人在艺术领域的审美标准。

20世纪前半期,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恶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一些人提出现批判性的审美观念,为纪实摄影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应的发展条件,摄影艺术家的意识也脱离了绘画风格走向现实风格,开始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内在矛盾冲突。

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国外当代纪实摄影家从揭露阶级战争的内在矛盾入手,中底层人们的生活转向拍摄具有启发性,可以引人深思的照片,其画面极其平庸,但是当仔细鉴赏就会发现内在矛盾。

随着科技的发展,所有品牌的相机还原度和清晰度都特别的高,但是,往往拍摄出来的照片颜色艳丽到俗不可耐的地步,失去了颜色的素雅之气。通过后期制作对照片修改更是唾手可得,导致许多人有了厌恶感。所以,先进的设备不一定能拍出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摄影师具备的是用照片阐述事实,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唤醒人们麻木心灵的能力。而不是黑洞中柏拉图的片面认识,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摄影不是门槛很低的专业,是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专业,一个中国急需的专业。需要一群有先进思想的智者将国人对摄影的认识带向黑屋以外的认识。

1985年中国纪实摄影概念创始人王慧敏提出“纪实摄影”,不管时代变迁掀起多大流行因素的热潮,纪实摄影始终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揭露社会弊端,唤醒社会良知记录多元化的中国。20世纪90年代,摄影开始参与人们的生活,解海龙《希望工程》组图彻底发掘了落后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困难。他用近6年的时间追踪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被搁置的问题。其作品的发表获得社会高度关注,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会成为社会学及其各个领域的研究中起不可磨灭的价值,发挥其真实性,让人们重新重视社会的现实性。

三、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一)纪实摄影的定义

纪实摄影的本意是记录人类社会最真实的生活,从而引起人类对该问题的重视的摄影方式,要求必须是真实的。纪实摄影同时也是记录社会真实生活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料。

(二)纪实摄影的真实价值

纪实摄影的真实价值,就是要求照片具有真实性,要求摄影者通过相机成像拍出事物的客观性,同时,被拍摄者具有真实性和原始性,拍摄者拥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和发掘真实社会事实而不加以“处理”的能力,以旁观者眼光摄取真实事件。

(三)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是一张图片对社会的启示和贡献,能够横向揭发社会某一层面的本质,让人们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批判社会某些负面的现象。同时,成为能够寻求前人生活状态的突破口。能够记录重大事件中极其珍贵的历史瞬间。成为历史的第一见证者和考察历史的真实资料。

(四)纪实摄影的审美价值

纪实摄影的审美价值,就是纪实摄影在美学方面的真善美的本质,无论是残酷的场景还是颓废的目光,摄影者拍摄的出发点必须是善良积极的。圖片能够触发参观者心灵深处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意识上的深刻认识。能够让社会问题得以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同时具有艺术观念上的审美价值。

(五)纪实摄影的题材转变

就纪实摄影题材的转变而言,体现战争残酷题材的比例逐渐下降,乃至稀少。而体现文化传统方面的题材逐渐上升。但是,体现环境方面的题材影响力远远不够。目前人们面对环境恶化问题,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农村人口就业问题都是现代纪实摄影题材中可发展的渠道。

四、结语

在人类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全球文化的相互交融,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越来越少,摄影领域更是如此,中国的摄影几乎就是西方摄影拷贝的产物,中国摄影领域几乎以快跑的形式追赶西方摄影,一种摄影形式的引入刚刚引入国内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国人就赶着学习另外一种形式,很多内在细节知识的了解更是走马观花。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没有形成,寻找和确立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便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能上演纸上谈兵,更不能上演东施效颦,而应该着手于融入中国自己的文化元素,从蒙古包,酥油茶到南方小桥流水的清水浓茶,都是我们摄影题材的重要元素。当代纪实摄影既要客观的展现事物真实现象,又要追求当代市场艺术领域的审美标准。既要传承纪实摄影传统,又要创新发展纪实摄影新领域的市场价值。时代发展并不是我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理念的阻碍。研究适合当代发展并符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以及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特征的摄影理念。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只有研究出凸显民族文化身份,中国当代纪实摄影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在摄影史发展和全球化浪潮中位列世界前茅。

参考文献:

[1]黄一鸣.纪实摄影的主题和非主题[N].中国摄影报,2019-12-17(003).

[2]曹浩林.纪实摄影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1):38-39.

[3]万旻.浅谈纪实摄影中客观性与人文性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78-79.

[4]黄朝斌.民族文化继承与网络游戏设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邱俊.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9(20):161-163.

(作者简介:张小永,男,本科在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工学院,研究方向:摄影)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