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篇教学:从语言入手

2020-10-30李刚

关键词:叙述描写抒情

李刚

摘要:语文课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名家散文阅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这个单元的经典名篇教学可尝试从语言入手。以《昆明的雨》教学为例,可通过咂摸描写的语言,感受别致中的准确;通过比较叙述的语言,感受细微中的深意;通过品读抒情的语言,感受淡雅中的浓郁。

关键词:经典名篇 语言 描写 叙述 抒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做了清晰的说明,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第一要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名家散文阅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个单元的经典名篇如何教?不妨尝试从语言入手。本文以《昆明的雨》教学为例试做探讨。

一、咂摸描写的语言——感受别致中的准确

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达方式。所谓描写,是指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不同作家在描写时一般都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段,因此,咂摸作品中的描写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手段。从作品中的描写入手,既可以清晰地了解文中所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又可以窥见该作家语言运用的特点。《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阅读赏析描写内容有助于认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

汪曾祺散文中的描写非常别致。《昆明的雨》一文在写菌子时重点描写干巴菌,先写了干巴菌的不中看,“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里,可以带着学生品读: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干巴菌,把它描绘成“牛粪”和“马蜂窝”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再咂摸一下:这两个东西形象太丑了,加之用“一堆半干的”和“一个被踩破了的”来形容,就更难看了。形象的比喻细腻而准确地写出了干巴菌的外相难看,让人倒胃口,根本不会想到吃。但是,汪老笔锋一转,开始写它的中吃——“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用蟹腿肉这一人人皆爱的美食来描写撕的菌丝,让它一下子又具有了美食的形象,再用烹饪方法来吸引人,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想要品尝的冲动;读者情不自禁地与产生共鸣:好吃!这里,用生活中不同的事物来形容干巴菌,使之由恶心之物变成了美食,引导学生对这些描写进行细细的琢磨,就勾起了他们对干巴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人透过这些语言读出了汪老对干巴菌及对昆明的喜爱和留恋,令人不得不赞叹汪老描写用语的准确。此时再来揣摩这番描写产生如此表达效果的原因:描绘时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截然不同美感的事物,并且语言使用极其准确,加之与饮食、烹饪相联系。这也体现出汪曾祺散文中描写语言的与众不同:生活化、美食化和准确化,非常别致。

仔细品味、分析概括富有特色的描写,既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通过具体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也有助于学生品鉴作者语言描写的特点,从而积累言语经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比较叙述的语言——感受细微中的深意

所谓叙述,就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下来,是在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汪曾祺散文中的叙述是平淡的,然而,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却往往蕴藏着深意。阅读其平淡的叙述语言,有助于读懂作家的意图,感受其对生活的思考。

《昆明的雨》中写缅桂花的一段,这样叙述:“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这是一句非常平淡的叙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都一带而过,没有读出什么意味。此处,不妨针对括号里的内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充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删去括号里的内容进行品读。学生会发现,删去后就只能通过房东的行为,粗浅地感受到她是一个爱生活、有爱心的人。随后,引导学生理解括号里的内容。可以得知,“寡妇”,是丈夫已经去世的女人,在旧时,她们是比较凄苦的、无依无靠,生活的磨难会使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失去对生活中美好细节的敏锐感觉,在她们的眼中和心中,生活一般是沉重的、灰色的。再让学生思考“五十多岁”的含义,他们会发现,这个年龄的人,大多会因沉重艰难的生活而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周围人的友爱。通过这一比较,不难发现,汪曾祺对房东的介绍是有深意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学生就能读懂,這样的房东却能够仔细地去养花、摘花、卖花和送花,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就会发现,汪曾祺对她心灵的美好有着何等深切的感触。如此,引领学生比较原文叙述的语句和去掉括号里内容的语句的不同,深入思考括号里内容的深意,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思考品味,他们也就感受到了汪老深藏在平淡叙述背后的情感。

抓住文本中极平淡的叙述语言进行深挖,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叙述性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也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了解作家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三、品读抒情的语言——感受淡雅中的浓郁

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不同的作家在作品中运用语言进行抒情的方式各不相同。从分析作品中抒情方式的不同入手,也能了解不同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

《昆明的雨》所在单元还有朱自清的《背影》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两篇散文。朱自清在《背影》中看到“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给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看到父亲消失在人群里时,“眼泪又来了”;读到父亲的来信时,又出现了“晶莹的泪光”。他的抒情是在具体描写和叙述之后,直接流淌出来的,阅读时只要结合前面的描写和叙述,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所抒发的情感。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的抒情则更为直接和强烈,四个“难道”引领的一组排比句,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直接的铺陈抒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油然而生对白杨树精神的赞美。而汪曾祺的抒情却不是这样,在《昆明的雨》中,“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诸如此类如话家常般平实的话语,很难令读者一下子走进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联系前文的“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再适当介绍写作背景,有感情地反复地朗读、静静地品味,才能一点一点读出蕴含其中的浓郁的思乡、留恋、伤感……就算是最后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也是借对昆明的雨的想念来表达作者对昆明、对那段生活的充盈于心中的细腻情感。由此可见,汪曾祺散文的抒情借助平淡的叙述和描写,是委婉、含蓄的,必须要靠整体理解和慢慢品读才能体会得到。如果学生不能一下子读到位,教师可以示范朗读,带着学生集体和个别交替朗读,直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

在阅读时从抒情入手,抓住作者用以抒情的具体语言,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出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了解作者抒情的语言特点,进而区分出不同的散文类型,对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风格有更深刻的感知。

参考文献:

[1] 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猜你喜欢

叙述描写抒情
会抒情的灰绿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约会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