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路径与生成逻辑

2020-10-30林玮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

林玮

摘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两层目标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学校多样而有特色发展,实现的路径则包括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办学条件五个方面。“意见”应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呈现出的共同体语境,而作为这一语境教育回应的“优质均衡”是“意见”的应有内涵。

关键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优质均衡;未来学校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关于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意见”具有毫无疑问的权威性。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针对普通高中阶段发展要求的具体化,更是国家对进入新时代以来普通高中发展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面临的特殊历史任务、必须采取的特殊改革方式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说明。

可以说,该“意见”是我国普通高中发展整体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即新时代)的宣言书与说明书,是进入这一阶段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只有在这一高度上理解“意见”,才能解读出“意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意义。这种意义所要对治的,恰是社会期待与学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焦虑。“意见”冠以“新时代”之名,而新时代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國的普通高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要进入以“平衡而充分”为目标的历史时期,“意见”就是第一份“任务书”,也是一份缓解社会焦虑的药方。

一、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客观语境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6月和7月印发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三份重要教育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基础教育改革作出部署。对比这三份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高中”的特殊性——“意见”是唯一一份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以“新时代”命名、着眼于“育人方式”的文件[1]。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方向性和时代性。它直指教育的核心使命,体现出国家对学校育人的根本要求。综合“意见”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记者问”),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对当前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所处的关键阶段有着深刻的自觉。这种进入新时代之后才产生的关键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就其发展的历史性而言,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正处在“普及攻坚”的特殊时期。到2018年底,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2%,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则为88.8%,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8%和6.8%。这一数字说明普通高中的教育在中国即将进入普及,此后进入社会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将基本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由此,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就其阶段的有机性而言,“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是义务教育的提升和巩固,是九年义务教育得以有效、顺利延展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它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后劲的来源,是学生从“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到可以“自由选择”的高等教育的过渡。二者的平衡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更好地嵌入国民教育序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的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必须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必须得到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承担的“承上启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其时效的耦合性而言,“答记者问”指出,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这种“三期耦合”,其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而带来的效应则是叠加的。这三者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普及攻坚是新时代赋予普通高中教育的宏观任务,而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这一语境而进行的中观任务,而高考综合改革则是课程改革的自然延伸,是教育改革的微观任务。

值得说明的是,所谓“客观语境”就意味着高中毕业生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一段时期内社会教育程度的主流基础,绝大部分社会成员至少接受过高中教育。因此,“意见”的“指导思想”才会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普通高中教育“客观语境”的社会意义。

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

因为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当前具有上述的特殊性,所以其育人方式必须予以改革。那么,问题就来了:新时代的普通高中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育人目标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就教育培养的整体目标而言,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这一答案又得以完善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比二者的一致表述,育人改革的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种育人目标,在“意见”中体现为“德育时代性”,亦即要践行有时代感的德育,它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德教育等。而“人的全面发展”则被“意见”具体化为“综合素质”,在“意见”中被表述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三个方面。“综合素质”绝非新生事物。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要素发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要素的变化就明确地显现出“综合素质”这一趋势[1]。但问题是这一方向性的指引,应该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目标,具体而微地落实在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改革之中。

对此,“答记者问”给出的意见是分6个方面:一是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二是推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四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五是保障师资和办学条件,六是形成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这6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包罗广泛、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仔细分析其逻辑,可以将这6点具体目标划分为两个层面:就学生层面来说,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就学校层面来看,则是要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概括而言,就是三句话: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全面”和“多样”为方向,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有特色发展。

两个层面的目标,可以视为“意见”所指出的育人方式改革的朝向。而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师资和办学条件4项则是更为具体的改革路径。它们既是目标,也是通向目标的路径,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内容。这样,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前景就显得较为明朗了。

“意见”开篇还指出了提出“意见”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这一论述也可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是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而“统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则是其路径。同样,在“意见”对“改革目标”的论述中,也是将“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视为改革的“总体目标”,而将上述6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视为这一整体目标的细化和落实。这种把“大的改革方向”与“小的路径朝向”区分开来的目标设定,可以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路线图,是“意见”的重要理论创新。

三、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路径

“意见”的主体部分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点任务。根据“答记者问”,这些任务包括6点,分别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而上述6个方面的具体改革目标,则被细分、嵌入于这些任务之中。将6个目标与6项重点任务进行细致的比对,可以发现除了学校格局外,二者基本能够一一对应(如表1所示)。

按照前文分析,将具体目标之中没有专项任务与之对应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和重点任务之中更具整体化的、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诉求的为“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单列出来作为两层总体目标,则可以认为优化课程实施、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是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全面”和“多样”为方向,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有特色发展的具体手段。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种理解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意见”中“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有着大量具体的细节论述,如“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以省为单位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等具有明确任务指向的说明,并不适合作为总体目标。但从前文关于“普及语境”的讨论来看,这些明确的任务都可以融入“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之中,将其视为“优化课程实施”与“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的构成内容。这样“,意见”关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可以更为明确地拆解为“两层目标”与“五条路径”(见图1)。

这一“七个维度”的表述,是“答记者问”中“6个具体目标”与“6项重点任务”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其中“五条路径”,就是在上述4项改革“小的路径朝向”基础上,增加“学生发展指导”——这是普通高中教育进入新时代,面临宏观语境之后所产生的新问题,后文关于改革生成逻辑的讨论中还会进一步加以分析。在此不妨对“五条路径”的内在关系予以简单讨论。

综合“意见”与“答记者问”,这“五条路径”包括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办学条件保障。其中,所有制度的实施核心都在课程,因此“优化课程实施”是基础路径,“意见”对此的主要要求有二:一是注重典型打造,如“国家级示范性培训”“新课程培训基地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注重分类打造,强化“学校特色课程”,促进“普职融通”。

而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创造相应的外部条件。“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与“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都可以算作是“优化课程实施”的外部条件。这三项外部条件的集中指向是“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无论走班制,还是“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无论命题改革“加强情境设计”,还是要求高校招生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特色”;以及鼓励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要求消除大班额,都是在突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由此,“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就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径,它是保证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持续有效进行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与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并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

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生成逻辑

何以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会显得尤为重要?这固然有应对前文指出的普通高中将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的基本教育水平这一普及语境的缘故,这可以视为是当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但更重要的是進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外在环境,尤其是在国际地位、社会结构和教育技术等面向上都迎来了巨大的突破可能。这种改革的外在逻辑是蕴蓄于多样性、链接态的未来趋势之中的,有待改革自身的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变革的外部逻辑和驱动力至少在以下几个层面上有明显的体现。

首先,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基础教育也已经迈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推广选课走班、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都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具体做法,显现出“美好教育”的初步形态。

其次,在国际地位上,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这让中国教育从“一国之根本”转而成为了多国人才的竞争场域,由此,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素养等教育形态就必须成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重要内容。

再次,在社会结构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正在崛起,种种新的职业形态及其人才需求也需要普通高中予以充分思考和应对,特别是通过“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来实现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及时、有效把握。

最后,在教育技术上,人工智能对教育供给与教学赋能的意义正在凸显。2019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就提出要让人工智能使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包容、开放和个性化”。

而所有这些趋势都为普通高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必须予以回应,而“意见”正是一种回应的宣言。概括来说,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直接面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提升育人质量,实现普及普惠的新语境。这种语境以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本质上是人类社会进入“共同体语境”之后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基础教育在其中则具有象征意义。在这里,优质教育回应的是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国际的基础教育是对国界与文明的跨越;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则是对传统工业化时代教学分科制度的跨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更是对空间形态的课堂、班级,乃至学校的跨越。

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乃是对“知识固化为学科”这一现代性异化手段的跨越。而我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生成逻辑,其实就是趋向优质均衡,它指示出一种教育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那就是打破阶层、地域、学科、班级等固有界限。也正因为此,才有论者提出完全开放的“学习中心”是未来的学校[2]。就世界教育发展而言,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泛在大学等新形态不断出现,不少实验还呈现出一片生机[3]。而作为对这种趋势的中国回应,“意见”其实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和“学校多样而有特色发展”两个目标来凸显了“中国需求”与“世界趋势”二者融合的可能:前者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则是凸显中国教育自信的国际面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提出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恰可以形成一种互文关系:我们将意识到教育不是为了塑造标准人才,而是为了延展个体的多种可能。由此,“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才成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不少学生从普通高中毕业后将进入社会就业或职业教育机构,对他们的发展进行指导是奠定其终身道路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面对跨界趋势,学生的未来取向也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丰富和完善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

在“意见”中,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工作目标被表述为“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其中,“凝聚人心”与“完善人格”分别是教育的社会指向和个体指向,而要实现“造福人民”,就必须通过这两个指向来对人才进行重新塑造。这种塑造就是要让课程实施、教学组织、招生考试、师资条件都围绕着“学生全面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使学习不仅内在地成为“完善人格”的手段,也外在地达到“凝聚人心”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郭灏.新时代黨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2).

[2]   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生涯教育校本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
召开全区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研讨会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自治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
河南2016年起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停招择校生
财政部下拨46.3亿元普通高中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