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祖文化的认同建构与全球传播
——以纪录片 《天下妈祖》为例

2020-10-30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妈祖纪录片文化

胡 骞

(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

《天下妈祖》作为一部以中国首个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信俗” 为叙述题材的纪录片,向海内外电视观众全面而又真实地展现了妈祖文化在 “全球五大洲,18 个国家和地区”①传播的影像景观。 由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东南卫视、 TVBS 以及其他海外网络平台的传播助力,该片在海内外华人信众群体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认知。 已有个别研究从各自角度对该片作出细致分析②,本文侧重文化认同建构的维度,对纪录片 《天下妈祖》进行再解读,阐释该片在视听呈现与叙事安排方面的影像实践如何助推妈祖文化的传播。

一、 深入生活:陶铸认同的基础

以叙事和视听语言为主要特征的纪录片,要求创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同步拓展影像叙事能力和认知能力”[1],这是因为 “真实性、 生活的真实” 构成了艺术的源泉[2],如此创作出的纪录片才能在贴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挖掘日常生活中难以直接显现的意蕴,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认同度。 有鉴于此,纪录片 《天下妈祖》的主创团队扎实深入生活,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进宫庙访信众,找寻创作思路,捕捉制片原料。 后期再融汇多种现代视听艺术手法,择选丰富的视听元素,有机协调声画之间的关系,把亿万信众记忆深处中的妈祖信俗及其精神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最终成功把妈祖的多维形象及其当代内涵全方位呈现在 《分灵》《过海》《香火》《民心》《天下》这五集之中,较为深刻地陶铸了影视观众对妈祖文化认同的基础。

1. 重构视听元素,铺设叙事节奏

纪录片 《天下妈祖》在展现颇为丰富的镜头语言时,也注入了深刻的蕴意。 观看全片可知,主创人员以丰富而多元的镜头语言呈现了各地域的风土人情: 既有唯美壮观的烟花盛景,又有一望无垠的碧海深蓝;既有朗朗书声的华文独中,又有妙趣横生的水斋作品;既有古色古香的碧瓦朱檐,又有气势恢宏的飞檐翘角;既有人声鼎沸的热闹夜市,又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既有别具匠心的五彩壁画,又有小巧玲珑的工艺镌刻;等等。 该片对妈祖神像的镜头也多有考究,视角多维。 摄制团队一方面选用信众视角,以仰拍和侧拍的形式表达信众对妈祖的尊崇和认同;另一方面又不乏上帝视角,俯拍宫庙里的芸芸众生,引申式地表达妈祖在深情注视和聆听着往来信众的面容和祈愿。 在记录人头攒动的台湾夜市时,尽管拥挤不堪,拍摄困难,但团队还是采取跟拍的方式,从而在荧屏中顺畅衔接风格迥异的画面,渲染了 “人神共欢” 的喧腾气氛,令人身临其境,在升华节目主题的同时,利用了镜头建构文化意义的功能。

字幕作为视觉艺术元素,既是扩充纪录片主干信息的一种形式,又增添了该片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比如第四集 《民心》对台湾大甲妈祖绕境的摹写画面,团队采用三分构图法,依次以沥青马路和绿色农田为背景分割,字幕 “走” 则饱满地 “镶嵌” 于农田右侧,在背景音乐的带动下,显得异常新颖和活泼,欢快娱乐感十足(见图1)。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运动是最容易吸引受众视觉感官注意的现象[3]。 主创团队对 “竞走” 声画的巧妙构造,让电视观众在紧凑的视听语言中真切感受到绕境者勇于挑战自我的坚强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 而后采用渐入画外音——钟声的形式将镜头切换至宫庙场景,袅袅香烟萦绕在香炉四周,显得既神秘又迷幻。 前后画面的强烈对冲,带来非同一般的视觉体验,令人感到有些亲切,却又有些陌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既世俗又清新的杂糅情感,既合理又突兀的观影心理。 在该片中字幕还被用于彰显主题。 纪录片 《天下妈祖》下设的五个子集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主题,主创团队正是借用 “字幕” 将编导对主题的高度凝练清晰地表达出来,让高屋建瓴的文化哲学贴合受众,令人一目了然,从而使纪录片的价值引领功能成功显现。 比如第二集 《过海》的主题: “每一尊漂洋过海的分灵妈祖都自有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每一个地区妈祖信仰的兴衰,都是一部当地华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③第三集 《香火》的主题: “妈祖的香火在街巷在山野是绝大多数华人年少时的记忆。 那是犀利随性的江湖味道,是舒适温暖的人间烟火。”③第五集 《天下》对主题的凝练:“她融化两岸38 年冰封,她牵起全球亿万信众,她走遍天下。”③节目预告中主创用简短的一两句文字表达主题,并直接以字幕形式呈现,无形之中与观众达成 “收视契约” 的关系,同时,引导观众自主把这五个子主题按文本线索衔接,组成妈祖认同的文化语汇。

图1 影片中的字幕效果④

除了对视听元素的重构,该片擅用声画关系的互动,以时间为线索制造节奏张力。 比如第一集 《分灵》开篇所描绘的 “瑞德渔号” 船长杨德信与台风 “红霞” 赛跑的过程,主创人员以时为线运用到大量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尤其聚焦细节和局部,起到放大、 突出和强调重点的功能,通过不同特写镜头的剪辑组合,能营造特定的节奏感[4]。 摄制组通过渐次切换大海沉浮和风云变幻的镜头,表达时间的变化,进而在荧屏中营造出台风濒临前的危机感。 该片对节奏的营造还体现在观众对时间的感知上。 如第三集《香火》在诉说渔嫂单息亚的日常生活时,就通过光影叠变和声音转换的形式展现自然时间的四季变迁,再辅之以字幕、 同期声和解说词的提示,详细摹写象山石浦镇的渔民在捕鱼期和休渔期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而以追根溯源为核心意旨的 《过海》,则利用历史和当下的现实差异进行对比,在时间层面上整合妈祖信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引导观众对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境况产生全局性认知。 主创人员在展现各地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时,又观照受众,注重用可知易感的传播形式引导人们对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思考,实现观影认同,在提升该片艺术品位和传承妈祖文化方面,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 重拾历史记忆,实现自我生命叙事

从结构上看,纪录片 《天下妈祖》的内容安排还涉及各地之所以能孕育妈祖文化的历史缘起,以及这个地方的教育现况、 建筑艺术、 陶瓷文化、 地质环境、 海洋文化、 船文化、 商业文明、 饮食文化、 贡品文化、 民间工艺、 风土人情等情况,内容充实而饱满,胜似一部影像式的百科全书知识库。 如在介绍台湾鹿港天后宫的神像雕刻时,片中对各地妈祖神像的颜色差异做了一个总结: 红面象征凡人的肤色,代表渔家女子林默娘,在湄洲祖庙供奉的就是红面妈祖;金面是妈祖羽化得道后的样子,一般在朝廷敕建的天后宫中,供奉的妈祖是金面,以彰显自己作为一个宫庙的权威性;关于黑面则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是黑面是救苦救难之相,二是由于日久年深被香火熏黑的③。 又如在提及水族斋菜时,该片从食材的选择、 烹饪、 晾干、 造型、 上漆、 防腐等方面向观众科普了水族斋菜的制作流程。 再如 《过海》一集中除了解说首创于1988 年的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马来西亚华人之光的二十四节令鼓,还介绍了华文独中在马来西亚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维护当地华文教育体系完整性的贡献。

片中的每个故事始于宫庙或会馆,可以说,每到一座宫庙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值得聆听。 如在 《过海》中,就以 “菲律宾描东岸市妈祖天后宫” 为导入点,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建筑凯萨赛天主教堂的历史,以1603 年菲律宾华人所遭致的 “黑暗年代” 为轴展开叙述,进而解析这座宫庙的妈祖神像是西方圣母装扮的缘由。 又如,以三山天后宫为基点,讲述了旅泰华侨林雪英一家在20 世纪从福州迁往普吉,并在当地安家立业的艰辛历程。 据林雪英自述,二战期间因战火造成了不少当地人流离失所,而天后宫似乎成为了人们疗愈心灵、 抱团取暖、 寻求慰藉的第二家园。 以感恩或回报的精神为行动引领,每年当地许多企业家都会自发为天后宫 “添砖加瓦”。 诚如片中所言: “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里,妈祖陪伴当地的华侨族群在这座曾经的荒岛上开拓、 扎根、 枝繁叶茂。”③还有,主创团队走进日本最早的妈祖堂——建于1620 年的长崎兴福寺妈祖堂,从微观视角切入,进而到中观过渡,最后再上升到宏观层面,层层递进,为观众铺展了从华商到江户再到国家的叙事顺序。 镜头中时而出现古老的泰益号账册和字迹斑驳的书信,侧重对一个旅日华商家族的摹写,从而唤醒在太平洋战争年代旅日华商的共同记忆。 而后再运用同期声的手法 “还原” 主持松尾法道的 “在场” 声音,在片中一一呈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境遇,向人们介绍妈祖神像及宫庙历经风雨打磨的历程,突出妈祖在当地华商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述妈祖信仰如何跟随华商逐渐适应异国环境,并在当地落地生根的细节。

故事演绎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同的人物由于不同的生命体验对妈祖有不一样的解读。 从纪录片 《天下妈祖》的叙事节奏来看,每集的故事安排相对紧凑,时长适宜,期间多以空镜头过渡衔接,同时辅以画外音提示。 不同的故事彰显出迥异的主题,比如第三集 《香火》中讲述的台湾剪黏与交趾陶工艺大师谢东哲与陶艺结缘的故事。 片中重返20 世纪70 年代台湾的历史语境和经商环境,进而让谢东哲以自我生命叙事的方式叙述其在孩童时代的艺术启蒙经历: 原来谢东哲小时候常在台湾北港妈祖庙玩耍,一次恰逢宫庙做整修,在工匠师傅娴熟的技艺下剪黏装饰精美绝伦,极大激发了他对交趾陶艺术的兴趣。 用谢东哲的话来说,“与陶艺结缘,正是妈祖牵的线”③,自此,陶艺融入他生命当中,走过了35 年。 在故事即将结束之际,解说词介入并这样点明主题: 妈祖庙不仅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它还扮演着文化启蒙的角色③。同样的寓意也蕴含在台湾鹿港神像雕刻师施炯裕的故事中,他在片中说道: “如果要以台湾鹿港天后宫里那尊出自泉州匠师之手的妈祖神像为榜样的话,学到老还不到那种程度。”③由此可见,在纪录片 《天下妈祖》中很少出现空洞话语,而把妈祖文化的精神凝练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之中,首先通过主人公自我生命叙事的方式阐明妈祖文化如何感化人、 引领人、 塑造人,而后再简明扼要地升华主题内涵: “无论是神像的塑造、建筑的规制、 还是仪典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极尽慎重与虔诚,他们延续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薪火,更是对少年乡土的怀念。”③

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3. 梳理空间脉络,呈现传播图景

电视纪录片不能只通过生活现象的简单再现,打动人心,还要综合概括、 归纳现实生活中的本质问题,引人思考[10]。 纪录片《天下妈祖》精准定位妈祖文化所彰显的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采用 “以小见大” 的形式提炼出妈祖信俗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而后再运用艺术语言进行深度加工和灵活呈现,将抽象的价值内涵具象在每个小人物故事中,建立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家国命运相互勾连和对话的关系,层层凝练,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 这其中,该片至少指涉了向上向善(如参与台湾大甲妈祖绕境竞走活动的千万信众)、 学无止境(如台湾鹿港神像雕刻师施炯裕的哲理人生)、 独具匠心(如台湾新港文化产业领头人陈文忠的香艺事业)、 不忘故土(如马六甲永春会馆主席林源瑞坚守的上元祭祖)、 保家卫国(如菲律宾华人与西班牙殖民者的据理力争)、 知恩图报 (如在历史发展中风雨飘摇而执着坚守的华文独中) 等几种价值内涵。

(1)内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是独立的,应独立于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全过程,并行使其审计职能。内审人员应就审计情况向本单位负责人进行定期汇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内审机构人员应严格遵守审计制度,完善审计流程,控制审计风险。

一部纪录片带给观众最有力的震撼离不开鲜活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唯有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情感以及命运,才有可能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荡[5]。 妈祖文化的认同阐释既需要主创团队的深入挖掘,也离不开信众对妈祖信仰的主观解读。 因此,纪录片 《天下妈祖》创新性地采用自我生命叙事的艺术手法,以信众之口言说个人对妈祖的理解,通过展现众生百态的诉求差异,映射出妈祖文化内涵的多重维度。通过打造 “一座宫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主题” 的叙事结构,围绕分灵、 过海、 香火、民心、 天下五个主题,从文化精神、 历史地位、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发轫,把一个个 “小人物”背后的故事采用艺术性的语言组织表达,最终组合出妈祖文化认同这个大主题。

二、 文化引领:谱写认同的乐章

“‘善’ 与 ‘奉献’ 是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妈祖这种人格转为神格后,就形成了一种亲和力,它能培养人们健康、 正直、 善良的伦理道德观。”[9]纪录片 《天下妈祖》对妈祖信俗活动的文化内涵把握得十分到位,紧扣社会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向受众传达信俗积极而富有正能量的主题,如文化认同、 乡愁记忆、 拼搏精神、 道德坚守等,而摒弃了宗教中的信仰糟粕,这对广大的信众和观众来讲,就是一次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与此同时,该片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年轻人对妈祖的认知鸿沟,转变了他们将信俗活动视作封建落后的认知态度,增进了他们对妈祖文化的了解,引领其用更为多元的视角看待妈祖信俗活动,为妈祖文化注入了时代价值内涵。 正如《香火》开篇对妈祖信仰的阐释: “信仰是自然和人类的中介,是历史与现实的中介,就像一种古老的心理辅导,它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沉淀,融进人们的衣食住行、 价值观念。 岁月流转,世事沧桑,这些仪式却从未改变。 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尊重,善男信女们怀揣着期待或忐忑而来,带走妈祖的宽慰或告诫。”③

1. 形象呈现:建构受众对妈祖的多维认知

主创人员将妈祖置入不同的历史语境、 地域环境、 故事情境和人物心境之中,借此塑造出一个立体的妈祖形象: 既有细语柔情的一面,又有成熟稳重的一面;既有威严端庄的一面,又有开放包容的一面。

二狗伢和宝玉爹走后,白家湾的戏班就彻底解散了。有时候,也有年轻后生家对喜姑说,您老人家来一出怎么样?喜姑摇摇头,倒了嗓,唱不出了。那就来一段山歌?喜姑还是摇摇头,都记不得词了。这时就有人说,别难为她了,你们没听说俞伯牙弹琴的故事吗!

在不同的情感、 历史、 地域、 人文等背景的铺设下,主创团队把创作影像文本的权力释放给采访对象,通过他们质朴的乡音、 独特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妈祖,而尽量不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从而在荧屏上把妈祖的人物性格展现得十分真实、 丰富、 多维和鲜活。 比如在谈到法国巴黎十三区的福建会馆时,解说词首先铺设了这样一个背景: “欧罗巴,西方文明的摇篮,向来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而且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到地理大发现时期扬帆远航的哥伦布,再到被西班牙称为帝国荣耀的无敌舰队,西方海洋文明中始终充满了冒险扩张和征服的色彩,这与根植于农耕文明低调内敛的东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③而后再向观众制造了这样一个问题语境: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块与中国相距最远的大陆,妈祖这样一位来自于中国民间的女神,为什么会在这里,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并且受到他们的崇拜呢?”③对此问题的解答,编导直接把话筒交给福建会馆会友Francois Grimaud,他说: “我还是水手的时候,在很多码头上见过妈祖庙、 天后宫,因此一直对海有一种情结,而这种信仰是海洋与中国之间的纽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我与妈祖的缘分了。”③最终,围绕这个话题,纪录片从海洋的角度,把妈祖塑造成为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 又如,纪录片 《天下妈祖》通过叙述菲律宾凯萨赛天主教堂中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妈祖神像: 在菲律宾当地人眼里它是天主教中的圣母,在华人心目中它是来自故乡的妈祖,进而以文化融合为主题切入点,向观众充分展现出了妈祖在接纳文化多样性方面的 “大爱” 品格。 再如该片中提到的美国旧金山朝圣宫,主创通过合理运用解说词试图表明妈祖充当华人移民在他乡奋斗的见证者角色: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唐人街都是华人移民以悲情为基础,以磨难为柱石,打造出的安身立命之地,而妈祖庙往往是那段辛酸史的见证,而在这里有不一样的地方,妈祖庙能以别开生面的方式为西方公众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民间的大门。”③

2. 价值导向:妈祖信仰内涵的精准解读

电视艺术创作在引领思想观念和整合社会思潮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创作通过树立鲜明而深刻的价值取向,引导受众对既有的价值资源重新配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 国家利益的关系,审慎权衡各级层次需求关系,提振社会全局健康发展[8]。

谭传华“阴谋”第四计: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次他出差在外,到寺庙游览时突然灵机一动,买了一堆僧袍、佛经带回家。这下终于把范成琴唬住了:丈夫莫非要出家当和尚?看妻子被吓傻的表情,谭传华暗自在心底得意,正准备摆出“快用保证书来劝阻我”的姿态,范成琴却红着眼圈挨个给亲友打电话:你们快来劝劝传华,他想不通,要出家了!

纪录片 《天下妈祖》在视听呈现与叙事安排方面所进行的创新实践,成为讲好妈祖故事、建构文化认同、 传播中华文化可资借鉴的有益思考。 随着妈祖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不断传播,其在“一带一路” 沿线上的文化地位逐渐凸显。 推动妈祖文化走出去,把妈祖文化打造为 “一带一路” 沿线的文化支点,进一步发挥其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形成跨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广大文艺传播使者任重道远。

文化是把群体生命化而为文的过程,而这个“文” 是指一种特质,是由生存环境、 发展历史作用于种群聚落所形成的特有品质[6]。 进一步,文化认同的本质 “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既在于主体对自我根源的不断探寻,也离不开对自我身份的追问,认同过程是 “对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探究” 过程[7]。 鉴于此,纪录片 《天下妈祖》从形象呈现、 价值导向、 以小见大三方面入手,谱写妈祖文化认同的乐章,打造妈祖影像在全球传播的创新取径。

纪录片 《天下妈祖》还深耕传统手艺技艺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及价值内涵,通过塑造典型案例的形式,推广技艺传承的好经验、 好点子、 好做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新样板,在引领当下时代洪流,讲好妈祖故事的同时,又利用数字媒介,提升年轻人的传承意识,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兴趣,让他们又多一种渠道了解这些传统工艺,助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效化解了 “机械复制” 思潮影响下传统手工艺传承日益萎缩的困境,从这方面而言,纪录片 《天下妈祖》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命题。 比如片中勾勒了台湾新港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人陈文忠的文化传承之路,寓意深刻。 以打造香艺文化馆的方式,吸引年轻人了解手工制香,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香道与茶道有机融合,传达品茶品香,追求慢生活的理念。 文化园区将作坊的四壁换成透明的玻璃,方便游客参观制香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唤醒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值得肯定的是,纪录片对民间工艺的录制介绍,也是对其记载、 保护、 传承和推广的一种形式。

3. 以小见大:自我实现与家国情怀的层层凝练

纪录片 《天下妈祖》以地理空间为依托,为观众真实呈现了一幅妈祖文化全球传播图景。从我国台湾第一座妈祖分灵庙澎湖天后宫、 台湾鹿港天后宫到深居祖国西南的小城贵州镇远,再从天津古文化街、 山东烟台天后行宫、 北纬四十度的锦州天后宫到广东三墩圣娘宫,《分灵》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为观众绘制了一幅中国妈祖文化传播图谱。 而在 《过海》一集中,主创团队继续以妈祖宫庙这一地理坐标为轴线展开叙述,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培风中学出发,依次衔接起菲律宾描东岸市妈祖天后宫、 泰国普吉岛三山天后宫、 日本长崎兴福寺妈祖堂、 美国旧金山朝圣宫、 法国巴黎十三区的福建会馆、 澳大利亚墨尔本天后宫、 南非开普敦朝天宫。 由此,城市和乡村、 民族和国家、 本土和异域的影像景观在受众终端轮番上演,在空间叙事之中,该片塑造和建构起观众的时空认知感与文化认同感。

三、 结语

纪录片 《天下妈祖》创设 “深入生活-故事情境-问题导向-主题彰显-价值引领” 的影像叙事结构,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寻找创作材料,通过讲述妈祖信众身边的故事营造问题情境,或设置悬念,或直抒胸臆,让观众不知不觉主动投入叙事情节之中,从而认同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意义。可以说,该片在规避沉闷说教的同时,通过以微见著的形式实现了较好的价值引领的功能。 比如第一集 《分灵》中讲述的杨德信与台风赛跑的故事,主创人员正是遵循其日常生活轨迹进行摹写,既满足观众观影期待,又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阐明妈祖对于讨海人的意义: “在那些全凭风力往来的时代,她是安定人心最重要的力量,没有面对危险的勇气,就没有唐山过台湾,更没有海丝通天下。 正是先民们在风浪之中的那份坚定,拓展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版图。”③类似这样的主题还体现在 《民心》对大甲妈祖绕境活动的叙事安排与视听呈现中,借由信众叶俊彰的微观视角诠释绕境的主题和意义,从而向观众传达其中的价值真谛: “这是体能的极限挑战,而且是意志力的挑战。 如果能够走完全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③又如片中出现的南非第一座妈祖庙开普敦朝天宫,在那里林志宏诉说了几位穿着传统兽皮衣的非洲建筑工人是怎样在当地利用音频资料自学妈祖民俗表演,而后应邀到台湾北港朝天宫成功参加民俗活动的故事。 该片借用林志宏质朴的语言,彰显小故事背后的大主题: “其实在国外打拼真的很辛苦,人生有时候碰到有些事情你完全没办法解决,那么那个时候你的依靠是什么?”③虽然这个问题在片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在每个观众心中或许已有定论。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纪录片 《天下妈祖》简介,原文网址:https://www.iqiyi.com/a_19rrh9ysw1.html。

② 如林潘舒的 《从纪录片 〈天下妈祖〉 看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 “讲好本土化的故事” 为基本因循,揭示该片在文化解读、 情节驱动和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创作思路;张江明的 《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浅析 〈天下妈祖〉 的创作经验》聚焦该片的故事化表达、 情节化设计、 属性化传播三个方面的考察。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产业得到了极快的升级更新,在很多产品的改革创新时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和深入摸索,在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下的建筑产业实施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是实现并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和途径,同时,也正是由于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建设将更多的工业化发展聚集在一起,形成统一高效,相互联系的整体。

③ 引述的文字内容为笔者收集整理所得,具体参见纪录片 《天下妈祖》各分集中的解说词或同期声。

溶解氧在酒类发酵和贮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检测的重要指标[18],通过测定不同贮藏时间溶解氧的变化(见图1),探究溶解氧在陈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磺脲类受体(sulfonylurea receptor,SUR)属于ATP结合蛋白家族,现已鉴定出2种亚型基因:SURI和SUR2。前者编码胰腺细胞和脑组织内的高亲和力SURl,后者编码,2种类型的低亲和力受体,分别命名为SUR2A和SUR2B,在脑和胰腺内均呈中度表达,目前认为,SUR1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2]。

④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天下妈祖》第四集 《民心》。

猜你喜欢

妈祖纪录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妈祖祭典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