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

2020-10-29张建丽何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培养英语

张建丽 何刚

摘要 :文化语用能力是有效地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的重要保证,也是语言使用得体性的基本前提。在英语学习中,文化语用能力的可操作化已然成为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文化语用能力的特性,探索培养学生英语文化语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英语;文化语用能力;培养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和编写中小学英语课本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权威纲领。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日趋重视,相关内涵的文化指向性愈加清楚,具体要求的模块化与分级化趋向明晰。这具体表现为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要求突破了以往一般性静态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转而关注动态文化信息资源的策略性调用与激活。就一般语用能力培养而言,其具体研究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一个公认的新目标,这是因为文化语用能力发展不但事关学生语言运用的文化准确性与流利性,而且影响学生“文化休克”的时限长短以及“自我VS他者”文化身份的觉知与建构。通过检索并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虽然文化语用能力培养广为重视,但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却十分紧缺。相应地,如何借助系统的研究框架来实现“文化”和“语用”的精细化与程式化融合目前仍旧悬而未决。这在一线英语教师身上的直观表现就是:大家知道文化语用能力培养很重要,同时对于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也很感兴趣,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鉴于此,我们尝试以文化语用学思想为指导,以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为背景,以具体的语言使用结构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探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机制。就文化语用能力的教学而言,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廓清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范畴化、层次化与程序化进程,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语用理据,使得二语学习者可以做到“知其然”(怎么用)的同时,并且能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么用),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文化语用能力的基本构成

参考语言使用的一般性规律,依据文化语用学的基本思想,结合文化信息的语用属性,我们把“文化语用能力”界定为“语言使用者感知、解析并应用特定文化信息展开适切得体交流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文化信息的恰当调用来恰当地展开交际,以便有效地实现既定的交际目的。据此,文化语用能力包括三种次范畴:文化信息感知能力、文化信息解析能力和文化信息应用能力。

1.    文化信息感知能力

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信息感知能力预设了语言学者对于文化信息的特点与类型有着清楚的认识。依据文化信息的“冰山原则”,文化信息可以分为三种:表层文化信息、深层文化信息与核心文化信息。文化信息感知能力主要针对表层文化信息的处理,即可感知的文化存在,包括语言事实、食物、建筑、房屋等等。从语言符号和文化存在之间的表征关系看,文化信息感知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很好地完成文化性“名物”关系的能指与所指建构,表现为文化信息词的了解与识记。

2.    文化信息解析能力

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信息解析能力要求语言使用者具备较为深入的文化信息分析能力,并能完成深层文化信息处理。所谓的深层文化信息是指特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即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一种抽象的、隐性的客观信息。深层文化信息是文化共同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与指导:“规范”是指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对于“对”或“错”的感知;而“价值标准则”是指文化共同体内的成员关于“好”与“不好”的定义标准。“规范”描述的是个体应该怎么做,而“价值标准”描述的是个体想要怎么做。从语言符号和文化信息之间的表征关系看,文化信息解析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可以突破一般文化“名物”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化信息词意义的引申与联想。

3.    文化信息应用能力

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信息应用能力要求语言使用者能够深入了解文化信息和语言结构之间的表征关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文化信息资源以及语言结构实现人际交往的得体。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主要负责处理核心文化信息:文化信息结构中最为隐秘的部分,也是最为抽象的部分,主要包含文化的基本设想,如自由、平等以及感恩等等。从语言符号和文化信息之间的表征关系看,文化信息应用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可以胜任由“词”入“句”到“章”的渐进性分级处理。语言使用者不但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既定语言结构,而且可以灵活调配文化信息资源来建构得体交际效果,实现既定交际的目的。

二、文化语用能力的具体培养举措

我们结合文化信息所依存的语言使用基本层面,通过具体的语言例证,详细阐释基于语言使用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操作程序与方法。为此,我们选择最能体现文化语用能力培养可操作性的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四个维度作为例证切入点,尝试系统说明文化语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文化信息如何同语言结构切合在一起,进而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当中。

1.    词汇维度

就词汇维度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文化指示语和文化预设语为主要载体。文化指示语是文化得以向话语渗透,实现其现实人际社交价值、社会价值以及自身重构、复兴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按照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特定文化中多余的语言结构总是在传递特定文化意义。仅以时间指示语“today”为例,每次进入美国商店、图书馆或者邮局等公共服务区,都会听到“How are your today?”的问候。实际上,从基本语义表达的角度来看,只要说“Howareyou?”就可以了,但这里美国人偏偏加上一个“today”——美国式的热情溢于言表。再如“HowcanIhelpyou?中的时间指示语——“can/help”的现在时标记,一方面表现出说话人对于帮助他人迫不及待的热情(注意这里“can”沒有像“Could you do me a favor?”那样使用过去时,尽管说话的动作就发生在当下);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国服务从业人员的行业自信(我一定可以帮到你,只是请你告诉我从何帮起)。上述两个例子充分表明:文化指示语并非简单的词汇形式,它们往往激活的是社会价值以及自我定位等规范和标准类深层文化信息。反过来,如果我们在与英美人士交往的时候,如果仅仅使用“Howareyou?”,因为缺少了惯常指示语“today”的伴随性使用,那么必然导致其文化语用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给人“冷漠”的负面印象。

2.    语法维度

就语法维度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文化表达构式为主要切入点。任何语言在具体的使用中都会受到既定文化的影响,特定的社会价值伦理观念都会在语言结构上留下痕迹。例如,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我们问询别人年龄的时候,都问“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而不是“你多小了?”(How young are you?);问询别人身高的时候,会说“你多高啊?”(What is your height?)而不是“你多矮啊?”(What is your shortness?)。上述语法结构中之所以偏爱“积极性”意义词汇来建构开放性的“客观性”问题就是因为它们符合既定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正面导向——“以年长为上”(汉语常说“姜还是老的辣”;英语里同样也有“Age brings wisdom”的说法),以身高为美,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文化中,英雄总是身材高大魁梧,汉语里的“夸父”和英语里的“贝奥武夫”(Beowulf)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种文化群体的社会平均值决定了语法结构的组合与建构。

3.    语用维度

就语用维度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文化言语行为来实现。仅以致谢行为的教学为例,英语教师需要清楚: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Thank you!”之类的只言片语,更多的是以核心文化信“无私/感恩”为基础的行为、思想与情感集合,因为“说话就是做事”(saying is doing)。可以说,表示感谢时之所以使用“Thanks”这样的复数形式,一方面可以表征频次之高,以此凸显他人恩德之大,单数致谢不足以尽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则表示致谢行为不只是随口而言,还有背后复杂的文化底蕴。就如同英语世界的圣诞节礼物一定要用彩盒或者彩纸包装起来以便加深对方的礼物记忆与印象一样,致谢表达的“Thanks”复数形式及其变体(Thanks a million!)同样也预设了对别人援手之恩的念念不忘与刻骨铭心。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英语文化中致谢行为背后的文化信息把握不准,就会出现文化语用失误。例如,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英美文化所设定的一套言语行为规范要求向对方表示感谢“Thank you!”,但是在东方文化中,此时的话语反应可能不只是“谢谢!”,还要加上“麻烦了!”等类似的表达。如果直接表达出去,外国人会一头雾水,不知为何。而东方文化的另一代表——日语文化中则直接回答“对不起”(Suminasen),英美人士颇为不解。这表明在东西方文化中,致谢行为的表達焦点不同:英美文化要求关注的焦点是别人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东方文化则关注的是请求他人帮助从而带给他人的麻烦。由此可见,在语用维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语用能力必须注意单一言语行为范畴背后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实施既定言语行为必须注意话语选择接受惯例和规则等特定文化语用信息的支配,否则就会出现文化语用失误。

4.    语篇维度

就语篇维度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文化互文性来实现。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语篇维度上同样大有可为。我们仅以“首语重复”(Anaphora)背后所蕴含的特定文化互文性信息解释为例。Ed Milliband在2014年国会演讲中说过一段带有“首语重复”的话:“Anidearootedinthispartys characterandourcountryshistory.Anideathatbuiltour greatest institutions and got us through ourdarkest moments.An idea that is just one simple word.Together.Together.Together we can restore faith in the future.Together we canbuildabetterfuturefor theworking people of Britain.Together we can rebuild Britain.Friends,together we can”。借助古英语词汇“together,root and darkest”,Milliband激活了丘吉尔曾经发表过的著名“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这一文化信息———面对敌军,我们退无可退,必须破釜沉舟;同时借助“together”关键词,Milliband让听众想起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Yes,We Can!”中的文化信息——面对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必须直面担当,同舟共济。可以说,Milliband是双管齐下,借助Churchill和Obama演讲中所传递的文化互文性信息来实现自身语篇的传播影响力建构。反过来说,在语篇维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语用能力,要求教师对于既定语篇背后的文化、历史,甚至相同文化社团内部成员国之间形势都要有所了解,进而保证语篇解读的深度与体系。否则就容易陷入“囿于表面单词、语法和语篇意思的简单了解”的窘境,对于背后的文化语用底蕴毫无涉及,那么学生的文化语用能力培养自然也就遥不可及。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日趋重视,其具体内涵阐释也愈加明晰,可操作化、模块化与分级化已然成为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上我们以文化语用学思想为指导,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为背景,以具体语言结构为依托,讨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文化语用能力培养机制。结果发现:就难度等级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包括文化信息的感知、解析与应用三种具有不同梯度的次级能力范畴;就处理对象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兼顾表层、深层和核心层等不同梯度的文化信息;就应对举措而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涵盖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等语言使用的基本维度。鉴于文化语用能力研究在国内目前属于摸索阶段,所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以文化语用学思想为指导,以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为背景,尝试澄清文化语用能力的基本内涵,有理据地划定其基本构成,并且结合语言使用的诸多层面探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诸多观测点与切入点。从微观上说,英语教学中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关系学生个体未来事业发展进程;从宏观上讲,英语教学中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则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面对多元文化融合与冲击的当下交际语境,一线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语用能力,实现“文化知识词汇”-“文化语用意识”-“文化语用能力”的三级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Kasper,G.&Rose,K.R.Pragmatic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作者:张建丽(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何刚(1963-),男,四川绵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培养英语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