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多元新文化浅析

2020-10-29易志成林上湖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堂体育教学

易志成 林上湖

摘要 :作为人类发展变迁的活动反映之一,体育文化一直用其独特的体育视角切实记录并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体育课堂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体育教学历史变革过程不可切割的重要组成。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做到彻底、全面的关键在于对更深层次体育精神文化理念方面的革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代体育;体育文化;体育课堂

一、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新文化的特点

我们一般把课堂文化看作是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利用教学智慧所创建出来的富于生命力的课堂,从而在此课堂基础之上教学衍生出来的一种促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关怀、和谐、尊重等精神文化。现代体育课堂文化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自由、开放等现代化思维意识,形成新的课堂文化理念。总的来说,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新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造性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体育学科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科目,大部分学校对于学校体育课时设置都很短,一般情况是一周两节,甚至一周一节,如果遇到所教班级是应届毕业班或教学任务较重的班级,体育课还会出现被其他学科占课调课等情况,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并不知道如何安排体育教学课程,甚至有的体育教师完全不需要备课,课堂教学即兴进行,长时间下来,教师与学生都产生了惰性,对待体育课往往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造成体育课堂内容单调、僵硬,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自主兴趣。而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构建创造性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推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拒绝被动式灌输,尤其是对于体育这种学生参与感较强的学科而言,营造课堂创造性氛围是保持课堂活力的基礎。

2.    开放性

我们在提及其他学科课堂文化中的“开放性”时,多半指的是教师“教”的开放性,而体育课堂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的开放性。这是由于体育学科对学生专业性和投入性的要求比其他学科都要多得多。举个例子来说,培养一位专业的体育人才往往需要学生和教练同时投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而努力与成果的回报则不成正比。首先,从事体育事业的先决条件是过硬的身体素质及运动员对所要从事的体育项目具备一定天分,因此,体育人才几乎可遇不可求。就算出现了这样的人,经过常年训练,依然存在不适合这项职业的风险,除此之外,体育项目活动对从事者的身高、体重等身体条件都存在一定要求,如果到时没有达到要求,基本等同于前面十几年的训练与努力白费。而作为家长,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业从事未来职业发展风险如此大、职业生涯又如此窄的一门职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学科的发展。

3.    人际性

现代体育课堂文化具备人际性的特点,是因为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机会。相比较其他社会角色,学生的生活更为单调,繁重的学业原本就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少之又少,互联网更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作为室外课程的体育课,就成了学生可以用于彼此交流学习的好平台。

二、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文化构建渠道

1.    完善体育物质文化设施是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更多要求,因此对于学生用于教学的体育环境也提出相应要求,在这一现代背景下,营造美观舒适的体育课堂环境几乎成为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构建实用美观的体育设施,为体育物质文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合理运用体育户外环境,积极进行体育天然教学。体育教学的户外教学占据教学的更大比例,因此,教师在选择体育课堂环境时,应当始终秉承“运动的第一要义是为人服务”这一原则。(2)注重体育设施环境的美观性,这里所指的美观并不是指设施的美丽程度,而是指体育环境的整洁程度,无论是做为学校还是教师,按时对体育设施进行养护工作,保证学生运动环境安全卫生,是体育物质文化发展的中心。

2.    激励体育道德文化是关键

体育道德文化和其他道德文化的本质一样,是现代文明高度的体现,同时它也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型衍生理念。一般来说,我们把道德定义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把体育道德文化理解为是体育学科出于存在需要制订的一套针对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体育行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体育活动能够正常、规范进行的保障。哲学家王阳明曾经提出自己对于知行关系的结论:知是行之始,强调自觉的意识对于人的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对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能够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而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依赖于良好的体育氛围。这一点在美国的高中里尤为显著:美国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衷程度要比中国学生要高得多,良好的体育道德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循循善诱的正向引导,让学生们不再把体育运动当成无聊而浪费时间的事,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积极认识;另一方面,尽管照搬美国宽松的结社与课时制度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学校做好基本的体育道德文化规范与传授工作,从而保障学生体育道德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自主意识,却仍是可行的措施。

3.    贯彻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道德的现实体现,其不同点在于,体育道德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发展背景下总结出来的衍生理念,而体育制度文化是人们直接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还体现在与体育相关的行为当中,例如,体育交流会、体育讲座、体育理论知识课程、课外锻炼等,没有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体育行为规范管理,体育活动将无法进行。笔者认为,要贯彻体育制度文化,首先须要减少教师的主观性纪律因素,加大客观性纪律因素,例如,如果学校现阶段还没有针对每学期体育课程的考试制度,由教师自主开考并评断,比如可以在自主的内容管理里加入学生的自主因素,如体育委员与教师一起进行体育成绩打分,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宽课程判定内容来实现,例如,不单单以投了几个篮球、跑步时间有没有达到标准来作为判定内容,还须要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学习能力等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现代体育多元新文化的实践工作。

三、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新文化实践策略探索

1.    规范性文化与非规范性文化的有机融合

体育课堂里的规范性文化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所做到的符合社会价值观及群体道德规范的抽象符号总和,等同于是社会在教学任务要求之外对体育课程做出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严肃性。而非规范化要求则是在社会要求范围之外由人类本身对体育课程所做出的期待,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其中还可能存在违背社会价值取向的部分,如体育竞技比赛活动中人的极端求胜心理,虽然具备潜在危险因素,但是却能在极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激发人类未知潜能。因此,要促成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文化形成及发展,须要共同推进体育课堂规范性文化及非规范性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遵从体育社会道德准则,另一方面激发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活力。

2.    弹性调节体育课时,充分给予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体育课堂僵化单一,导致教师与学生产生学习惰性,缺乏课堂创造力。笔者看来,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学校可以通过弹性调整体育学时的方式,在确保其他学业课时足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留给体育课堂较多的时间及空间,增加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动力。同时,还须要杜绝其他任课教师一切占课、替课等行为,至少保证学生每周有两次进行体育活动锻炼的机会。学校应该保证学生在健康、绿色、安全的体育环境下学习,对老化、已经出现机损情况的体育设施应及时更换处理,并定期进行体育设备维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物质文化氛围。

3.定期进行体育道德文化教学,调整学习开放性

在我看来,实践现代体育课堂多元新文化,教师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沟通家长。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家庭、社会的作用,相比较刚开始接触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有多年体育学习经验及教学体验的教师明显更具发言权,在这一条件下,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利用现代多种交流方式与家长建立沟通,确保在学生确定从事体育项目活动前家长知晓相关体育知识理论,了解体育功能和作用,从而改变家长对于体育学科的传统印象,间接激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2)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文化教学。上文中我们提到,体育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行的重要性,而教师作为言传身教的第一人,更应该时刻谨记教师“立德树人”的素质理念,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运动理念,防止学生过早出现好胜心强、骄傲等消极情绪。(3)调整学习开放性。上文第二部分我们提到,现代体育课堂文化的开放性的关键表现在学生“学”的开放性。笔者认为,其他学科应该给予体育学科足够的教学空间,体育学科也应该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虽然体育学科学习具有极强的专业要求,但在社会追求全面型人才发展的今天,传统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如果要想从事体育职业就应该放弃文化课程、全身心投入体育训练的僵化思维应该被调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时长、自身条件、学习能力,在训练之余适当加入文化课程的学习。

4.促进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体育课程活动中,由于体育课不是主科目,不须要参加考试,使得不少学生对待体育课采取“不上、不听、不看”三不态度,有的学生经常出现跑步逃圈、运动不积极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索性逃课,找人替考。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同学往往将体育课当做不得不上的课程来对待,却忽视了体育锻炼有缓解学习压力、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有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从学生层面出发,以开发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多元性为目标,在实现体育竞技功能的同时,对校本课程充分开发,深入挖掘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促进情境教学,从而转变学生对待传统体育课程价值认知,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增强学习积极性。

总之,体育课程不仅须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还须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精神文化知识,从而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成形与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机会,为日后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虎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   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3]   刘忆湘.体育与文化[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易志成(1979-),男,广东吴川人,广东白云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林上湖(1984-),男,广东白云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

【责任編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体育课堂体育教学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