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编排探析

2020-10-29孙园园苏新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

孙园园 苏新春

摘要 :通过对统编本与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的对比,发现统编本练习数量和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内容更为全面,更加注重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体味和理解;题型也更为灵活多样,注重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增加了“记忆+理解”类练习。但统编本练习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个别课文未设计语言知识类练习,尚缺少文字类练习;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现代语言能力的培养意识仍然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古汉语对现代语言能力培养的价值;练习的类型和层级性有待改进,应弥补应用性练习,同时加强练习类型的层级性分布,以符合认识规律。

關键词:统编本教材;初中语文;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

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了“统编本”语文教材。统编本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既继承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可行之处,又吸收了其他版本的优点[1]。

练习是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步骤。古今汉语的差异决定了语言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好的语言知识类练习能够提升文言文学习效果,同时有助于提高现代语言能力。我们将统编本与原人教版进行比较,考察两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存在哪些异同,统编本产生了哪些变化,做出了哪些改进,还存在哪些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为教材的合理编写提供参考。本文所考察的是文言文教读课文(人教版称精读课文),自读课文(人教版称略读课文)暂不列入考察范围。

一、统编本与人教版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对比

1.    练习量对比

由表1 可知,与人教版相比,统编本语言知识类练习的总数有明显增长,增幅为41%。但在教材总练习中的占比却略有下降,这主要因为统编本的练习总数是增长的。

两版相同的是,词语类练习的数量都是最多的,占比均过半。其次是句子类练习,占比均过五分之一。语法、修辞、语音类练习数量和占比则相对较少。文字类练习均未出现。

两版不同的是,统编本词语类练习数量有所上升,但占比有所下降,降幅近10%。句子类练习数量翻倍,占比提高了近10%。语音类练习数量也增长了一倍,但占比增长幅度不大。修辞类练习无论数量还是占比增长都较小。语法类练习数量略降,占比减少了一半。

可见统编本在语言知识类练习的量上与人教版同中有异,两版教材中各语言知识点练习在占比的排次上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存在于语言知识类练习的总数和占比,以及各语言知识点练习的数量及占比上。词语、语法类练习有所弱化,词语类练习尤为明显。句子、语音、修辞类练习得到了强化,句子类练习尤为明显。

2.    内容对比

(1)词语类练习

两版教材中“解释加点词”类题型都是最多的,人教版14个,统编本18个,分别占词语类练习总数的58.33%、62.07%,统编本的数量和比重都略有增加。但从具体题目来看,两版有所不同。人教版字词注解类题目多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仅限于课文字词的解释,属记忆性练习。而统编本题目则更深入一步,如八上第10课“积累拓展: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在解释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体会用字用词妙处的要求,实际上冲破了单纯记忆层面,与语言的体会和感悟相结合,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及语言能力都有所助益。同样是解释加点词语,但两版教材即使在相同篇目下,被释词语也存在差异。如《狼》,人教版被释词语为“顾”“苫蔽”“犬坐”“洞”“隧”“假寐”,统编本则是“前”“犬”“洞“”隧”。统编本更加重视古今词义异同的对比。人教版题目中明确指出对比古今词义异同的有4 个,统编本8 个,增加了1 倍。如统编本九下第20课“积累拓展: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除字词解释外,人教版还涉及时间词语、疑问词、语气,统编本还涉及成语、尊称和谦称、称谓语、语气,两版内容有同有异。人教版中未出现成语类练习,统编本对成语则更为重视,出现了5 例,都能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如九上第11课“积累拓展:《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2)     句子类练习

人教版句子类练习有翻译、句意、语气、重章叠句,统编本有翻译、句意、语言风格、古今句意的不同、格言警句、重章叠句、体会语言美,统编本练习内容比人教版要丰富。两版教材中,翻译类练习都是最多的,各有6 个。但人教版一般仅限于翻译本身,无其他要求。统编本则更为灵活,注重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以体味理解。如八上第22课“思考探究: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由单纯对句子的翻译,提升到体会、理解,强调对文意的终极把握,这也是由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转化,是工具性的最终旨归。

(3)     语法类练习

人教版语法类练习有特殊句式、主语省略、人称词省略,统编本有“之”字用法、“也”字用法,两版内容各不相同,在练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人教版以填空为主,如八上第21课“研讨与练习: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统编本以辨析和体会为主,如七下第16课“积累拓展: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4)     修辞类练习

人教版修辞类练习有比喻、对偶,统编本有对偶、比喻、排比。在练习方式上,两版教材较为相似,都以寻找文中修辞句、体会、理解为主。

(5)     语音类练习

语音类练习人教版涉及的都是韵律,统编本有韵律和押韵。相比之下,统编本对语音类练习更加重视,尤其注重韵文的涵咏与审美感悟。如八下第12课“积累拓展: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人教版语音类练习均出自非韵文篇目,统编本有3 篇出自韵文篇目,1篇出自非韵文篇目。韵律是韵文的审美外在品质,统编本能够通过练习抓住韵文特征,设计更为合理。

3.    类型对比

练习可分为不同类型,每类练习都有其功能与价值。顾黄初、顾振彪将练习分为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三类[2]。我们参照此分类,并结合两版教材的练习实际,对语言知识类练习进行了分类与统计。

由表2 可知,在練习类型上,统编本记忆性练习有所减少,比重下降了一半。理解性练习有所增加,增长了近1 倍,比重上升了近四分之一。记忆性练习利于巩固和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尤其对于文言文学习不可缺少,但数量不可过多,否则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人教版记忆性练习的占比略高于理解性练习,而统编本理解性练习无论数量还是占比都高出记忆性练习1 倍多。应用性练习情况未变,依然阙如。此外,出现了新的练习类型“记忆+理解”型,占比约十分之一。这类练习属记忆和理解性练习的交叉,题干的前半部分多为记忆性要求,后半部分上升到理解性要求。如八上第10课“积累拓展: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对比可见,统编本记忆性和理解性练习的数量和占比有所优化,练习类型也更为丰富,但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的应用性练习却依然缺乏,有待完善。

4.    层级性对比

记忆、记忆+理解、理解、应用几类练习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层次。记忆为认知与能力打下基础,理解助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应用则是能力培养与实现的必要途径,它们共同构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结合表3,我们对两版教材练习类型的年级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1)     记忆性练习,两版教材均随年级增长呈现递减趋势,相比之下,人教版减幅更大。

(2)     记忆+理解性练习,人教版未涉及,统编本则是先增后降。

(3)     理解性练习,人教版先降后增,统编本则呈递减趋势。

(4)     应用性练习,两版教材均未涉及。

积累是打下学生语文基础的根基[3],记忆性练习利于巩固和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在各个年级中均应有体现,随着年级增长可略有下降。统编本的处理是较为恰当的。理解和应用性练习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过程,难度有所提高,可随年级增长有所增加。但统编本理解性练习却呈递减趋势,应用性练习依然缺乏。记忆+理解性练习难度介于记忆性和理解性练习之间,数量上逐年递增较符合难易梯度的分布,但统编本则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

5.    缺项对比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三大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句子则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而修辞是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它们都是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会造成语言理解障碍的因素。两版教材均存在未设计语言知识类练习的课文,人教版7 课,统编本6 课,分别占文言文总课文数的19.44%、17.14%,统编本略有下降。如《小石潭记》,人教版无语言知识类练习,统编本则设计了两道。两版教材都缺少文字类练习。汉字具有表意特征,通过这一特征提高文言字词的辨识能力,既行之有效,又可提高学习兴趣。遗憾的是,两版教材均未能充分利用汉字特征设计相应练习。

二、统编本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的特色

1.    练习数量得到优化,内容更为全面

随文释义的能力是文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句子为随文释义提供了语境。统编本句类练习不仅在量上得到了强化,内容也更为丰富,利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成语出自文言文沿用至今,但人教版却未出现成语类练习,统编本则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成语练习。语音在文言文阅读中造成的障碍较小,但古诗词却离不开韵律,要想体味古韵文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诗词韵律常识是不可缺少的,理应成为文言文的学习内容,也应在练习中有所体现。统编本增加了语音类练习,尤其重视古诗词韵律和押韵类练习,有利于培养韵文品鉴能力。修辞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抒发、提高文学赏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统编本修辞练习也有所增加,利于文言文的理解与品味。

2.    更加注重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体味和理解

人教版存在较多字词句翻译类题目,均未跳出课文本身,属记忆性练习。这两类题在统编本中依然存在,但题目要求有所变化,注重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体味和理解。如《木兰诗》,人教版练习为“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统编本为“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相同的篇目,人教版练习要求为“翻译”,统编本为“理解”,增加了题目的深度,使得练习不止停留于工具性层面,而是向人文性转化。再如七上第11课“积累拓展: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题目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加点的“君子”“忠“”信”“义”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内涵丰富,不是简单的词义解释能够说清道明的,只能结合儒家思想加以理解、领悟。

3.    题型更为灵活多样,注重多方面素养的培养

统编本的题型更为多样,灵活性也有所增强,注重培养多方面素养。如八下第12课“积累拓展:五、下面是对《关雎》前两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请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注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七上第16课“思考探究: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注重小组合作探索式学习方法的锻炼。七下第4 课“积累拓展: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七下第12课“思考探究:二、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将词语、句子的学习与文意的理解结合起來,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4.    练习类型更为丰富

增加了记忆+理解性练习,将记忆与理解的要求相结合,不只停留于记忆这一浅层层面,从而加大了题目的深度与难度,丰富了练习的类型与功能。

三、统编本语言知识类练习的不足与完善

1.    语言知识类练习仍存在缺项

缺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课文未设计语言知识类练习,上文提到,有近十分之一的课文存在这种情况。二是具体语言知识点练习的空缺,统编本仍缺少文字类练习。古今汉语的差异决定了语言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价值,而语言知识又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语言知识类练习在文言文学习中占据特殊地位,不应缺少。统编本应弥补语言知识类练习缺项的不足,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练习内容,打牢古汉语基础,提高文言能力。此外,统编本对汉字特点的利用还很不够,应充分挖掘并运用汉字优势,以提高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识记效率。

2.    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现代语言能力的培养意识仍然不足

统编本练习存在仅限于课文本身、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它的学习应以语言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对语言能力的提升包括两方面。一是文言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是现代语言能力的提升。文言知识的练习应以这两方面为主要目的。练习中字词句翻译类题目,固然利于积累巩固语言知识,但只能作为记忆性的机械练习,还应上升到应用性练习,并由课本内向课本外拓展延伸,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依然存在。学习古汉语,不但是掌握了一把通往古代思想文化的钥匙,同时还能帮助提升现代语言能力。但统编本没有充分认识到古汉语对现代语言能力培养的价值,练习未能做到古为今用,这是非常遗憾的。

3.    练习的类型和层级性有待改进

统编本应用性练习仍是缺少的,练习类型不够全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知识系统向训练系统的转变是未来语文课程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4]。应用性练习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步骤,不可或缺。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而统编本偏重记忆和理解性练习,忽视应用性练习,不重知识迁移的做法,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统编本应弥补应用性练习,为知识的迁移与转化提供途径。统编本练习类型的层级性也有待优化。理解、应用性练习本应随年级增长呈递增趋势才更符合难易梯度与认知规律,但统编本的理解性练习不但没有递增,反而递减了,而应用性练习三个年级都未涉及,记忆+理解性练习也未呈现出递增趋势。教材应关注练习类型的年级分布,使得各类练习呈现出合理的分布梯度,以适应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变化。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统编本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已在数量、内容、类型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改进。合理的练习有助于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还有利于现代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这些要求来看,统编本语文教材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06).

[4]   潘斌军.试析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发展[J].语文建设,2014(05).

[作者:孙园园(1980-),女,新疆石河子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苏新春(1953-),男,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国家语委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语料库的两岸基础教育语文教材文言文对比研究”(ZDI135-5)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