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背后的矛盾冲突与化解策略

2020-10-29毛齐明王莉娟胡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小学生

毛齐明 王莉娟 胡静

摘要 :减轻小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关键是找准负担背后的矛盾冲突,对症下药。对武汉市城内和城郊学生校外学习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基本状况有:学习负担繁重;学段越高负担越重;学习内容超前与难度拔高;经济条件越好负担越重。学生负担问题的背后,隐匿着优质教育资源供需失调、普职数量均衡与质量失衡、市场导向与国家培养规范、家庭经济增长与教育观念滞后等多对矛盾。化解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背后矛盾的主要策略:尽快缩小校际差距,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尽快提高职校办学质量,灵活调控普职比例;加大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引导校外课程回归基础教育;严控应试教育宣传,引领正确的育人风尚。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校外课程;矛盾冲突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在于该问题的背后隐匿着一些深层矛盾。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参加校外课程学习的基本现状,对其课外学习负担背后的矛盾冲突进行深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化解策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问卷调查上,本文自行开发设计了“小学生校外学习调查问卷”,调查了武汉市城内和城郊各一所小学。问卷分低学段和高学段进行,低学段发放三年级的两个班级,高学段发放六年级的两个班级,两校共计调查八个班级。调查发放问卷352份,实际回收301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85.2%。本文分析的相关数据在SPSS22.0中生成导出。在访谈调查上,调研组从学生、家长、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四个方面展开,访谈了八名学生(城内城郊三、六年级各两名)、八位家长(城内城郊三、六年级各两名)、六名校内教师(城内城郊语数外各一名)、三名校外教师(语数外各一名),总计25个访谈对象。访谈方式和时长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主要结合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一、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基本状况

通过调查,本文对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课外学习已成潮流,小学生学习负担繁重

(1)     参与人数较多。300个有效样本中,共198名学生参加了课外学习,占比66.0%。而在访谈中多位家长都提到“现在都在培优”、“培训机构人多”等校外学习状况;多名校内教师也表示自己班上参加校外学习的学生不少。

(2)     补习时间较长,平均每周约6.08小时,最多可达20小时。通过访谈,我们获取了几个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表(表1)。纵向来看,每天都有学生参加补习;横向来看,每位学生均参加了课外学习,最多可达五天。在访谈中,也有多位家长提及孩子每天作业多,花费时间长,没有时间运动或与家人交流。

(3)     补习科目集中。补习最多的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各占比55%、62%和74%。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也比较受欢迎,各占比30%、19%、16%和15%。从表1 也可知,每个受访学生都参加了主科(语数外)中的一门或多门校外课程学习,并选择性参与了其他科目。

2.    小学生课外负担存在学段差异,学段越高负担越重

据调查,小学生课外负担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学段越高,越临近小升初,学习越紧张,压力越大,负担也越重。

(1)     随着学段升高,补习时间加长。三年级平均每周补习4.45小时,六年级7.64小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从访谈来看(表1),六年级学生课外学习周时长最少为6 小时,最多高于12.5小时。而三年级的学生相对较少,周时长为2~9.5小时不等。

(2)     隨着学段升高,各科补习的人数有所变化。如表2 所示,随着学段上升,语数外学习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语文:42%到66%,数学:43%到80%,英语:69%到79%);音乐、体育变化不大;美术、舞蹈则下降很多,约一半。而访谈呈现的趋势表明三年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二年级校外学习以兴趣为主,但也会涉及较重要的学科性科目。三年级普遍以主科为主,并发展一两项稳定的兴趣。到了四年级及以上,有的学生将兴趣发展为特长,校外课程稳定为主科和特长。部分学生的兴趣则在慢慢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校外课程仅剩下家长重视的三门主科。

3.    学习内容过于超前,学习难度过分拔高

据调查,校外课程存在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过于超前;二是学习难度过分拔高。

(1)     学习内容过于超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培训机构常常会提前学习超出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比如,在访谈中有家长如是说:“培训机构讲的内容,在一、两年后,学校课本中也会出现。”

(2)     学习难度过分拔高。为了让孩子能“脱颖而出”,校外课程常常加大难度,学习超出学生接受水平的知识。在访谈中,家长谈到:“他们对学校的东西不看重……把精力都放到奥数上”;“孩子刚开始接触奥数时,非常痛苦,他本来基础不差……”

4.    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存在地域差异,经济条件越好负担越重

据调查,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城内学生较之城郊,参与课外学习的人数更多,时间更长,科目更丰富,费用更高,负担也更重。

(1)     参与人数。从表3 可知,94.1%的城内学生参加了校外课程学习,城郊学生则只有43.0%,约为城内的一半。

(2)     补习时间。如表3 所示,城内和城郊学生校外学习周时长分别为6.48和 5.36小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从访谈来看(表1),城内学生一周最少有三天要参加校外学习,最多的有五天,周时长最多可超過12.5小时。而城郊学生则相对较少,一周至少学习一天,周时长为4~6小时不等。

(3)     补习科目。如表4 所示,地域不同,补习的人数比例有所变化。其中,语文、数学、舞蹈变化不大。而在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上,城内较之城郊学生的人数比例有大幅度上升(上升百分点分别为:8.2、28.8、22.6和 9.6)。因此,不管是城内还是城郊,主科都受到较大关注。但城郊小学生普遍以主科为主,并发展一两项兴趣。而城内学生在重视主科的基础上,还参加了多样的兴趣班,补习科目更为丰富。这一点在访谈中(表1)也有所体现。

(4)     补习费用。据表3,城内学生平均每周补习费用为467.43元,而城郊则为293.83元,二者差异显著(p<0.05)。

二、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背后的矛盾冲突

1.    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择校屡禁不止

如前调查显示,小学生学习负担繁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隐匿的首要矛盾便是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过大而供给不足。在供需失调的情况下,择校成为许多家庭唯一的选择,由此便徒增了很多学习负担。缘由如下。

第一,重点校的禁令摘掉了“重点学校”的头衔,但无法否定重点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尽管《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1],但“重点学校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重点学校的消失”[2]。曾经的重点学校尽管没有了官方荣誉,却依然在办学质量上远超其他学校,成为家长和学生追逐的对象。第二,就近入学政策执行不严,择校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1]。以武汉市为例,小学生通常可升入家庭住址附近的初中就学。而由于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某些地区的初中办学质量堪忧,致使不少家长不愿送子女就近入学。第三,学校招生禁止考试的指令在民办学校中没有完全得以实施。例如,武汉几所最有名的初中多数是私立的,他们可以有选择性地通过考试招生,为不想就近入学的学生提供竞争入学的机会。

2.    普职数量均衡与质量失衡的矛盾突出,高考压力向小初传导

人们的大致共识是“高中课业负担最重,初中次之,小学相对最轻”[3]。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尚可不必背负高考应试的强大压力,理应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但事实上,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恰恰是通过高考传导而来。

传导之一:普职1∶1分流政策下,普通高中成为学生奋力竞争之对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4]。因此,为完成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普通高中招生名额不得不减少,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腾出空间。

传导之二:政策上对普职招生规模的均衡要求与普职办学质量的不均衡现状碰撞激烈。该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分流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从而缓解高考竞争压力。但由于这个政策实施得太快、太绝对、太僵硬,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投入来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学校,学生进入职校后,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传导之三:职业学校培养“蓝领”的观念根深蒂固,家长难以认可职校。在家长的眼中,职校所培养的人才多为“低下”的体力劳动者而非体面的脑力劳动者,因此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进入普高而非职校。

因此,分流政策虽然减少了高考独木桥上的人数,但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来看,学生的压力并未减轻,只是将高考的压力向下传导了而已。

3.    市场导向与国家培养规范之间的矛盾突出,校外课程取向偏离基础教育

调查发现,校外课程存在学习内容过于超前,学习难度过分拔高的问题。本研究所讨论的参与校外课程的对象都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很容易让人将其划入基础教育中进行研究和评价。但实质上,校外课程与基础教育的应有取向差别较大。

与公办学校不同,校外课程遵循市场竞争的原则。其一,校外课程缺乏正规教育系统的监控,可自由安排课程。其二,校外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不是社会的需要。只要能将教学产品“卖出去”,吸引家长带孩子来“认购”,就达到了目的。正如一位校外教师所说:“培训机构说到底是盈利机构,必须要吸引客户。” 第三,校外课程的价值深深地植根于商品社会,体现的是商品社会的价值观,所培养的孩子可能是功利的、竞争的。所以,它既不关心孩子的自我实现,也不关心社会重构。家长投资的是金钱,而学生投入的是当下的快乐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偏离了基础教育轨道,可能造成畸形的教育结果。

4.    家庭经济增长与教育观念滞后之间的矛盾突出,家长对课外学习态度纠结

调查显示,家长对待课外辅导的态度比较纠结: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人际交往、兴趣培养等活动;另一方面,又积极将孩子送进辅导机构,占用孩子大部分课余时间。不少家长之所以选择后者,主要考量有:第一,为了将来择校,只能牺牲当下的生活。有家长谈到:“孩子要上好初中,就意味着择校。择校就意味着考试……所以四五年级还是要重视应试教育。”第二,为了增强孩子自信,只能舍弃童年的快乐。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不佳,受到教师的忽略,自信心不强。因此,家长只能通过校外学习的方式来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第三,不认同校外课程学习,但无其他选择。有家长说:“其实作为家长我更希望孩子有时间自己思考、玩耍……但是你不搞这个,孩子就会落后于别人。”家长在课外学习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态度,背后凸显的是家庭经济增长与教育观念滞后之间的矛盾。

三、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的化解策略

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由其背后的四大矛盾冲突导致,只有缓解矛盾,化解冲突,才有可能有效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根据上文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思路和对策。

1.    盡快缩小校际差距,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如前所述,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也助长了择校考试之风。缓解此矛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大投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学校间的差距并不体现在是否有“重点学校”的称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办学质量。拿掉“重点学校”的称号是从形式上缩小校间差距,但促进学校间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最关注的办学质量。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间差距,首先要加大投入,在硬件和软件上达到均衡。

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就近入学既是学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学龄儿童的义务。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要实现学区学校的科学布局、招生计划的严肃实施、招生过程的阳光公开、监督体系的完备科学等。只有就近入学政策真正得到严格执行,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才有望缓解。

禁止择校考试。免试是就近入学的基本前提,禁止择校考试一方面要保障招生程序阳光公开,规范升学制度。另一方面,要对通过某些方式变相考查学生的学校严格查处,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杜绝择校之风,净化升学生态。

2.    尽快提高职校办学质量,灵活调控普职比例

普职数量均衡与质量失衡的突出矛盾导致了高考负担向初中和小学传导,缓解这种矛盾状况,可以尽快改善职校办学质量,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灵活调控普职比例,适当放缓普高降比速度。如前文所述,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数量强制对等,已经触发了诸多问题。普职分流政策的实施也应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待职校质量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其满意度提高,且教育观念进一步改善时,再逐步减少普高比例比较恰当,小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也会因此弱化。

3.    加大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引导校外课程回归基础教育

小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背后的矛盾冲突之三在于市场导向与国家培养规范,由此引发了校外课程取向偏离基础教育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用课程标准严格约束培训机构课程设置。目前校外课程超纲教学、强化应试、与招生挂钩等现象十分普遍,严厉打击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不良行为,既是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规定的需要,也是规范培训机构秩序的需要。约束培训机构,要使其上课体系在课程标准之内,内容与国家培养一致,难度不过分拔高。

其次,成立专门的监控部门或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的监督管控,严格落实各项规定。依法取缔违规办学机构;严厉惩处偷奸耍滑的机构;及时完善相关办学证照。只有在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设专人专司进行监督,才能使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校外课程才能有效与基础教育接轨。

4.    严控应试教育宣传,引领正确的育人风尚

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不得不承认我国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家长的应试观念也根深蒂固。鉴于此,严控应试教育宣传,引领正确的育人风尚已十分紧迫。

禁止中高考状元的宣传,合理引导舆论导向。“状元之热”的炒作在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以一个固化形象使家长和学生盲目追逐同一标准,忽视了个体差异,也遮蔽了学生主体性。

规范培训机构广告,禁止应试宣传语。目前,培训机构的宣传中随处可见“赢在考试”、“轻松提分”等应试广告语。这些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固化加深了家长和孩子对考试分数的重要性认识,形成了不良教育风气。

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合理看待孩子的成长与成才。一方面,要使家长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成长的重要性,使这种需求取代应试需求成为时代强音;另一方面,要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观,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只要敬业奉献,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606/15687.html.2012-06-14.

[2]   吴愈晓,黄超.基础教育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教育期望[J].中国社会科学,2016(04).

[3]   山子.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基础教育,2013(0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

_93704.html.2010-07-29.

[作者:毛齐明(1976-),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娟(1995-),女,四川广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胡静(1998-),女,江西新余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该文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学习力标准及提升路径研究”(CCNU19A06051)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