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1957-1977)的设计教育启示

2020-10-28吕帅

设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育启示环境艺术

吕帅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定位于1957年至1977年之间,总结归纳早期文献特征,寻根溯源,寻求对于当下设计教育的启示。研究方法以文献调研作为基本方法,通过知网、相关环境设计史著作为调研媒介,以早期专业关键词作为检索信息,对环境设计早期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早期专业立足点、学术特征、学科发展规律等,归纳总结出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的三个特征,以及对于设计教育的三点启示,说明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所蕴含的相关特征对当下设计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艺术;早期文献;设计教育;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TU23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082-03

Abstract:By sorting out the early literature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n China(1957-1977),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literatures,traces the root of this subject and seeks enlightenments for the current design education.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s the basic method to analyze earlyenvironmental design literatures,by using online database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s research media and earl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 information research.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arly professional standpoints,academic characteristics,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literatures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three inspiration points for the design education.The relevant features in the early literatur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China provid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for the current design educa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Early literature Designs education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s

引言

環境设计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经了多种形态、多次更名,自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先创设室内装饰系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名称包括“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环境设计”等。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该学科名称定义为“环境设计”。环境设计被认定为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种关系的应用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1]。在日常口语化使用中,人们已习惯称呼该专业为“环艺”。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仍保留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名称,学界对于“环境艺术”和“环境设计”的名称及其内涵尚存在着一定争论。本文暂且搁置学科名称争论,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核出发,着重以早期专业名称、专业研究方向、专业实践领域为检索条件进行文献调研。

截至2020年6月,以“环境设计”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可检索出主题以及题名包含“环境设计”或“环境艺术设计”的文献共54778篇,发表媒介包括学术期刊、硕士及博士论文、会议、报纸。如表1所示,此类文献数量占比前十的内容涉及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由此可见,当下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联系紧密。如今,作为设计学二级学科,部分院校出现将室内设计方向纳入建筑学院教学体系的现象,景观设计方向亦缺乏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性。与此同时,环境设计学科的文献发表总量自2015年以来增势下滑显著(见表2)。学科所呈现的下行表现或许与近年来国家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形势有关。种种迹象表明,这一伴随着共和国建设而兴起的设计专业正面临着学科发展的瓶颈。

面对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走向问题,许多前辈、专家正在做出积极探讨,例如林楠对张绮曼的访谈《一个人,一部环艺设计史》,郑曙旸发表的《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为代表的清华美院教师发表的《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等文章,均对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各自的建议与见解。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指出“预测未来的可靠方法在于了解现在”,而“现在”正是基于历史发展演变而来。因此,本文采用回溯早期文献的方式,试图总结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特征,探讨专业设立早期的“初心”与学科优势,从而寻求对于当下乃至未来该学科的设计教育启示。

一、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综述(1957-1977)

(一)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归纳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名称虽是转型确立于1987年,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率先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但其前身可追溯至1957年“室内装饰系”。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建设契机,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环境艺术设计在这一时期迎来了机遇期[2]。因此,以改革开放作为分界标志,本文将中国环境设计的早期文献定位于学科前身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即1957年至1977年这一时段。

本文锁定于1957年至1977年之间,以中国知网作为主要检索渠道、以《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等著作作为文献参考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关键词以早期专业名称、专业方向为主,如“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装潢”、“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庭院设计”等,共检索整理出36篇期刊文献,多发表于《装饰》杂志与《建筑学报》。年发表量较多的时间为1959年与1961年,其中1961年发表量最多,达到12篇,1959年发表量其次,达11篇。此两年的发表量约占早期文献发表总量的六成。归纳文章内容,类型大致可分为理论探讨类、设计实践总结类、案例分析类以及家具陈设类四种类型。

文献作者构成形式较为多样,其中包括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联合发表或翻译发表、环境设计早期带头人、建筑界学者专家、院校教师、职业设计师等,同时也包括设计单位或工作小组作为集体作者对于设计成果进行公开发表。有趣的是,早期文献中还存在笔名作者或佚名作者,发表信息汇总见表3。

(二)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特征

1.    前期注重设计实践总结、后期注重理论问题探讨

通过总结归纳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设计实践总结类文献多发表于1959年至1961年,而理论探讨类文献多发表于之后。对于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此前几乎没有对于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的相关学科教育,因此自然在专业设立前期缺乏对于理论问题的积累与探讨,而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室内装饰系”自成立起,在当时便肩负着配合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建设任务,因此环境设计早期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导向。

北京“十大建筑”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在首都建设的第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解放军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农业展览馆等(如图1)。这一建设计划从1958年提出到1959年落实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尤其在1959年,环境设计专业形成了第一批具有实践总结特色的文献成果,这与“十大建筑”为代表的设计建设活动具有高度重合的时间关联性。

前期设计实践总结类文献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奚小彭1959年发表的《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创作实践》《现实·传统·革新——从人大礼堂创作实践看建筑装饰艺术的若干理论和实际问题》《重楼广厦·蔚为大观》《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民族文化宫》以及1960年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家具设计小组发表的《家具设计实录》、

1961年首都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工作组发表的《首都人民大会堂山西厅的室内装饰设计》。这些文章对相关设计建设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总结。

1962年后,随着设计实践的积累,环境设计教育教学逐渐健全,早期文献中开始出现对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讨。这些理论问题并不依附于具体设计项目,而是纯粹从功能角度或形式美感角度进行探讨。如原建设部顾问戴念慈在1962年发表的《居室的平面布置和居室大小问题》,探讨家具布局与居室大小的关系问题,以相同尺度的空间平面为例,比较分析了不同家具布置方式对空间感受的影响(如图2)。奚小彭1963年发表的《试论实用美术的艺术特点》,从功能作用、艺术表现、经济性三个方面讨论实用美术的特征。

此后,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动荡的影响,直到1976年,环境设计学科发展受阻、学术文献发表极少。在1965年至1976年之間,通过知网可查的环境设计文献仅有一篇。

2.    具有社会主义爱国情怀、积极探索民族特色

环境设计专业设立之初正值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新的国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使如何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环境成为环境设计师生们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项目,便成为当时专业师生们探索民族形式、展现爱国情怀的实践创作天地。

环境设计专业前辈奚小彭在《现实·传统·革新——从人大礼堂创作实践看建筑装饰艺术的若干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文中提到“新的社会制度,给人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生哲学,给人带来了新的美学观点……一个具有远见的装饰美术工作者应该察觉到这些新鲜事物,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契合时代的脉搏。”[3]可见在当时,环境设计教育者、工作者将设计工作、美学认知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于民族特色的探索同样体现于早期文献之中,奚小彭在《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创作实践》一文中主张“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影响是历史事实……汲取外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装饰艺术优点原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一到丧失民族自尊心的人那里就会变成坏事。”[4]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手法中,平顶、挑檐、圆廊、重台等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在装饰题材上积极采用少数民族的装饰纹样,批判继承、兼容并蓄。

3.    立足于美术装饰、精微于界面细节

早期环境设计专业又被称为“室内装饰”或“建筑装饰”,在实践过程中围绕或配合建筑设计工作密切频繁。与建筑师的教育体系不同的是,早期环境设计师诞生于工艺美术体系,也可称之为实用美术。因此,与建筑设计师善于建筑结构、空间营造相比,在经济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早期环境设计师善于通过具有装饰性、生动性的细节设计以增加建筑空间的细节美感与艺术性。甚至可以说,美术装饰、界面设计是环境设计早期专业的立足、立身之本。

崔毅在1961年发表的《中国美术馆的装饰艺术》一文中,对中国美术馆的装饰设计细节予以较为详细的描绘。在美术馆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装饰艺术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建筑正门梁枋部分、建筑外檐部分、山墙部分、门头部分、展厅屋角部分,通过琉璃彩绘、陶雕(如图3、4)等装饰方法实现了建筑艺术的升华。

二、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特征对当下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并重、扭转“甲方化”就业趋势

随着设计学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建设日益丰富,由表2可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环境设计类文献发表量呈现迅猛增长势头。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许多院校对该专业逐渐建立博士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研究不断得到深化、细化。在设计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设计教育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出

现了偏离实践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青睐“甲方”单位就业,甚至转投其他行业,拥有投入一线设计工作意愿的毕业生大不如前。这就造成了环境设计类从业人员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本就强势的业界大环境中缺乏新生力量,学科话语权、影响力难免衰微。

造成“甲方化”就业趋势的原因复杂多样,但首要原因或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相关。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统计,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建筑从业者平均年收入为65580元,私营单位建筑从业者平均年收入为54167元,而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房地产从业者平均年收入为80157元,设计从业者平均年收入水平明显低于房地产行业,甚至低于各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其中非私营房地产的年收入情况优势明显,因此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类毕业生自然更加倾向央企、国企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就业。次要原因或与部分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育的退步有关,实践教育包含设计实操、设计规范、制图出图等要素,是学生初步掌握设计能力的基础。而当下环境设计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概念化、图像化的现象,部分学生误以为院校只是发挥概念想象的象牙塔。常年疏于基础实践训练,使得其最终难以适应毕业后的设计实践要求,难以胜任繁重具体的设计工作。

透过环境设计早期文献,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先驱们、师生们在大量设计实践中锤炼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拥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技艺统一、产学结合,这也与现代设计教育摇篮“包豪斯”的理念相一致。因此,在理论教育、概念教育、图像教育的同时,设计实践教育必不可少。

(二)积极投身国家设计事务、努力塑造民族文化自信

环境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契机:第一次是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国家大型公共建筑营建活动,第二次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市场化需求,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中国建筑业、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行业红利。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大势。

环境设计早期文献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者、从业者对于投身国家设计事务的热情与责任心,对于寻求民族文化特色的钻研精神。一代又一代“环艺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国家人居环境事业贡献了设计智慧。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师生为例,不仅早期参与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项目的室内装饰设计,在近年来还完成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整体设计(如图5)、APEC会议厅等重大设计项目。2020年,清华美院环艺系研究生团队在宋立民教授的倡导下,积极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城市家具设计方案征集大赛并获奖(如图6)。在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当下,环境设计教育仍应秉持优良传统,使设计教育服务于国家、人民,为塑造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学科跨界视野、坚守艺术设计特色

在当下全新的历史时期,设计深受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影响。尤其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重大技术革新。这些新技术为传统环境设计扩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空间体验方式、多样化了设计主题,甚至对设计方法、建造方法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设计理论研究方面,设计学正积极寻求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启发。如生活方式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态伦理观研究等研究方向均对设计学科的命题起到“他山之玉”的作用。环境设计已日益成为跨界综合的设计学科。

但在走向跨界的同时,设计教育不应脱离以美学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特色。“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环境设计的终端成果终究要依赖于空间和环境的具体形式形态得以实现,将观念之“道”转化为形式之“器”的过程必然离不开美学。透过环境设计早期文献,可以感受到专业先驱们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以及深厚的美学素养。环境设计专业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强势学科林立的教育体系中,更应保持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色,关注人居微观尺度环境,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1957年至1977年之间环境设计早期文献的梳理总结,歸纳出早期文献的三点专业特征:第一,前期注重设计实践总结、后期注重理论问题探讨;第二,具有社会主义爱国情怀、积极探索民族特色;第三,立足于美术装饰、精微于界面细节。由此三点特征引发出对于当下环境设计教育的三点启发思考:第一,实践教育应与理论教育并重、扭转“甲方化”就业趋势;第二,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应积极投身国家设计事务、努力塑造民族文化自信;第三,建立学科跨界视野的同时必须坚守艺术设计特色。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6.

[2]   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 装饰.2019.(9):22-25.

[3]   奚小彭.现实·传统·革新——从人大礼堂创作实践看建筑装饰艺术的若干理论和实际问题[J]. 装饰.1959(5):3-7.

[4]   奚小彭.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创作实践[J]建筑学报.1959:31-32+22.

[5]林楠张绮曼.一个人,一部环艺设计史[J].设计.2019(.2):92-95.

[6]郑曙旸.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J].装饰.2019(. 10):12-19.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教育启示环境艺术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