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围堰”相隔的最后一米

2020-10-28游宇明

杂文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围堰待遇职称

游宇明

忝列于大学教师,常有朋友跟我探讨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有人说:“大学还是应该跟社会打通,比如新闻专业的老师应该有做过记者的,法学专业的教师也要有做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的。”我说:“善!”“然后呢?”朋友笑问。“然后就得等人社部门的研究了”,我亦笑答。

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人才各自为政、互不打通的情况由来已久,我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人才围堰”。比如商学院有酒店管理专业,如果能将某些大宾馆经验丰富的高管引进来做老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肯定有帮助,但大学里评职称基本上是按论文、著作、课题来的,请来了高管,却不能给别人相当的职称,不能使其享受应得的待遇,人家偶然来做个讲座可能没什么,想邀请其做专职教师基本没门。再比如大学里有机械制造专业,假若有这个领域的能说会道的发明人才加盟,绝对是好事,但发明人才往往是动手能力强,未必长于理论总结,同样难以在大学立足。

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在原单位有职称啊,大家只要认可就是。问题的关键是人社部门有政策,不同行业之间职称不能互认。比如大学里有财会专业,某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高级会计师想过来教书,比如大学里有新闻或新媒体专业,新闻单位有高級记者希望做老师,依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分别由高级会计师转为副教授、高级记者转为教授就是,但人社部门有明文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由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想享受原来职称的待遇,必须再次参加相应领域的职称评审。这么跟你说吧,假若你在某个行当干到了高级职称,后来想做大学老师,得从头再来。因此,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中年教师在学校之间调来调去,却极少看到别的行当的中年人进入高校,当然,大学老师人到中年同样不会离开高校。

职称不能互转,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比如游某是个大学文学老师,也评上了所谓的副高职称,你让我现在去农科部门,享受高级农艺师的待遇,这肯定是不当的,文学跟农学差得很远;再比如一个一级演员,你叫他去新闻单位做记者,享受正高职称的待遇,也是不合适的,唱歌与采访完全是两码事。但新闻记者去大学新闻专业教书,或者大学新闻专业的相关老师去报社做记者,从事法律实事的人去教相关课程,或者有丰富法律学养的人去相关实务部门任职,完全可以职称互转,就算偶尔有点不适应,这个过程也非常短,相比它带来的长远好处不值一提。对所有的行当职称互转一律说不,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人社部门制定职称不互转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懒政思维,毕竟职业之间存在差异,如果允许所有的职称互转,会出现一些麻烦。为了给自己省事,干脆一刀切,什么职称也不让互转了。毕竟工作出现麻烦可能被问责,而职称不能互转造成的损失则是隐形的,不那么看得见。

改革就是要打破一切不合理的坛坛缸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建议不妨从打通“人才围堰”之间相隔的最后一米开始,进行有条件的职称互转。

猜你喜欢

围堰待遇职称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大型充填沙袋在围堰中的应用及造价分析
高低异型刃脚钢围堰设计、侧卧组拼技术
新型钢管桩围堰设计与应用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PAMPERED POULTRY 享受“高级待遇”的文昌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