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困及解困之道

2020-10-26毛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运河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毛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时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也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然而,在现实融合过程中却面临着融合的观念不充分、融合的内容简单化、融合的方式形式化等困境。立足新时代和大学生发展,坚持实效性原则,构建思政课程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平台育人协同机制,是实现优化育人效果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大运河;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63-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大运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条文化水路两岸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图谱,是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是我们党、国家、人民永远的宝贵财富,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新要求,高校适时地将大运河红色文化基因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改进和提升,也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吸引力,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存在范围广泛。以大运河常州段为例,沿线现存红色革命遗址几十处,包括瞿秋白故居、张太雷纪念馆、“三杰”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等。它孕育并反映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国人民追求崇高理想的不屈精神与意志,如常州“三杰”精神。通过利用这些见证历史与充盈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遗产,唤醒并触动心灵,启发后人,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对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理解。这些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虽然质朴但真实,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直接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内容,成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

(二)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红色内涵,不断保护与传承好大运河文化

高校结合运用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不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保护与发扬大运河文化的精神。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常州高校就积极研究与阐发大运河岸常州“三杰”的红色故事,通过瞿秋白的故居书桌、恽代英的慷慨赴死、张太雷的革命之路等資源生动鲜活地将大运河红色文化基因深植学生心中,引导大学生铭记红色历史,砥砺奋进。让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愿意走近红色文化,在了解认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学习先辈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熏陶的大学生内化着自身的精神与品质,也在主动传播和传承大运河红色文化。他们组成宣讲团,在学校、社区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知悉与感悟大运河承载的红色文化力量,这无疑对大运河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大运河城市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发现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矛盾,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境。

(一)融合的意识不强

融合意识不强主要是指高校主动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整体性理念缺乏,大局意识不强。很多高校对于依托本地优势,以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充分,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育人价值把握不足。既未能充分理解其对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意义,也难以站在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维度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高度,进而也就未能切实有效地积极推进这一重要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科学统筹与规划缺失。一方面没有明确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现有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环节;另一方面也没有实施计划和具体方案,任务不清,分工不明,随意性较强,系统性不够。这就使得融合工作不能整体推进,难以有机结合,大学生并不能够有效地持续接受影响与教育,切实地将资源优势转换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效并没有充分释放。

(二)融合的内容简单化

融合内容的简单化表现在面对大量直接的丰富素材,高校缺少对于内容的有效整合。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材并不能实现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优质的资源如何转变成为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缺乏落实。多数高校对本地的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与提炼不足,很多时候流于表象。首先,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内容方面,不能简单地搬来与复制粘贴,而要探寻大运河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把有些典型梳理挖掘出来。其次,两者物理相加不是有机融合,融合意味着深度加工,需要教师对此加以深入学习与专项研究,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加工与创造。缺少历史的深度,就难以把握住精神实质,学理性有待提升。因此,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单调地举例子,课堂外便是简单地带领参观,独立深入的思想内容较少呈现,教学内容空泛淡薄,有时还较为随便。校园里生硬、枯燥的宣传介绍话语使得大学生往往是知道或听过,碎片化的内容令大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特征认识甚少,并不能去深入地理解与领悟,大学生的获得感并不高。

(三)融合的方式形式化

目前,高校在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上,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组织活动,具体形式大于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自然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纯粹的说教,已经很难有说服力。特别是面对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他们思想多元,追求个性,沉闷的单项输出方式既起不到讲透理论、激荡思想的效果,也就谈不上在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了。加之内容未经科学筛选和有效重组的泛化,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提不起来,甚至于反感。于是,实践教学被高校大力推进,强调大学生的亲自体验、参与和探究,但事实上很多高校仍然是将大运河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约等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老师虽然组织带领大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或调研,但是在调查中大学生也表示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感受之后主动去思考、践行的并不是常态。同时,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着实不少,而当下娱乐化倾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受到弱化,大学生体会并不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突破与加强。

三、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向

高校充分发挥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多措并举破解现实之困。

(一)思政课程育人:加強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依托大运河红色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上下功夫。

其一,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观念,提前谋划,以坚定的红色信仰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打开视野,以积极的状态充分运用资源优势提高教学效能。可以通过调研摸底,收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与建议。充分考虑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的环境与难点,有针对性探索与开展教学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构建校本课程,近距离、接地气的升级版内容更容易吸引人。

其二,加强研究,提高理论修养。教师必须深入强化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阐释,这将是开展教学的前提要求。常州大学专门成立了国内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以及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加强相关红色资源的研究挖掘和转化运用。高校思政课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进而吸引人,要与时俱进挖掘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理论深度,讲透其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启发引导大学生。及时寻求学术生长点,将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加强认同,强化使命感。

其三,围绕学生,改进方法。目前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很大问题就在于方式方法的不力。理论灌输法非常必要,但是正如上述问题中所揭示,机械单一地说教大道理是满足不了大学生的。灵活运用红色案例、故事和遗产,采取专题研究、座谈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旨在在增强教学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方面下足功夫,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和策略由“灌”向“疏”转变。教师可以以任务目标驱动,结合本地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推进实践教学。师生角色互换,让大学生课堂展示、辩论竞赛、游戏表演等,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平等自由的交互中,以相对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激起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走进社会大课堂,和同学去红色遗址现场教学,社会调研,实现知行合一。

(二)校园文化育人:优化高校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创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持,是思政课教学的有力补充,是修复课堂与校园的“断裂”。它以无形的力量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凸显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依据校园文化三维度内涵,需要协同营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环境,应该把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大学生沉浸其中,感化其中。

首先,在校园规划与改造建设中,相关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将地区大运河红色文化纳入其中,重视红色资源的融入,大力增添一些红色建筑物与红色人物塑像等物态载体,校园宣传场所定期推出当地革命历史和英雄故事以及名人警句,在建设校园设施的硬环境中渗透相关文化内容,让校园处处传递着催人奋进的信息,激发共鸣。

其次,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有效的活动载体开拓教育渠道。通过依托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讨会,举办文化讲座和报告,加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领。创建社团文化活动,以朋辈效应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总之,通过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文化活动,是具有资源特色的高校普遍性做法。高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将教育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对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指导和管理、进行监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指引,打造高品质有影响的活动品牌。

(三)网络平台育人:激发网络生态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占领新阵地,加大网络媒介的运用,让网络育人活起来。

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资源平台体系,依托新媒体加大宣传教育与推广。常州大学建立了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为进一步利用、传承好红色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素材支撑。充分结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较好落实用户体验的网站资源要加大开发和建设,吸引大学生关注。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手机这样的智能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各种应用软件成为大学生的标配。高校应自觉主动走进大学生生活,以多元化的网络媒介及时传递、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正能量发声,将优秀文化资源和网络技术优势相结合,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创建大运河红色文化特色网络课程,打造混合教育教学新模式。高校要通过大运河红色文化特色网络课程的开发,打通线上线下,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通。同时,牢牢把握网络空间主动权,赢得积极的教育实效。师生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一步突破自上而下的单向交往,改变以传统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主体作用发挥,而更为注重双主体即主体间性,打破交流屏障。

新时代,我们要保护好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好它的精神气质,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它是流动着的文化家园,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高校要善于运用这一优质资源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转化成“拔节孕穗期”青年大学生宝贵的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2][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大运河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