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实施现状及推广模式研究

2020-10-26谢红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慢性病

谢红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期待体医融合在慢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体医融合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其实施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本文综述了我国实施体医融合实践的现状,分析了体医融合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我国体育融合模式的思路和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体医融合;慢性病;健康促进;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R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089-01

前言

慢性病的病程相对较长,病因复杂,主要与运动缺乏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统计资料表明,慢性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疾病治疗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公共卫生领域突出的问题,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提高一个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健康的水平,合理有效的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民健身和医疗部门都要坚持以预防疾病为主的方针,实现两个中心的转变[1,2}。

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运动促进健康也成为广泛共识,全民健身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扩展,体育和医疗的有机结合乃至深度融合成为历史必然。如何充分开发科学健身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优势,提升全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成为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工作方向。然而,传统的医疗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我国的体育和卫生部门之间的协作还刚刚起步。

1 体医融合的内涵、意义和目标

1.1体医融合的内涵

体医融合是发挥体育学科在促进全民健康的优势,强调以运动作为防病之本,医疗诊治为辅助。要以运动康复为核心,进行体育学科与医学的跨学科合作,需要将运动指导师引入现代医疗体医融合的实施将转换这种观念[3],体医融合是慢病管理的基石。

1.2体医融合的意义

人民健康离不开科学运动已为人们所共识,能够积极的运动是我们健康生命体征的一部分。慢病患者不仅在疾病早期需要健康管理,在疾病的康复期,科学运动都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于健身人群预防疾病,适量运动和合理科学的运动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要达到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不论是依靠体育部门,还是单靠医疗部门都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体育和医疗部门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形成联动机制[4]。

1.3体医融合的基本目标

体医融合是实现国家卫生工作两个转变“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医疗健康干预向非医疗健康干预转变”的技术核心[5,6}。它不仅是医疗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在体医融合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整套的运行机制,包括机构组织,实施规则,运行经费和保障等。体医融合实践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应路径的研究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艰巨任务。

2 国外运动处方实施经验

2.1 运动处方实施有严格规范并不断创新完善

在美国,所有运动处方的制定是以《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为依据,医生的主要职责是为病人诊断疾病、推荐运动量和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而拥有ACSM等专业机构认证的运动指导人员负责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虽然已有接近标准化的流程、规范,但是所有的医生和健身教练都在不断地探索更安全、更有效、更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技术和方法,在测评和指导上创新,还在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流程的设计、会员的管理、服务的细节方面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

2.2 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有明确的分工及协作

在整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每个医疗服务中心或健身中心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包括目标人群、服务项目、合作资源。医生、健身教练、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他们都学习了《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或者AHA(美国心脏协会)的运动康复指南,并在实践中互相协作。

3 我国的体医融合的的指导思想及形势

“运动是良医”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2012年6月在我国正式启动。它的核心是通过适量运动或体力活动来促进身体健康的项目,通过严格的运动测试,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来达到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目的。我国从2016年提出要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有效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体医融合,利用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体医融合逐渐成为热点,体育和医疗领域开始尝试跨部门合作[7,8]。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视加强基层医疗水平,完善各项医疗服务,重点完善了“大病慢病防治”方面政策,将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直接纳入医保,对更多患者给予了更为直接的便利和福利。

近年国内多家医院有专门的慢病管理中心,对就诊的患者建立慢病数据库,对患者实施慢病管理,疾病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前几年慢病管理的更强调药物依从性,延缓心肺功能下降速度有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目前重要任务是构建体医康养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动和服务体医康养融合产业的发展。

4 我国体医融合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体医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如果想要更好的解决中国人群近4亿的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的康复问题,必须携手合作,打破原来的固有思维,从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的多维度思考,从患者的健康促进、康复有益的角度出发,构建起新的合作实体和模式。

4.1加强对慢病人群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要切实发挥好宣传作用,社区、单位要有专业的健康促进人员,从多渠道、多方法宣传引导慢病人群进行运动干预。体医融合的实现,首先是引导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正确认识疾病,以及获得对体育与疾病、运动与健康关系的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是实现体医融合的前提。从临床疾病的治疗康复理解运动,锻炼的侧重点不同。在运动与医疗的合作中,不同个体不同疾病对预防康复的需求不同,要注意运用个性化运动处方,这依赖于身体机能的准确监测和合理地制定运动处方。这就需要让运动健身或运动康复的参与者认识到个性化运动处方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接受运动指导。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慢病人群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社区、单位要有专业的健康促进人员,引导慢病人群进行科学运动。运动安全问题很重要,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运动效果的体现也需要长期的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作为治疗和预防慢性病康复的手段 [9,10}。但是慢性病患者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离开医务人员的监督,很多是不能长期坚持运动,这也是慢性病运动康复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健康管理师和运动指导人员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使运动的康复效果提升。运动如果既有健康又有快乐作用,进行个性化引导更能实现运动的可持续性。运动参与者如果可以与家庭成员或朋友一起参与运动,能够提高运动的参与度。

4.2对医护人员的慢病管理定期培训和运动康复知识培训,多学科干预专业指导

目前,在医院或卫生服务站慢病管理专业的医师还缺乏运动康复和健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对运动康复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需要形成体医融合的专门的组织机制和人员构架,使专业的医生了解体医融合的理论,积极参与到体医融合行动中。继续培养运动指导师了解疾病预防和康复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加入到体医融合工作中来,为体医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改变医学专业人员观念的同时,还应该对相关慢病管理医学人员进行运动处方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慢病人员运动康复。2019年10月23日,陕西省开展了第一期医生运动处方培训班,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运动健身和运动康复知识的培训。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对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和健身指导,必须要掌握运动健康方面的知识,这项培训是践行《纲要》的重要体现,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交叉培训的制度化。培养既懂疾病防治,也懂运动健身高级医学人才,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5 实现体医融合的新模式探索

5.1多部门融合发力

实现体医深度融合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深度联系,其中包括知识融合、优势资源融合、教育融合。知识融合指体医互相启发,互相引导,重新认识健康,重新认识疾病,将体育专业知识与卫生诊疗知识融合。[11,12]优势资源融合指体育人才和慢病管理医疗人员共同发力,给患者提供科学锻炼指导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教育融合指医生要接受体医融合的相关培训,体育科学人员要多学习疾病预防康复的知识,同时医生和體育科学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对患者的宣传健康教育中,让慢病患者接受科学锻炼指导,是运动健身和运动康复在疾病防控方面发挥广泛的作用[13,14,15]。

5.2多部门融合协作

体医融合专门机构应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地方体育局等的多部门合作模式,互相弥补在人才、组织管理的问题以及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体医融合的开展和实施将改变医疗服务模式,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也应包含科学锻炼指导工作,疾病的治疗不再是单一的临床治疗,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到健康的全过程延伸,慢病管理和治疗参与环节和人员的增多,使整体医疗服务的复合化,将加快实现国家号召的两个转变。

6 结语

体医融合的实施需要在政策、机构、组织、资金和人员多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和配合,同时还需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改变患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多方面多人员发挥合力作用,才能发挥运动在慢性病治疗康复的技术优势,科学有效地开展全民健身和慢病康复,实现健康中国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建军.体医融合推动健康革命路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7(11):1189-1921

[2] 方向丽,程登富,樊铭.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112-116.

[3] 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10-11.

[4] 杨继星,陈家起.多学科视域下体医融合理论根基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6): 18-22.

[5] 王波,董杰,盛磊,朱美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03):30-31+ 36.

[6] 胡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10-11.

[7] 崔学军,刘艳妮,高雪艳.“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6(05):70-76.

[8] 刘海平,汪洪波.“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5): 454-458.

[9] 孟俊鸟.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路径[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4):51- 53+62.

[10] 高尚尚,郭建军,王彦.体医融合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必由之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 (08):1119-1120+1124.

[11] 李璟圆,梁辰,高璨,马云.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J].体育科学,2019,39(07):23-32.

[12] 郑双.“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4):152-153.

[13] 张彤. 构建咸阳市城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14] 杨继星,陈家起.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04):18-23.

[15] 陈远莉.健康需求引领下我国“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6):29-33.

基金项目: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三高”人群健康促进的运动干预模式及其推广策略研究》,项目号2019KRM171。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慢性病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