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瘦鹃外国文学题名翻译的适应性选择

2020-10-26王敏玲黄方宇蒙雨萱唐晓雨肖立霞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周瘦鹃翻译题名

王敏玲 黄方宇 蒙雨萱 唐晓雨 肖立霞

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项目(研究性课程)成果,项目编号:SZDYKC-2003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ZDJD-B018。

摘  要:作为翻译家,周瘦鹃的翻译风格随社会时代的发展演变而做出各种适应性选择,因此从他翻译作品的题名可以管窥到他的翻译特色和所处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周瘦鹃;翻译;题名;适应性选择

作者简介:王敏玲(1977-),女,山西运城人,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翻译;黄方宇(2001-),男,浙江温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9商务英语2班学生;蒙雨萱(2000-),女,甘肃平凉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9商务英语2班学生;唐晓雨(1998-),女,重庆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9商务英语2班学生;肖丽霞(1999-),女,甘肃临夏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9商务英语2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作为民国时期大众文学的代表作家,周瘦鹃不仅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还翻译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民国时期的翻译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翻译作品的选材、翻译策略以及呈现的翻译思想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及其嬗变过程。

题名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作家们所重视,有“文章之眼”的美誉。它不仅彰显文章的主题、小说的情节、作者的意图、读者的需求,还背负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起到启蒙读者,引导大众的作用。因此在翻译小说中,题名的翻译非常重要。作为市民作家,周瘦鹃就非常注重小说题名的翻译,他的翻译不仅符合文学惯例、满足读者心理,更能文学紧随时代,启蒙读者,从他的翻译作品的题名翻译,可以领略到翻译小说所处的时代特征。

1.文学惯例和从众心理

中国小说题名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小说最初因为本身地位低下,篇幅太过短小,没有题名,只是汇集在书中,只有书名。随着小说的发展,小说题名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题名通常以特定事物、故事情节、发生背景或人物姓名来命名,将之作为小说内容的标志。以特定事物命名的小说有《古镜记》、《飞剑记》,该事物一般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或小说情节围绕它展开。以故事情节作为小说题名的小说,如《封神演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平妖传》、《西游记》等等,只看题名,读者就能对小说的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以故事背景命名的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宋宣和遗事》,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还有以小说主人公命名的小说,如《莺莺传》、《李娃传》等等。

凭着对文学的敏感认知,周瘦鹃一直重视小说提目的翻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题目,能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他指出:“凡作一小说,与情节文字外,当注重名称。名称之佳者,能令人深浸脑府中历久不忘。欧美小说家,于名称似颇注重。然大抵以质直为贵,振笔直书,不加雕琢。如施各德之《挨文诃》,狄根司之《大卫柯伯菲尔》,均以书中主人之名作名称。乃一经中土译手,则不得不易其名为《劫后英雄略》,为《块肉余生述》。苟仍原名,则必不为读者所喜也。盖吾国 小说名称,率以华缛相尚:如《红楼梦》、《花月痕》等,咸带脂粉气,苟能与书中情节相切合,则未尝不佳,较之直用书中人姓名动目多矣。”[1]

由此可以看出,周瘦鹃在创作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到中外小说在题名创作上的差异:中国小说多以情节命名,西方小说倾向用主人公名字命名,未经雕琢,不能引人入胜,因此在翻译小说题名时,按照中国小说题名的文学惯例,以故事情节命名,突显文字内容,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英文小说“Solange”,讲述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很多贵族都惨死在了革命党人的屠刀之下。为救心爱之人莎朗荑,革命党人挨尔培设法为她争取到了一张通行证,以便逃走。但是莎朗荑不愿抛弃父亲,宁愿陪伴父亲到最后,最终两人都被处决的故事。原文用女主人公莎朗荑作为题名,但是对中国读者非常陌生,也没有吸引力。周瘦鹃直接翻译成《美人之头》,既点名了故事的结局,同时用“美人”一词,引起读者心理上对红颜的同情和感叹,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小说题名也会相互影响和渗透,特别是畅销或经典小说的更容易影响其他小说,表现在小说题名出现一种趋同或相似的态势,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1]例如《西游记》在小说界的重要地位,产生了一系列《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南游记》、《东游记》等等。《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力,带动了一批文人续写改写《红楼梦》,造就了《新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残梦》、《疑红楼梦》等作品,不计其数。周瘦鹃也遵从了这一从众心理,例如英文小说“The Blue Curtains”,原意为“蓝色的窗幔”,整个题名没有体现红楼字样。经过他的文字渲染,便被翻译成《红楼翠幙 》,一方面为了 满足读者的阅读倾向,增译了“红楼”两字,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文章的爱情主题。

2.社会效应和启迪民众

小说的社会功效最初只是消遣娱乐,经过梁启超等人的宣传,承担了经世之用。小说和政治目的相结合,小说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文学结构的边缘被推向了中心。题名作为小说的指称,不仅反映时代面貌,符合时代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同时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会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效应。作为作者思想的凝练,小说题名自然也要突出时代特征,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恰当的题名能够启蒙读者,引导读者,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我是谁》等小说题名更够启发读者,引人深思,这也是小说题名必然要承担的社会使命。

周瘦鹃在1924年发表了Edmond Rostand的“The Man I killed”中文版,題名被译为《杀》。正文之前,他附上了一段文字阐释了翻译的原因:“斯作英名《我所杀之人》(The Man I killed),言欧洲大战中一轶事。深慨于战时杀人喋血之惨,遂以杀一敌人为有罪,真仁者之言也。今吾国武人肆虐,黩武穷兵无已时,驱全国之父子兄弟,互相残杀,震旦家家,悉沦陷于血海泪河之中。其为祸之惨,实亘古所未有。吾诚愿国人咸一读斯篇,憬然有悟,亟起而作弭兵之运动也。”[2]这篇序言表明他想通过这篇文章揭示战争不是政治家所宣讲的那样崇高,其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号召国人应停止内战和互相摧残,从而升华了主题,也启蒙了读者。高尔基的“The mother of a Traitor”,即《叛徒的母亲》,讲述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母亲亲手杀死熟睡中叛变祖国的儿子,同时也自杀的故事。周瘦鹃将题名翻译成《大义》,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号召国民应拥有爱国情怀。

3.新兴文化和社会潮流

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会出现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和潮流。小说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当下,呈现时代面貌。作为小说的提炼和概括,小说题名自然也表现出当代性、现代性。例如在近代文学中,五四前的小说,多为反封建、反对包办婚姻的的内容,创作和翻译了出一系列哀情小说,如《断雁哀弦记》、《湘娥泪》、《天女离魂记》,但是这些作品对整个封建制度和思想体系的否定和批判不够彻底。五四之后,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经过了时代和革命的洗礼,作品从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狂人日记》、《日出》、《东方欲晓》、《暴风骤雨》等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家的不同思想状态。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不满包办婚姻,又无力与封建礼教抗争,加上国家内忧外患,整个社会氛围呈现出一片悲剧情怀。周瘦鹃因为初恋的失败,同时为时代氛围所感染,他也翻译了许多哀情小说,被称为“哀情巨子”。周瘦鹃自己指出:“五六年前,吾国自撰小说,其言情者,命名每不脱‘波、‘影、‘怨、‘魂、‘潮、‘泪等字,一时荡为风气。且每名必三字,显有四字五字者。”[2]例如翻译小说《孤星怨》、《忠魂》、《帷影》、《情苗怨果》、《思子之泪》、《绛珠怨》《断坟惨碣》都能看到悲情的字眼。

作为鸳蝴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鹃不仅能够敏锐觉察出社会风向,紧追时代潮流,他本人在文学创作和翻译过程中还曾引导了小说题名的潮流。因为他曾一度用古人诗句来命名小说,如《恨不相逢未嫁时》《遥指红楼是妾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风格被文坛作家竞相模仿,一时蔚然成风,唐诗三百首的佳句充斥在坊间小说题名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英文题名是“Cnorinne”,即《柯林娜》,讲述的是女诗人柯林娜和爱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无可奈何花落去”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悲剧情怀,给读者明确的信息指示。

五四运动以后,周瘦鹃与时俱进,在翻译界大力提倡“直译”的号召下,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了一系列外国小说,这种翻译策略在题名上也如实得以反映,如下:The Last Leaf——《末叶》(1921年),At Sea——《海上》(1922年),The Monkey's Paw——《猴掌》(1926); A Cup of Tea ——《一杯茶》(1927年), In the Dark——《黑暗中》(1929年), In the Dark——《黑暗中》(1929年),Joy ——《乐》(1929年),At a Summer Villa ——《在消夏别墅》(1929年), Anyota ——《安玉旦》(1930年),Old Age ——《老年》(1930年),A happy Ending——《良缘》(1930年),这种策略让读者真实地领略了西方小说的写作特色和风格。

4.结语

处于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临界时段,在各种翻译思潮争奇斗艳的时代,周瘦鹃的翻译风格能够紧随随时代的步伐,根据社会因素的嬗衍而进行调整:早期的译作在题名翻译方面主要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符合中国的文学惯例,满足了大众心理,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新興文化,与时代的意识形态相合拍,通过文学作品启迪和教育民众,后期又紧跟时代变革,采用直译策略,还原西方小说的特色。周瘦鹃的翻译活动可以让我们完整了解传统翻译观念到现代翻译观念的转变过程,以及他对翻译界做出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瘦鹃:《小说杂谈》(九),《申报·自由谈》,1919年8月16日第14版。

[2]周瘦鹃:《杀》,《半月》,1924年12月11日第4卷第1号。

猜你喜欢

周瘦鹃翻译题名
栖凤阁题名记
周瘦鹃钟情紫罗兰
周瘦鹃的初恋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清末民初外国短篇小说中译研究*——以鲁迅、胡适与周瘦鹃为中心的考察
周瘦鹃与上海电影的不解之缘
佳石选赏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