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绍棠笔下的乡土情怀

2020-10-26姬冬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人物形象

摘  要:《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1]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讴歌了冀东北运河沿岸广大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格和高尚的情操,笔下流露出的乡土情怀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乡土情怀

作者简介:姬冬玲(1993-),女,汉族,甘肃陇西人,硕士研究生,新疆科技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02

刘绍棠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他诸多作品描绘的都是冀东运河滩的优美景色、淳朴人情,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代风貌。《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风貌,堪称是一幅美妙的民情风俗画,更是一首动人的乡村人情美的赞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均以刘绍棠家乡的父老乡亲为生活原型,作品的情节安排、语言使用、情感表达,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气派和乡土气息。

一、人物形象中的乡村人情美

刘绍棠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没有正角儿,正如他本人所说“生活中有主导、有主线、有主体,但没有主角。一篇小说的人物,只能置身于一个主体之中,被一个总的命运所主导,沿着一条主线活动。”[2]《蒲柳人家》写了许多人物和许多故事,但里面的人物角色却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物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故事情节下出現,尽显运河滩的世态人情。

小说开篇以六岁的顽童何满子起笔,穿针引线式的把文中其他人物串连起来,使得整部作品丰富而有内涵。生长在大运河边的何满子整天在河滩上到处跑,如同不入笼的野鸟,这也成就了他机灵顽皮、纯真稚气、聪慧灵秀的性格。他打鸟的本领非常高超,还有自己的一套小技能,把小虫串在夹子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学鸟叫,引诱鸟儿觅食上钩。这一气呵成的捕鸟行动充满了孩童的天真,勾画出何满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还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看着望日莲姑姑整天饿肚子很心疼,就冒着被抓的危险去邻村大财主家的瓜田偷瓜,有时还会打很多鸟和姑姑一起烧着吃。何满子的童年生活如同大运河边上的芦苇,自由自在的在风中摇动,他天真、善良、顽皮的性格为整部小说人物的出场烘托了轻松的氛围。

一丈青大娘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长满老茧的双手便是她这一生勤劳能干的象征。她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几个年轻纤夫赤身露体,不听她劝告,反而出言不逊,一丈青大娘便毫不留情在运河边恶狠狠的惩治了他们。她热情善良、乐于助人,成为运河边上“最全能的人”,种地、撑船、打鱼,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几十年的沧桑磨砺让她扎得了针,拔得了罐,接生、接骨、看红伤都不在话下,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她都热心帮忙治疗。最能表现她性格特质的是对邻居童养媳望日莲的态度。她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把望日莲从弹坑里扒出来;看到望日莲遭受毒打没有丝毫迟疑便冒险援救并认作义女;为了成就望日莲与周檎的美好姻缘,她心甘情愿陪一笔嫁妆,发自肺腑地说:“只要你们俩恩恩爱爱,我跟你爹这两把老骨头,还能为你们熬出个斤八两的油来。”这让我们看出一位朴实母亲的伟大举动,为了孩子的幸福和人生,甘愿竭尽所能,这也是一位农村妇女身上具有的真、善、美的闪光点和传统美德。

何满子的爷爷真实姓名不详,“何大学问”这个外号却在北运河两岸人尽皆知。在他眼中金钱不是唯一,因为赶马技术一流,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但是他根本不在意能挣多少钱,只在乎牲口贩子对他的尊敬程度;亲友有谁家揭不开锅他会主动帮一把,赶马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钱包,从来不在意数目。而这样的人竟极其好面子、喜欢讲排场、摆阔气,每次赶马没挣钱但还要摆出腰缠万贯的样子,宴请好友。自从有“何大学问”这个称呼后,他不仅在外形上做到了“学问”,平日里打扮成斯文模样,身穿长衫,肩膀上挂着书囊;更是以实际行动一以贯之,在学问上下起功夫,说话咬文嚼字,赶马途中腰里揣个唱本,休息期间有模有样地念着,遇上生字总是不耻下问。这是个可敬可爱又蕴含几分可笑意味的人物,其行为表现出当时社会贫苦百姓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除此之外,小说还塑造了柳罐斗、望日莲、周檎、云遮月、吉老秤、郑端午等多个人物,作者笔下的这些形象着墨虽有不同,但是各个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而有特色,共同支撑起小说的整个情节。刘绍棠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来源于他极为熟悉的父老乡亲,据他本人所说,何满子调皮、纯真的形象取自于童年时期的刘绍棠;一丈青大娘的形象取自于他的祖母和另外一个大娘的合体等等。正因为作者对他们的音容笑貌无比熟悉,才能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塑造出这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为读者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农村真实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

二、语言形式下的乡村之音

“蒲柳人家”指的是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即普通贫苦农家,题目为小说奠定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基调,全文透过普通的农家故事,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北运河一带农村的自然风貌、传统习俗、世态人情,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格和审美情趣。

小说以直接的环境描写勾勒出北运河的自然风光图。映入眼帘的是北运河的概貌“一条条河汉纵横交错,一片片水洼星罗棋布,一道道沙田连绵起伏,河汊长着浓荫蔽日的大树。”视线转移到天空中便能遇到“残阳如血,晚霞似火”,霞光洒遍田野、树林、河流,仿佛村庄的一切都镀上了柔和的金黄,宛如一幅瑰丽的油画。但这个画面并不是静止的,低眉间能够看到带锄而归的农民、赶着牛马的牧童、匆匆赶路的行人,还可以看到鸡鸭上架、骡马回棚,到处呈现一片热闹景象。在作者笔下,有静态的自然景物,有动态的劳动人物,还有家禽穿梭其间,令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泥土芳香,目睹大运河特有的自然风光。这是作者对运河风景的艺术性、高度性的概括,表达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和歌颂。

其次,小说大量运用了民间俗语与口语,形成一种活泼、富有动感的语言特色,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口语色彩,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写一丈青大娘宠爱孙子时“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体现出了奶奶对孙子百般的疼爱;写一丈青大娘惩治年轻纤夫时 “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打得那个年轻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充分表现出她的力气和怒气,她泼辣无比、嫉恶如仇的性格跃然纸上;写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的情形时,“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下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把小孩的稚气描绘的生动传神。另一方面,骈偶句式的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例如描写一丈青大娘骂人的特点,“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把一丈青大娘骂人话语有韵味、词语丰富、语气连贯、有长有短等特点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小说全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儿化音,使得文章整体的气氛很轻松。

三、小说主题背后的乡村情怀

刘绍棠本人在《<蒲柳人家>二三事》当中说道“为什么要写《蒲柳人家》?一是为感恩图报,二是要走我的乡土文学之路。”感恩图报是因为刘绍棠一生经历太多的磨难,每当他遭遇困境时都有身边的乡亲们帮助、庇护,是家乡和百姓哺育他成人,待他恩重情深,他心存感恩,所以在小说创作中致力于乡土著作,描绘家乡的美丽风景,描绘相亲们的淳朴善良,以此来回报乡亲和家乡。

《蒲柳人家》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故事情节,着力描写运河滩上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变迁,作品不仅体现了故乡人淳朴的人情美,还有浓重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描绘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人情美:有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与何满子之间深挚的祖孙之情;也有周檎与望日莲、柳罐斗与云遮月的淳朴爱情;有一丈青、何大学问对望日莲感人至深的亲情;还有何大学问、吉老秤、郑端午、柳罐斗之间的深厚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人物情感描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力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更把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纯洁美德的高度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蕴含着高度的民族情感,作者描写乡村风土人情的同时,把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与时代背景、社会实况、国家命运相联系。作者并没有把这群熟悉的人物塑造成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而是在描写农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融入爱国情怀,展现出中国农民的整体形象,勤劳纯朴、正直善良、见义勇为、互相扶助,具有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刘绍棠身在乡土、长在乡村、描绘的也是乡村,他喜欢冀东大运河边上的自然风光,热爱运河边上的这个村子,更爱乡村里的每一位乡亲;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人,熟悉这里的语言情趣、风土人情。《蒲柳人家》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乡土人情,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热情讴歌着故乡的土地、人民和他们的生活。

注释:

[1]许佳佳.民俗文化视阈下的刘绍棠乡土小说[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6月。

[2]刘绍棠.《蒲柳人家》二三事[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刘绍棠.《蒲柳人家》二三事[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2]徐文海.《蒲柳人家》及刘绍棠小说的民族化、乡土化特点[J].内蒙古民族師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第2期。

[3]许佳佳.民俗文化视阈下的刘绍棠乡土小说[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6月。

[4]陈昭明.论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翻译标准及策略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