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2020-10-26岳宇君张耀珍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媒材特教科目

岳宇君 张耀珍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础。不同身心障碍学生的特点明显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学习动机低、注意力与记忆力不足、获取新知识困难等,传统教学很难区别对待,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为学生提供个别学习需求成为可能。随着信息技术成为实现个别化教育、适性教育、无障碍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助手,我国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以近年来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例,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5)、《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2016)及《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2017)等。已经建成的特殊教育网站有中国特殊教育网、中国特殊教育信息网、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网等,地方性网站也有很多。亟需探索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实施模式[1],构建特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2],解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的资源壁垒、资源失衡和资源示范等问题[3]。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也有实证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教学效果等。[4]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聋哑特殊教育学校。[5]国内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还存在着康复环境建设薄弱、区域差异明显、数字内容资源短缺、特教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6][7]特教教师渴望成为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推动者,但他们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研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研究内容相对松散。[8]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综述甚少,有针对出版时间、文献类型及研究内容等的研究综述[9],有就信息环境下的教与学、信息管理、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设计理论等的研究综述。[10]为了解2005—2018年间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研究现状,本文从应用学科、对象类型、学校类型、目标效果及教学媒材等方面对国内有关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将近7年(2012—2018)与之前7年(2005—2011年)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后,总结研究现状,展望研究重点和应用趋势。

一、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步骤设计。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2005-2018年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根据论文的题目和摘要,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应用科目、对象类型、学校类型、目标效果及教学媒材,并将近7年(2012—2018)与之前7年(2005—2011年)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2.研究样本来源。借助中国知网,除了以“特殊教育”、“特教”并且“信息技术”“信息化”“数字资源”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外,还以“信息技术”并且“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此外,对以“特殊教育”“特教”等作为主题检索所得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筛选与甄别。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未包括会议论文、报纸评论等;仅包括特殊教育教师或具有特殊教育资格学生的论文,而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相关的论文未纳入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小的论文后,共获得有效研究样本178篇,其中,2012-2018年论文119篇(期刊论文69篇,硕博毕业论文50篇),2005-2011年论文59篇(期刊论文25篇,硕博毕业论文34篇)。

3.研究分析内容。本文的分析单位是每“篇”论文,参考朱惠珍等(2014)的分类方法,将分析框架定为应用科目、对象类型、学校类型、目标效果及教学媒材五个方面[11]。根据特殊教育研究的内容编码(如表1所示):(1)应用科目。根据课程分类,将其分为无科目限制、数理化、语言、体育、社会、综合活动及特殊需求(学习、生活、行动等方面)七类。(2)对象类型。服务使用者分为学习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脑瘫、多重障碍、自闭症、特教班及特教教师八类。(3)学校类型。根据残疾学生可以就读的学校类型,分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特殊学校及机构/大学五类。(4)目标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目标,将其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提升、现状研究、教学成效及教材建设五类。(5)教学媒材。根据每篇论文所涉及的教学媒材进行分类,分为电子白板、网络、多媒体教材、互动式虚拟教具及综合使用五类。

表1 资料分类架构表

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进行展示,可分为两个阶段:(1)根据上述规范对所选论文(2005-2011、2012-2018两个年段的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分别进行编码和分类;(2)统计分析各类型的篇数与百分比,以描述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状况,并对两个年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作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参考。

(二)结果分析。

1.应用科目。根据应用科目的分类,对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无科目限制、特殊需求的研究居多,而其他科目的研究相对较少;两个年段相比较,无科目限制、特殊需求的研究成果增长幅度较大,而其他科目的增长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1)随着法律政策的完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硬件设施的改善及数字内容资源的丰富等,更有条件落实适性特殊教育教学;(2)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得到大力推进,特别是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相关研究也大幅增加;(3)特殊教育重视基于科目的课程建设,研究偏重于科目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研究。

表2 应用科目统计比较表

2.对象类型。根据对象类型的分类,对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特教班、听觉障碍、特教教师的研究论文较多,学习障碍、多重障碍的研究篇数次之,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的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1)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重心在于偏重应用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而特教班便于开展调查研究;(2)特教教师的研究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一致的,包括应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案例调查及对策分析等;(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能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听觉障碍相关研究的数量之所以多于其它障碍,是因为听觉障碍的实践起步较早,应用较多。

表3 对象类型统计比较表

3.学校类型。根据学校类型的分类,对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在所有学校类型中,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学校、机构/大学;两个年段相比较,特殊学校的研究所占比例上升,机构/大学的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说明国内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特殊学校,这不仅与我国特殊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特殊学生的分布有关,而且与科研人员的单位分布有关。虽然硕博学位论文中有少量结合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或普通高中的研究论文,但是,不同于国外关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针对初中以上的学生[12]。

表4 学校类型统计比较表

4.目标效果。根据目标效果的分类,对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和现状研究,两阶段对比,教学成效、教材建设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教学设计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教学设计论文的篇数增加,表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主要是以增进学生特定技能或用以提升授课效果为目的。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全新的教学情境,研究偏重于功能性技能的研究,即多数研究将提升学生技能作为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目标。教学成效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英语及数理化等科目的知识。

表5 目标效果统计比较表

5.教学媒材。根据教学媒材的分类,对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和综合使用,两阶段对比,电子白板、网络所占比例下降明显,而综合使用所占比例显著增加。“网络”论文篇数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下降明显,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研究更多转向“综合使用”。究其原因,可能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加强,使网络成为必然的接入,相应的,将“网络”作为教学媒材单独研究的论文比例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特教教师还停留在“电脑辅助教学”的阶段,即以非互动式教学为主。

表6 教学媒材统计比较表

二、研究的演进分析

(一)辅助技术层面。围绕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技术的研究是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信息技术对残疾学生视力、听力、运动、言语等方面不足的弥补,以帮助残疾学生克服或减轻他们在学习、沟通和行动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13]

1.学习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探讨信息技术为不同教育需求的残疾学习者提供“定制”的阅读、书写和计算帮助。[14]阅读相关的辅助手段包括改善或转换图形、文字、语音等的呈现,围绕具体信息进行研究成为选择,如以警告信息为例,围绕使用字幕或图形闪烁、颜色调整等进行影响研究。随着特殊教育教学系统中嵌入语音软件、放大镜软件等成为比较流行的模式,研究也在围绕典型应用开展,如将信息技术融入听觉障碍学生的英语教学中。[15]而书写辅助工具、计算辅助工具的研究,分别是围绕辅助工具帮助残疾学习者文字识别与理解、通过语音输入实现文字书写、进行计算等进行。

2.沟通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发展了特殊学生控制环境与根据经验做出选择的能力,沟通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辅助设备和软件在调节声音强度、录音与重复播放中应用。从教师的角度,研究特殊教育教师如何运用结合文本、图形、动画等的信息设备来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改变其消极的自我认知[16];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扩音、提高语音清晰度、使用图形或图片表达需求和情感对残疾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中功能约束的改善。

3.行动能力的研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特殊学生的独立行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等得到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是围绕对独立行动能力、学生之间互动的影响等,重点是学生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及探索能力等的探讨。以身体协调能力为例,探讨对特殊学生自主能力的影响,包括自行吃饭、穿衣、拿东西、操作机器等。随着信息设备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因为不仅有电动轮椅、眼神交流器等单一产品,还有语音导航教学辅助系统、智能终端综合控制系统等辅助系统[17]。

(二)信息融入教学层面。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具有广泛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潜力,不仅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适性教学提供有效帮助,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8]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融入教学层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样化。

1.技术视角的研究。随着基于模块化网络的特殊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特殊学生逐渐被包含于教育、物理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融合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多媒体技术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演示和学习时间等的研究也涉及多媒体技术。[19]随着移动终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如研究涉及互动式媒材,尤其是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

2.教师视角的研究。我国特殊教育重视基于科目的课程建设,研究偏重于科目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研究。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使特殊教育教学的效率发生了改变,衍生出两个的研究视角:一是研究教师对学生身心状况、学习状态等的了解,二是研究师生无障碍交流。国内针对某区域的研究是有的,如对西部特殊教育学校电教媒体现状、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软件的情况及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但是,缺乏结合具体学校的案例研究。[20]

3.学生视角的研究。对象类型统计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对象类型受到关注,但研究还相对集中。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如“学生获得各种感官刺激,激发注意力,增强学习动机”“缓解学习压力和挫折感,帮助残疾学生开发潜能、弥补缺陷、改善能力结构等”。[21]另外,国外十分重视学生的特殊需求、学习技能的习得,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价值为重点,这些以国外启示的研究模式受到关注。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基本问题研究。应用科目、对象类型、目标效果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未来可针对各分析内容中的子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理念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趋势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将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其它对象类型的帮助,应重视研究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媒材。

(二)实证调查研究。国内关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有针对某区域的实证研究,如特殊教育学校电教媒体现状、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情况及在教学中使用软件的情况等,但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证研究尚待开展,尤其是结合具体学校的实证研究。

(三)跨学科研究。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促进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亟待研究的几个跨学科问题是:残疾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研究、个别化教学研究、学生技能提升综合研究、围绕其他残疾类型的研究及与移动终端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等。

(四)国外启示研究。国内关于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的研究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启示研究是必要的。在国外,特殊教育研究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关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程设计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媒材研究主要集中在互动式媒材(尤其是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还有全日制协调员、特殊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等的研究。

猜你喜欢

媒材特教科目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高考“新科目”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