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文《圣经》译本简述

2020-10-26赵晓阳

西藏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拉达克藏语藏文

赵晓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也有人操藏语。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约7世纪上半叶,依照梵文字母创制;9世纪前半叶和11—13世纪对其进行过规范,其后一直沿用。

藏语目前最完备的分类是由日本学者西义郎提出的,他将藏语方言分成六大类。1.中部藏语(Central Dialect),又称卫藏方言,即拉萨话,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西南大部和尼泊尔北部边境,下分22种次方言;2.康方言(Khams Dialect),下分20种次方言;3.安多方言(Amdo Dialect),下分23种次方言;4.南部方言(Southern Dialect),下分锡金、卓木、噶隆、宗卡等4种次方言;5.西部方言(Western Archaic Dialect),下分巴尔底、朴里库、拉达克等3种次方言;6.西部革新方言(Western Innovative Dialect),下分拉霍尔、斯比提、亚玛、噶瓦尔、嘉德等5种次方言。六大方言中,操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的人数最多。藏语不同方言的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记录的是古藏语语音)[1]。

一、基督教莫拉维亚弟兄会和著名藏文《圣经》译者

最早传入西藏的基督教派是景教,但其相关记载遗失在历史中。1626年(明天启六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安东尼奥·德·安夺德神父(Antonio de Andrada,1580—?)是最早到达西藏地区的天主教传教士[2],但明确将《圣经》译成藏文的是基督教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传教士。

莫拉维亚(Moravian)是今捷克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该地区的莫拉维亚河。莫拉维亚弟兄会是一个著名的基督教传教组织,1727年8月的一次圣餐聚会中,在圣灵的感召下成立了弟兄会,该教派至今仍存。

海爱德(A.W.Heyde)是一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传教士。1850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Gützlaff,1803—1851年)回国四处访问时,不断鼓励莫拉维亚弟兄会到蒙古人中去传教。1853年7月,海爱德和另一位莫拉维亚弟兄会传教士巴结尔(Edward Pagell,?—1883年)应征出发,他们原计划穿越西藏进入蒙古地区传教,但此时俄罗斯阻断了赴西伯利亚的道路,他们只能沿着英国殖民地来到拉达克(Ladakh)一带,再计划穿过青藏高原到达蒙古人生活的地区。但由于地理路途遥远,穿过青藏高原实属不易,他们只好一直在拉达克一带停留了下来。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他们在拉达克首府列城(Leh)建立了传教点。

海因利希·奥古斯特·耶希卡(Heinrich August Jaeschke,1817—1883年)也是一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传教士,主要工作是传教和对《圣经》进行藏文翻译,其后成为欧洲最早的著名藏学家和藏语言学家。1856年启程赴藏族人中传教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德语、希腊语、波兰语、丹麦语、瑞典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英语等10种语言。他在传教之余编写的《藏英字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1881)和《藏文文法》(Tibetan Grammar,1883)是其藏学代表之作。1856年,耶希卡被任命为建立在克朗(Kyelang,拉达克境内)的一个莫拉维亚弟兄会新传教点的主管。他在拉达克一带生活了11年,后期由于健康问题于1868年回到家乡,之后一直从事《圣经》翻译,还用藏文写过不少著述。除《藏英字典》和《藏文文法》外,还著有《论藏语的语音系统》(Uber die Phonetik der tibetischen Sprache),等等。在耶希卡成果的基础上,藏学研究开始在德国萌芽,这位博学多才的传教士成为了“德国藏学研究之父”。

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ke)是耶希卡最著名的后继者,他也是莫拉维亚弟兄会驻拉达克的传教士。他于1896年到达列城,主要工作是继续翻译耶希卡尚未翻译完的《圣经》,由此成为藏文《圣经》最著名的翻译者。他从一开始就将传教工作与对该地区的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他是第一位研究拉达克的专家。1920年成为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讲师,1925年晋升为教授。弗兰克著述甚丰,涉及语言、历史、考古、文献、民俗、史诗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主要代表作有《西部藏区史》(1907)、《西藏历史研究和从中人们所能经历的》(1911)、《西部藏区兄弟会传教的语言问题》《在西藏的精神生活》(1925)等。

二、藏文《圣经》译本(TibetanBible Version)

1883年英国圣经会在柏林出版《四福音书》;1885年出版《使徒行传》至《启示录》;1890年出版《申命记》,1894年由英国圣经会在上海出版了斯堪的那维亚联合教会(Scandinavian Alliance Mission)修订的《四福音书》。1898年在香港由私人印刷了一名天主教徒A·吉多罗(A.Giraudeau)翻译的《约翰福音》。

1899年和1903年分别出版了《马可福音》和《新约全书》,均由印度加尔各答联合圣经会(Calcutta Auxiliary Bible Society)在Ghooom出版,由海爱德、大卫·麦克唐纳(David MacDonald)和J·F·弗里得里克森(J.F.Frederickson)等人翻译。1905年至1907年,英国圣经会在柏林出版了雷思罗1891年去世前翻译的《摩西五经》和《诗篇》。

图1:藏文《新约全书》,英国圣经会,上海1933年出版

在藏族信徒天普格干(Tempu Gergan),尤其是在其儿子约瑟格干(Yoseb Gergan)的协助下,与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合作翻译了多部《圣经》译本。1906年在列城翻译完成了《撒母耳记上》。

1912年出版了《约书亚书》,1924年出版了《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1926年至1930年出版了《历代志上》《历代志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1933年出版了《新约全书》(见图1),1935年出版了《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这些合作翻译的《圣经》译本均由英国圣经会在伦敦和上海出版。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上这些手稿和出版品均被送到英国Ripon大教堂保存。

1948年,由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圣经会在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出版了《圣经全书》,《圣经全书》还经过了传教士钱德赫·拉伊(Chandhu Ray)的修订。

1966年、1968年,印度圣经会在班加罗尔出版了北印度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North India)传教士E·蔡坦·楚克(E.Tsetan-Puntsok)和G·塔钦(G.Tharchin)、莫拉维亚弟兄会传教士P·维托(P.Vittoz)合作翻译的《路加福音》《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

表1:藏文《圣经》译本刊印表

35《约书亚书》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12英国圣经会、伦敦36《士师记》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4英国圣经会、伦敦37《路得记》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4英国圣经会、伦敦38《撒母耳记上》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4英国圣经会、伦敦39《撒母耳记下》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4英国圣经会、伦敦40《历代志上》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6—1930英国圣经会、伦敦41《历代志下》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6—1930英国圣经会、伦敦42《列王纪上》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6—1930英国圣经会、伦敦43《列王纪下》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26—1930英国圣经会、伦敦44《新约全书》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33英国圣经会、上海45《以赛亚书》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35英国圣经会、伦敦46《耶利米书》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1935英国圣经会、伦敦47《圣经全书》藏语藏文弗兰克、约瑟格干译,钱德赫·拉伊修订1948印度和锡兰圣经会、拉合尔48《路加福音》藏语藏文E·蔡坦·楚克、G·塔钦、P·维托1966印度圣经会、班加罗尔49《四福音书》藏语藏文E·蔡坦·楚克、G·塔钦、P·维托1968印度圣经会、班加罗尔50《使徒行传》藏语藏文E·蔡坦·楚克、G·塔钦、P·维托1968印度圣经会、班加罗尔

图2:藏文《创世记和出埃及记》,英国圣经会,柏林1905年出版

拉达克是今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以西、印控克什米尔东北部范围,以首府列城为中心的地区,人口约260000人,当地居民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拉达克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系间,西邻巴基斯坦,北与东边接邻中国,是四周环山的高山地带,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拉达克”出自藏语La-dwags,La指山,La-dwags是“越过山”的意思,由于要进入拉达克须越过4000米的高山,故称Ladakh。拉达克方言属于藏语的西部方言。

1905年,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和F·E·彼得(F.E.Peter)翻译了《马可福音》。彼得是加拿大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后成为主教,他也是一位拉达克学者,据说该手稿还保存在列城。1919年,他们二人将《马可福音》修订后,由英国圣经会在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出版。

2.3 婴幼儿辅食及时添加及首次添加辅食种类情况 婴幼儿辅食及时(婴幼儿满6月时)添加率为55.9%,其次为7月添加辅食占21.8%,5月占11.8%,剩余为3、4及7月添加辅食。首次添加辅食最多的为谷类泥糊状食物占66.6%,其次时蛋黄占20.1.%,果泥蔬菜泥占8.5%,其余为动物肝脏和肉类最少。

四、藏语拉霍尔方言《圣经》译本(Lahul Bible Version)

拉霍尔方言(Lahul)属于藏语西部革新方言,在我国西藏西部和克什米尔地区使用。拉霍尔方言的布南话(Bunan)、马查得话(Manchad)、蒂南话(Tinan)有《圣经》译本,均由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翻译修订而成,这几种方言都仅有几千人使用。

1907年,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翻译了拉霍尔方言马查得话《马可福音》,在拉达克首府列城油印出版。1914年,英国圣经会在拉合尔出版了它的修订本,这是弗兰克在藏族传道人扎得帕(Zodpa)帮助下修订的。

1908年,在列城出版了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翻译的拉霍尔方言蒂南话《马可福音》;1915年,英国圣经会在伦敦出版了修订本。

1911年,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翻译了拉霍尔方言布南话《马可福音》,由英国圣经会在拉合尔出版。

表2:藏语拉达克方言《圣经》译本刊印表

文献来源:Eugene A.Nida edited,The Book of A Thousand Tongues,Revised Edition,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1972,p.246.

表3:藏语拉霍尔方言《圣经》译本刊印表

文献来源:Eugene A.Nida edited,The Book of A Thousand Tongues,Revised Edition,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1972,p.247.

五、结论

如上所述,笔者收集的已出版的藏文《圣经》译本目录共有57种,其中文言单篇《圣经》书卷47种,《新约全书》2种,《圣经全书》1种;拉达克方言单篇《圣经》书卷2种,拉霍尔方言单篇《圣经》书卷5种。从目前所知资料来看,出版时间长达百余年,始于1862年,止于1968年,整体上略晚于汉语《圣经》的出版。

从时间顺序来讲,《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是从汉语文言文开始的,在明末清初时天主教《圣经》翻译已经初有规模。1822年,基督教翻译的第一本汉文《圣经》全译本“马士曼译本”在印度塞兰坡出版;1823年,“马礼逊译本”在麻剌甲(今马六甲)出版,这些非常深奥的书面文言文译本奠定了汉语《圣经》的基础。之后,基督教还翻译出版了汉语多种方言、多种文字形式的《圣经》译本。经过近200年直至今天,汉语《圣经》翻译仍在进行中,还会持续推出新的《圣经》译本。

这些藏文《圣经》翻译与汉语《圣经》翻译之间、藏文《圣经》翻译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圣经》翻译之间,是否有共同关系,有多少交叉、借鉴和融合,目前还尚不清楚。据笔者多年对汉语《圣经》翻译和少数民族文字《圣经》翻译版本的研究,认为彼此之间联系借鉴的可能性很小。

(一)《圣经》翻译由基督宗教的不同宗派、不同差会、不同人员负责推进。藏文《圣经》由基督教莫拉维亚弟兄会负责,蒙古文《圣经》由基督教瑞蒙传道会、守望屋兄弟会、英国伦敦传道会翻译,满文《圣经》翻译由俄罗斯东正教和天主教负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圣经》翻译多由基督教内地传道会、循道会、浸礼会等负责,汉语《圣经》由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伦敦传道会、浸礼会、巴色传道会、礼贤会等多个差会负责。

(二)语言文字和译者的不同,难以形成交叉重叠。多种语言文字需求不同的人才,这形成了多种文字《圣经》翻译不同译者的历史事实,对已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讲,译者们继承使用了藏文、蒙古文、满文、傣文等来翻译《圣经》;对西南地区有口语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讲,《圣经》翻译者甚至创制了该民族的文字,如苗文、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1)苗族文字:传古有文字,后失传。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坡拉德、胡托等曾创制坡拉字母、注音字母苗文。石板塘、石启贵、龙绍华等一些苗族学者也创制了不同类型的苗文。但均未普及。1956年,中国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并对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进行了改革。另,国外尚有罗马字母苗文通行。拉祜族文字: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未通行。1957年,中国政府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文字:20世纪初,傈僳族旺忍波创制了一些象形文字;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等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了俗称的老傈僳文;1913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创制了“格框式”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了新傈僳文。景颇族文字:1890年,美国传教士欧拉·汉逊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拼音文字,1955年,中国政府对之进行了改进。等。截至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彼此翻译者交叉重叠的现象,尤其是西南地区以外的其他《圣经》译者。

(三)这些《圣经》翻译者是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传教士,因地理位置辽阔广大,彼此之间联系困难。甚至这些传教士从本国来中国所行进的地理路线也不相同,藏文《圣经》翻译者从欧洲行进至拉达克一带,藏文《圣经》产生于中国的最西部,基本都在藏族人生活的边缘地区,一直未进入藏族人的中心地带和藏族文化主流;蒙古文《圣经》翻译者从欧洲行至中国的最北方,几乎也是蒙古人生活区域的边缘地带;汉语《圣经》翻译者从欧洲行至东方,先在东南亚诸国的华侨中传教,鸦片战争后再进入中国大陆本土;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圣经》翻译者基本都生活在中缅交界地区,大多传教士都是从缅甸(当时属英国殖民地)进入中国的。

(四)从时间上讲,汉语《圣经》翻译最早,15世纪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就已经开始翻译,译本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至今仍然推出译本;蒙古、藏、满等少数民族《圣经》的翻译出版基本都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圣经》翻译时间最晩,都是20世纪以后才开始。

唯一共同的是,少数民族文字《圣经》译本大都由英国圣经会出版,但却是由英国圣经会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下属分支机构来印刷出版,出版地点也完全不同。英国圣经会,英文为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又曾译为英国圣书公会、大英国圣经会、英国圣经会、大英圣书会等。英国圣经会1804年成立于伦敦,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翻译推广《圣经》的组织,从其英文字面可知,它是以推广英语和外语《圣经》为宗旨的机构。它曾在世界各国各大城市设立过多达百余个分支下属机构,曾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沈阳、张家口、汉口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猜你喜欢

拉达克藏语藏文
古格的黄昏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藏语传统辞书词目编排法探析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当代女性藏语长篇小说《花与梦》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扩充集A
现代藏文音节结构分析研究
丝路叶尔羌—拉达克段商路及贸易的历史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