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史稿》:古代最后一部纪传体正史

2020-10-23

新传奇 2020年37期
关键词:张作霖国民政府袁世凯

《清史稿》历时13年终于修成,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但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变化,体现出清朝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结束之后,有一部《清史稿》,为中国纪传体正史收尾。《清史稿》历经13年修成,1914年开清史馆,1927年开始刊印,问世之后一度被列为禁书,直至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出版,使这部未完成的正史,有了当代最好的版本。

袁世凯、张作霖支持编修清史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退位。随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4年,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清史馆在故宫东华门内原国史馆的基础上设立,以著名前朝遗老赵尔巽为馆长,又聘请总纂、纂修、协修等先后百余人组成修史队伍。袁世凯修清史,有笼络前朝遗民的目的。

1916年,袁世凯病故。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继任的军阀们不像袁世凯那样热心编修清史,清史馆因经费不足陷入困境,很多编修者也辞职离馆。

1926年,吴佩孚、张作霖进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是赵尔巽的老部下,赵尔巽想从张作霖那里申请一笔拨款,便托曾在清史馆任职的袁金铠当中间人去游说。张作霖对老上司赵尔巽颇念旧情,为清史馆拨了款,袁金铠也因此重回清史馆,并成为实际主持人。

1927年,年迈多病的赵尔巽担心见不到清史面世,不顾一些人反对,决定以“清史稿”名义出版。他也知道《清史稿》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发刊缀言中称“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清史稿》历时13年终于修成,共536卷,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

《清史稿》接续了二十四史的纪传体正史体裁,分本纪、志、表和列传4个部分,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但在体例上有一些变化,体现出清朝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例如本纪部分,最后一个本纪名为《宣统皇帝本纪》,不符合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常规,因为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仍然在世,没有庙号,于是以年号“宣统”命名本纪;志的部分,新创《交通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各章节,《邦交志》包括与俄、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外交事务,这些都是前所未有而在清末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主题。

《清史稿》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

1927年9月,赵尔巽去世。时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的张作霖任命柯劭忞为清史馆代馆长,《清史稿》的书稿校对和刊印等具体工作由金梁(光绪三十年进士)负责。

1928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打算退守关外,对清史馆自然无暇顾及。金梁将成箱的《清史稿》搬回自己的私宅,继续从事收尾工作。他在家修史期间,对原稿进行了颇多改动,如加入保皇党张勋、康有为等传记。在北伐军到达北京前,金梁把经过修改的《清史稿》刊印了1100部,将其中的400部运往东北发行,剩余700部留在北京,这就是“关外一次本”。

1928年6月,北伐军占领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并由故宫接收查点清史馆。在查点过程中,曾任职清史馆的其他编修者发现刊印的《清史稿》被金梁擅自改动过,于是将留在北京的《清史稿》原印本进行抽换、回改,形成了“关内本”。

1929年底,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呈文国民政府行政院,称《清史稿》存在政治上的违碍和内容上的谬误共有19项,认为应永远封存,禁其发行。因此,国民政府下令《清史稿》禁止印行。

从学术角度来看,《清史稿》还是有价值的。虽然《清史稿》由众人编纂、仓促成书,存在体例和史实上的问题,但它把大量文献资料和档案经过审定挑选、整理汇集,便于学者了解清朝全貌。而且编修《清史稿》所利用的材料,除了原国史馆库房所存的清代实录、起居注、奏疏、传记等,还有从各地征选的地方图志和私家传记碑铭等,具有史料价值。因此,当时很多学者都不赞同查禁《清史稿》。

其实,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禁令,也并未真正让《清史稿》停止流通。

1934年,金梁在东北地区将《清史稿》“关外一次本”进行修订发行,这一次的改动,把全书由536卷缩减为529卷,形成“关外二次本”。后来市面上还出现过《清史稿》的其他版本,如上海联合书店以关内外为主、参考关外本的影印本,日本翻印“关外一次本”形成的日本铅印本等。

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二十四史”这项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书局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部署和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自1958年开始了著名的“二十四史”点校工作,1971年又新增了《清史稿》的点校任务。

《清史稿》的点校工作由启功、王钟翰、孙毓棠、罗尔纲等对清朝历史、制度、文化等各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熟悉满族制度,他回忆:“整理此书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满清入关前,即满清建立初期——努尔哈赤时代,很多典章制度都不明确,很多记载也比较简略,整理起来很困难;二是清史中的很多称谓,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和历朝历代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人名,本来就挺复杂,再加上后来乾隆一乱改,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拿不准了。但这些对我来说就跟简单,因为我对满人的这套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还是很熟悉的。”

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与“关外一次本”和“关内本”校勘,凡3本篇目、内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整理过程中,还改正了原书中的异体、古体字等,统一了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称的译音,另外进行标点、分段,方便阅读。点校本《清史稿》最初是分册出版,内部发行,1977年出齐,后来又出版了全48册向社会发行,至今已经印刷了15次。《清史稿》这部曾经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的清朝史书,有了在当代最好的版本。

(《民国军阀派系》等)

猜你喜欢

张作霖国民政府袁世凯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东北军阀有温情
等候袁世凯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张作霖与日本的恩怨纠缠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张作霖巧骗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