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

2020-10-23周华清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创作实践性

周华清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高校教师是受公众羡慕的职业,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国内被称为“青椒”,是一群头顶高学历光环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群体实际工作和生活状态面临着诸多压力,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不断被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讨论。在百度搜索“高校青年教师困境”,可以找到超过207万个相关结果,“低薪”“职称”“科研”“教学”“晋升”“家庭”“事业”等关键词,都成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相对于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来说,艺术类青年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在国家统一的科研考核标准下,由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成果并不被认可,因此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类青年教师群体的知识生产与自我价值实现方式。艺术类教师的艺术创作属于实践性知识生产,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知识社会学特征,从知识社会学视角研究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生产与主流学术评价之间的关系,探索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途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一)知识社会学的概念与发展

知识社会学也称为思想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欧洲启蒙思想时期的思想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 1688—1744)。而奠定了知识社会学基础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和韦伯(Max Weber,1864—1920)。其中孔德将知识与社会进行对应研究,马克思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而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研究主要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立场展开。知识社会学一词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舍勒于1924年在《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中首先使用,舍勒认为知识或思想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要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就应分析它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说明何种社会群体产生何种思想、某种思想为什么得以发展。[1]此后,默顿(Robert Merton)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总结,伯格(Peter L. Berger)和卢克曼(T.Luckman)在《现实的社会构建》中提出了知识的社会建构论[2-3]。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是对知识或思想的一种观点、取向,或思考方式,[4]对认识知识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知识生产研究回顾

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知识生产与社会文化关联的学科,被国内诸多学者关注,通过知网“知识社会学”关键词检索,共有695篇中文文献,筛选后国内有22篇教师相关的研究论文。经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以下领域。第一,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与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要求大学教师在科研上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上与知识变革保持同步,在社会服务上坚持学术职能。[5]研究者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知识与权力两者关系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影响,认为教师只有成为高校合法性的知识人,才是提升教师高深知识教学学术性的关键。[6]此外,教师作为“知识人”角色,具有社会圈子、自我、地位和功能。[7]第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产研究。高校教师教学是具有社会性的知识生产过程,实践性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魏戈等从思想史研究中的知识社会学视角,结合半个世纪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合法性是其根本诉求,从社会——政治话语、学术——技术话语的时代演变与互动,认为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不同取向的创生与发展。[8]第三,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研究。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人,也是学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组织者”“知识的贡献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因此需要认识知识与大学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9]在知识社会学体系下,乐先莲探讨了教师的角色、知识系统、参与知识方式,从社会层面关注教师知识的构建,挖掘教师知识系统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利益权力。[10]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关于国内对教师知识生产与角色定位的研究关注较多,而没有对高校艺术类教师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探讨。艺术类教师教学科研的艺术与学术并行的要求,对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与个人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涵盖科研评价体系、知识生产评价、个人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研究成果分别关注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生产过程与途径、在知识与社会关系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群体在知识传承、传播、生产方面具有独特性,其完成的实践性艺术成果,并不能获得主流的学术评价认可。因此,基于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产,以及知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在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导下,本文探索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关系与自我实现途径。

二、艺术类青年教师社会角色

知识社会学关注高校教师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8]知识社会学认为,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生产过程中具有社会性,因此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扮演多重角色。多种职能与社会角色的叠加,形成了艺术类青年教师既要知识传承,也要参与知识的生产,并且不断在知识传承、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中交叉融合。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与职业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家社科及教育部科研基金申请要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具有参考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将35岁以下界定为青年教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则将40岁以下的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以上教师申报的项目认定为青年项目。根据高校教师来源与入职要求,本文认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中级职称、初入职场的教师群体属于高校青年教师。本文研究的艺术类青年教师,主要是指高校专门从事艺术学科教学与科研的专任教师,不包括党政管理、辅导员及教辅类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普遍面临个人专业成长、经济收入、自我认知上的三大困境。首先是个人专业成长的挑战。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成长路径是“硕士-博士-高校教师”,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即入职成为高校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实践经历,在教学能力、科研经验和职称评审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其次是个人经济收入的压力。作为高校教师职场上的新人,青年教师由于职称相对较低、教学成果与科研业绩总体不高,导致个人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同时还有住房、婚姻上的现实压力,造成高校青年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压力。最后是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的困境。高校青年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经济负担、社会评价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当前以经济收入为评价的环境下,青年教师在自我认知与职业成就感方面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较大的职业认同困境。

(二)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社会角色

首先,艺术类青年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弗·兹纳涅茨基将“知识人”角色类型分为技术顾问、学者、新知识探索者、圣者四大类型。[11]教师作为知识人而被公众认识与认同,系统掌握所在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角色是艺术类青年教师的核心角色,承担着知识传播与知识传承的职责,是掌握艺术教学研究领域专业知识的学者。他们为学生讲授艺术理论知识,教授艺术创作技巧,研究艺术学科教学方法,构建艺术教学理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其次,艺术类青年教师是知识生产的参与者。艺术类高校教师需掌握所在艺术领域的创作或表演技能,某种程度上是艺术创作或表演领域的专家。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艺术类青年教师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上具有独特性,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与传承者,也是知识的参与者。艺术类高校教师通过个人艺术创作,生产新的知识、新的艺术作品、探索新的表现技法,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者角色的艺术类高校教师,既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同时通过教师的角色,将艺术作品创作中的经验升华成知识后,向学生进行知识讲授与传播。艺术类教师这种知识参与者的角色,与理工学科、社会学科等相比,艺术类青年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生产上涉入更深。

三、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特征

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异,不仅需要在艺术理论知识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同时也需要加强艺术创作技能的训练。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过程,受艺术学科群体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创作与评价体系,造就了独特的知识生产场域,知识生产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一)场域空间影响青年教师知识生产

高校是一个多元的、系统的关系网络或者共同体,具有独特的高校场域。艺术类青年教师在高校需要面临共性的学术评价,同时也建立了相对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表达方式。高校建立起了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场域规则,艺术类青年教师面临专业技能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成果评价,促使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必须适应高校场域规则,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与个人成长空间。2004年美国学者斯特劳和莱斯利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概念,是对高校教师知识生产与知识转化的形象称呼。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校场域中的学术资本被不断量化为核心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入场就必须遵循这一学术资本场域规则。青年教师在高校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必须加强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职称、职务的晋升而改善在高校场域空间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学术资本还需要接受来自艺术界、高校同行、学生的认同,艺术创作专业获奖、经济收益、行业兼职等成为艺术类青年教师提升高校场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迫使艺术类青年教师需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艺术创作,相对于普通人文社科类、理工类青年教师,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学术资本积累的难度。

(二)艺术创作注重个性化表达

从艺术作品生产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美术类还是音乐表演类作品,都是创作者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表达。高校青年教师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人类艺术生产的反映,是青年教师个人思想与价值的体现。艺术创作也是知识生产的成果形式之一,因此,艺术作品同样也带有明显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伦理观念、哲学、科学和技术等。艺术作品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生产来说,在艺术创作时更注重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这种个性化表达与其学术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青年教师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作品表达,受到作者社会地位、职业群体、价值观念、社会阶层、代际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在行业群体中的总体认同与成果评价普遍较低。

(三)青年教师倾向于实践性知识生产

艺术作品相对于普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来说,具有较高的创作门槛,不仅需要长期系统而扎实的技能训练,而且要求创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潜质。艺术创作思想大多来自于生活、自然界,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追求和智慧体现,艺术作品专业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相关专业人员专业地位的重要指标,对于艺术类青年教师来说也是其艺术专业性的体现。当前艺术类学科注重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方式。受此影响,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普遍重视实践性作品的创作,并以艺术作品的价值来衡量教师的学术成就,在艺术实践性生产过程中淡化了艺术本体语言的学术探索,弱化了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理论研究,他们大多倾向于通过实践性艺术创作来完成知识生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术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功利性与效率性是知识生产动机

知识生产具有社会性,高校青年教师知识生产的艺术创作受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影响。弗·兹纳涅茨基把从事知识生产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研究,[11]高校教师艺术作品创作是高深、专业的知识生产过程,对创作者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知识生产有“社会圈子”效应,这种圈子影响着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行为,功利性的知识生产成为青年教师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其他学科高校青年教师一样,艺术类青年教师也面临职称评聘、科研绩效考核、岗位竞聘、评奖评优等诸多评价要求,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现实压力,艺术类青年教师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大都带着明显的功利性。同时,为了压缩个人成长的时间,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功利性的创作动机也就难以避免。再者,青年教师由于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学术资源相对有限的不利环境下,知识生产的效率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多”“快”“好”“省”的艺术创作与学术内容生产,成为当前青年教师的学术生产行为的体现,这也就意味着青年教师必须在短时期内,尽可能创作或发表更多的学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学术生产,学术成果尽可能在权威的期刊或艺术评奖中获得好成绩,以高性价比的方式节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高校知识生产带来的回报,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功利性和效率性知识生产行为,可以说,艺术类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类学科知识生产的社会学特征。

四、艺术青年教师知识生产下的自我实现思考

艺术学相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研究艺术规律与表现的学科,也就是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学科。艺术类教师的知识生产分为艺术作品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求掌握艺术学科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艺术教育方法与艺术表现技术的科研能力。从对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访谈发现,青年教师在艺术理论与教学规律的研究上重视不够,却普遍认可实践性知识生产学术成果,从而形成了当前艺术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普遍不强的现状。

(一)主动适应艺术类知识生产双轨性评价方式

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自我实现是建立在社会与行业评价基础上。艺术类青年教师不仅需要探索学科理论知识,也需要强化个人专业创作能力,从而获得高校、同行的认可。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评价的双轨性,决定了相对于其它学科领域,他们有更多的评价要求。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在学术领域的知识生产,与当前人文社科、理工类青年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一致,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立项、核心论文发表、课程建设、科研奖励、职称职务、人才计划等方面,学术领域的指标是高校青年教师共性的评价体系。而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与评价指标,是艺术类青年教师在专业上自我实现的主要目标,专业创作能力与专业影响力直接影响到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是艺术类青年教师的根本,这方面主要由专业服务、创作水平、行业任职、经济收益、荣誉表彰等系列指标来评价,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一直以来受到艺术类青年教师重视。经过对美术、音乐类艺术青年教师访谈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自身在学术类知识生产方面有较大压力,难以完成高校现有知识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艺术类教师的学术评价方式不太认同。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的评价指标及评价点详见表1。

表1 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评价指标

(二)从“术”到“学”的知识生产转变

艺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对高校青年教师在知识生产中以艺术创作为主具有较大影响,艺术创作本身不仅是技能、技法上的训练,更是对现实生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高度的概括。艺术类高校在学科知识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与表现技法只是艺术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对艺术规律的探索、对艺术思想与社会价值的表达。因此,从艺术的表现技法上升到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范畴,也是艺术知识生产的基本要求。

艺术类青年教师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艺术知识生产的参与者,处于艺术教育与艺术知识生产过程的核心位置。因此艺术类青年教师不仅要掌握艺术创作与表现技能,在对艺术规律与艺术教育的研究方面也需要深入探索。艺术教育的知识生产从技能向学术的转变,是艺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创作不仅是表现技法的训练,也是艺术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探索。艺术类青年教师从专业技艺向学术知识生产变化,要求他们不仅要关注艺术创作本身,更要回归到知识生产的本源,从学术层面来揭示艺术创作规律,研究艺术作品的思想、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等,提升艺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三)多重评价下的科研现状反思

艺术类教师的知识生产涵盖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青年教师面临专业技术与学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的要求。在对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普遍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认为专业技能是其核心能力。由于艺术创作规律和学科的差异,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评价高校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是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二是高校教师的艺术创作能力。从这两个维度来看,主要是对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性知识生产能力的考核,相对于其他学科高校教师来说,他们仅需专注于所在学科的学术研究,而不用投入太多精力从事实践性操作,从这方面看,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需要面对更多的工作压力。

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群体在长期的专业实践过程中,受所在社会圈子知识生产行为的影响,艺术学科领域的学者基本上以实践创作为导向,普遍认为艺术创作是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从而忽视对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也不重视学术研究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在国家科研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下,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与评价面临双重压力。在艺术创作方面,青年教师的艺术作品由于学术地位、知名度、创作经验等方面原因,与资深教授具有很大的差距,所创作的作品在艺术界认同度普遍低于知名度高的老教师,因此短期内并不容易生产出被同行认可的实践性成果。此外,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并不一定能够获得主流科研评价体系的认可。另一方面,艺术类青年教师在学习期间受艺术社会圈子的影响,学术研究训练重实践轻学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而高校科研考核、职称晋升、项目评审等都以科研为导向,课题与学术研究成果是高校教师主要的科研评价指标,迫切需要提升艺术类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

(四)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

艺术类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是专业化的职业行为,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于社会圈子的评价,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也带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属性。因此,处在社会圈子环境下的艺术类青年教师自我认同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认同,二是同行认同,三是自我认同。教师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承过程中,社会圈子影响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标准。第一,在社会认同方面,高校已经不是知识的象牙塔,地位、财富、荣誉等已经成为教师成就的新标签,教师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影响着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选择方向,并将艺术创作作为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第二,在同行认同方面,职称层次、硕博导师、学术头衔、行政职务,也是青年教师在教育界及校内学术话语的重要指标,要获得同行认同的学术话语权,科研能力提升是主要途径,青年教师需要在科研课题立项与高层次论文发表上重点提升。第三,自我认同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艺术类青年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面临来自社会及同行评价的影响,在社会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的影响下,青年教师结合个人的专业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确定准确的职业定位,是实现个人自我认同的关键。艺术类青年教师艺术创作能力与科研能力评价的双轨制,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青年教师需要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中平衡,从而实现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

(五)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途径

由于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职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承与知识传播职能,同时也要从事艺术创作的实践性知识生产。从对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艺术类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艺术创作水平是其专业能力的体现,面对高校职称评定的科研导向,则显示出无奈与个人学术研究能力的不自信。对于艺术类青年教师来说,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学术研究并不存在矛盾,正确认识艺术学科的知识传承与实践性知识生产的本质,平衡好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对实现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明确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艺术类教师的职能与其他学科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承担着知识传承与传播的职能,青年教师应当思考知识与教育、知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化的联系,了解教师参与知识途径上的转变,[7]从而明确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与知识传播的关系,避免艺术类青年教师排斥科研工作。

第二,自信是保证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的基础。受艺术创作社会圈子的影响,艺术类青年教师对学术研究重视不足,加上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在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上具有明显的欠缺,因此艺术类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自信心不足,影响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具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能力。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以及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等,都属于实践性知识生产,实践性能力是艺术类青年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青年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研究艺术现象,针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或学科体系,用学科基础的理论和史论,去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思潮与脉络,训练自己的学术思维与学术表达方式,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艺术类青年教师不仅应当在艺术创作时加强与艺术家的交流,还应当多参与学术交流,从学术会议中了解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提交会议论文获得专家学者的点评与指导,从而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青年教师的学术圈子。

五、结论

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无论在知识生产动机,还是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上,艺术类青年教师在知识生产中的都存在“社会圈子”,这种圈子对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与“地位”提升具有重要的关系。从知识社会学视角,能够对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有更清晰的认识。当前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普遍认可实践性知识生产的艺术创作方式,对学术科研工作具有排斥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出青年教师对实践技能与理论研究认识上的片面性,也体现出当前艺术类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因此,改变艺术类青年教师对艺术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关系的认识,对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为艺术类青年教师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青年教师正确处理实践创作与学术研究提供参考。艺术类青年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当前知识生产从技术到学术研究的转变,了解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对青年教师的要求,处理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明确自我实现的方向,根据艺术学科的知识生产与规律,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确定艺术类青年教师自我实现的路径。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创作实践性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