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人文内涵解读

2020-10-22胡赛强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板桥鼓浪屿景物

胡赛强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2017年,厦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菽庄花园是其中代表性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1)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性遗产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菽庄花园在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中园林面积最大。。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是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林尔嘉先生的私家园林,它是鼓浪屿重要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岭南地区华侨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往对菽庄花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外在的物质形态[1-4]、建园历史和造园艺术方面[5-7],而对园林人文内涵与景物形式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透过菽庄花园的外在景物形式,挖掘形式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对于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试图从菽庄花园筑园缘起、选址、景物、景题、题刻、园林活动等方面剖析菽庄花园人文内涵。

一、寄托乡愁

(一)筑园缘起

“蓬莱致富庆归根,造景聊当慰别魂。藏海借山幽布局,鹭江第一碧丝园。”[8]旅台同安籍诗人林石梧所作的《菽庄花园筑园缘起》诗,清晰地阐释了园主人林尔嘉造园缘起,即为了怀念台湾故园、寄托乡愁。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Lim Nee Kar ,1875—1951),字叔臧、眉寿,号尊生等,晚年自称百忍老人,民国时期爱国华侨、实业家、诗人,祖籍福建龙溪(今漳州龙海市),其先祖林应寅于清乾隆年间(1778年)赴台湾淡水垦殖起家,后经三代人奋斗,至第四代林维源继承祖业,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台湾首富,并在台北板桥建造豪宅“板桥花园”。1895年,林家花园建成不到两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台湾。因不愿接受日本人统治,时年20岁的林尔嘉与父亲林维源放弃在台湾庞大的家业,除留下少量族人在台留守外,其他大部分内迁。内渡族人先回原籍龙溪,不久后定居鼓浪屿。1913年,时年38岁的林尔嘉,此时离开台湾已有18年,几近不惑之年面对家国分裂,思乡之情日盛,于是购地仿台北故居板桥花园建造菽庄花园。

(二)乡愁与望海

菽庄花园选址于鼓浪屿南面海滨,这里近可观鼓浪屿日光岩、英雄山及九龙江口海景,远处大担、青屿、吾屿诸岛屿尽在眼下,更重要的是这里与台湾板桥故居、祖籍地龙海市南太武山遥遥相望,详见图1、图2。菽庄花园总占地面积2.03 ha,其中水域3352,建筑面积 2451,分为补山园、藏海园两部分。林尔嘉还在园内临海建“谈瀛轩”“听潮楼”,寓眺海听潮、思乡谈瀛(台湾)之意。 林尔嘉经常在园内凭栏眺望大海,借景抒情,写下大量思乡诗歌。 诗中常以“望海”形象来寄托乡愁,“望海”成为林尔嘉系列思乡诗中重要的精神符号。如1934年,林尔嘉写下“南望太武古仙坛,孤塔岿然凌空际。东望鲲溟气若吞,胸中洞然不芥蒂”[9]。诗中“太武”指祖籍地龙海市南太武山,“鲲溟”暗喻台湾,诗中“南望”“东望”寄托台湾被日本所占领,怀念台湾板桥故居和祖籍地龙海的“家国之思”。因此,“思乡”成为菽庄花园的主题,全园寄托了园主人在家国分裂背景下,既思念故园又无法回去的浓浓乡愁。

图1 菽庄花园在九龙江口的位置(作者绘)Fig.1 Location of Shuzhuang Garden on Jiulong River estuary

图2 二十世纪初菽庄花园在鼓浪屿的位置 (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0])Fig.2 Location of Shuzhuang Garden on Gulangyu Islan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三)板桥花园与菽庄花园内在联系

板桥花园,又称林本源园邸、林本源庭园,建于清光绪年间(1888—1893),庭园规模宏大、构思巧妙、景色优美,素有“台湾的大观园”“园林之胜冠于北台”[11]之美誉,是清末林本源家族在台湾鼎盛时期的象征。林尔嘉从6岁起至20岁(1881—1895),一直生活在台北板桥花园内。林尔嘉年少时在花园内读书、交友、家庭聚会,那里留下了他青少年时期珍贵的记忆。为了寄托乡愁,菽庄花园从造园风格、功能分区、景物配置和题名等许多方面与台北故居板桥花园保持内在联系,如二者都具有江南传统私家园林风格,许多景点从功能、命名、景物要素等在板桥花园中都能找到对应之处(详见表1),可以说这些景物和题名是园主人在板桥花园内生活记忆的情景再现。菽庄花园中一些景物配置和景物题名,如小板桥、谈瀛轩、吾爱吾庐等景点名称更是直白地表达了林尔嘉对台北板桥花园的思念。园中利用止水闸阻隔和调蓄海水形成内池水景,沿池布置桥、亭园林建筑,观赏水景,和板桥花园内榕荫大池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1913年,菽庄花园第一期补山园建成,林尔嘉作《菽庄记》(2)林尔嘉所作的《菽庄记》镌刻于菽庄花园岩石上。,文中说“余家台北故居,曰板桥别墅,饶有亭台池馆之胜。少时读书其中,见树木阴翳,听时鸟变声,则忻然乐之。乙未(1895年)内渡,侨居鼓浪屿,东望故园,辄萦梦寐.......斯园虽小,而余得以俯仰瞻眺,咏叹流连于山水间,也可谓自适其适者矣!”由此可见,园林的建成满足了园主人寄托乡愁的精神需求。

表1 板桥花园与菽庄花园园林功能与景点名称比较

二、退隐之思

(一)退隐背景

菽庄花园的兴建真实地反映了园主人林尔嘉先生在当时动荡时局下复杂的内心情感,从现存这一时期林尔嘉及其身边友人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如1920年,林尔嘉在《菽庄咏菊八首》中写道:“屿隐徜徉八载过,只谈风月补蹉跎。一杯柳酌篱边酒,千顷难平槛外波。我辈疏慵非避世,此间安乐且称窝。”[12]结合历史不难推测使诗人内心难以平静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衰败,二是家族分裂,三是动荡时局背景下个人理想的无法实现。

林尔嘉自幼勤奋攻读,遍览经史,通晓诗赋,怀有经世之志,因甲午战争其家族放弃在台产业内渡厦门。1905年,家族掌门人即其父林维源逝世,林尔嘉作为长子继承大陆家业,因无法掌控在台产业以及在日本人势力的干预下,两岸林家后裔因家产之争而面临分裂[13]。清末民初,在时局动荡、国家衰败、民族危难的背景下,他热心地方、发展实业,试图通过实业救国,还积极参与厦门建设,对推动厦门近代化具有重大贡献,然而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动荡的时代背景,面临家国分离、个人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退隐之意。

自19世纪中叶,鼓浪屿因与近代通商口岸厦门岛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海岛风景吸引大量西方侨民、传教士人和闽南移民陆续进入鼓浪屿定居,逐步形成中西融合、生活安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近代社区。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闽籍华侨精英因海外发展不利选择返回厦门投资建设,并在鼓浪屿兴建大量的别墅和私家花园。据统计1920—1930年间,鼓浪屿建设了1 000余栋别墅,市区和鼓浪屿的房屋建设资金75%来自华侨和侨眷。[10]菽庄花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造的。

(二) 隐逸之所

与同时期岛上其他华侨兴建别墅、私家花园不同,如菲律宾华侨杨知母、杨知纲兄弟的杨家园(1913年)、旅越华侨黄仲训的西林—瞰青别墅(1918—1928年)、菲律宾华侨黄秀烺的海天堂构(1921年)等,这些别墅、花园彰显了个人身份财富和西化生活方式,而菽庄花园作为园主人退隐后的游居场所,从园林选址、布局等反映了园主人的造园目的和精神需求。

首先,从园林选址环境来看,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南面海滨、草仔山下(见图3),山海隔离的环境适合归隐。在菽庄花园兴建之前,林尔嘉还有一处住宅,即位于鼓浪屿东南面鹿礁路的林氏府,这里地处建筑密集的“闹市”,距离三丘田码头较近,约1 km,外出方便。根据林尔嘉之孙林朴、林楠回忆,原林氏府内有一前一后两座花园。[14]为什么林尔嘉选择距离住宅林氏府800 m的海湾另起园林?这里远离住宅和日常生活,空间独立幽闭、安静,视野开阔,暗合园主的归隐心理,即营造一个相对封闭幽静的城市山林或世外桃源,以逃避城市人群的喧嚣和世俗的烦恼,如童寯先生所说:“与西方园林开敞布局,追求气派和开阔视野相比,西方园林更多是游宴娱乐的场所,而中国传统园林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院更多是园主人退隐和静修之处 。”[15]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读书还是诗友聚会都不受干扰。[16]1921年,闽侯籍文人吴曾祺在《林菽庄先生暨德配云环龚夫人结婚三十周年帐词》序言中写到:“政变以后(1911年辛亥革命),先生(林尔嘉)即蜷伏不出,家居鼓浪屿,具亭台池沼之胜,与鹭江只一水之隔,而风景清绝,倏然世外……暇则与夫人亲至园中相与焚香煮茗,评花量竹,视世俗之纷纷扰扰,漠然无所动。”[12]由此可见园主人退隐后恬淡的园主生活。

图3 1913年菽庄花园建园以前场地历史照片[18]Fig.3 Historical photos of the site before Shuzhuang Garden was built in 1913

其次,园中的景点命名大多与古代先贤隐逸典故有关,如枕流石(孙楚)、观钓台(严子陵)、壬秋阁(苏轼)、小兰亭(王羲之)、亦爱吾庐(陶渊明)、拜石亭(米芾)、真率亭(阮籍)、浣花沟(杜甫)等,详见图4,反映出这一时期林尔嘉内心的归隐情怀。

图4 1931年 菽庄花园想象复原图(作者绘)Fig.4 Imaginary restoration of Shuzhuang Garden in 1931

因此,菽庄花园是林尔嘉在几近不惑之年,乡愁倍增,在面对无法实现的家国理想的无奈,试图暂时忘却家国之痛,效仿古人隐居山林、远离世俗喧嚣、寻求心灵慰藉、追求个人内心平静以及自我完善的精神家园[13][17]。

三、文人园林

(一)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兴起于唐,繁盛于宋[19],因文人参与造园,加上文人热衷于园居生活,进而使园林文人化,即园林深深打上文人的烙印,园林中的景物环境具有浓厚的文人趣味,体现诗画意境、反映文人的审美喜好、寄托文人精神和理想。

林尔嘉出身于有着“台湾首富”之称的板桥林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曾师从闽候籍进士许贞干和书法家王兰生[20],学习经史百家、宋明理学和书画[20]。他钟情于传统文化,有着传统文人的特质和癖好。他生活在清末民初、时局动荡不安的时代,受儒学、理学思想影响,怀着传统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无疑,菽庄花园是林尔嘉先生修身养性、抒发情感、精神寄托的理想之所,从园林选址、景物景题、题刻题咏、诗社活动可见一斑。

(二)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寄托园主人早日收复台湾、返回台北故园的愿景。菽庄花园所处地段名胜古迹较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园址周边有厦门古八景之一“鼓浪洞天”(3)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薛起凤编撰的《鹭江志》中收录有厦门“名胜八景”,即洪济浮日、阳台夕照、万寿松声、虎溪夜月、鸿山织雨、篔筜渔火、五老凌霄、鼓浪洞天,并附图和题咏。主景日光岩和厦门四大名庵之一的日光岩寺,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依山岩驻军操练水师的龙头山寨、水抄台和国姓井遗址等。场地具有的文化背景一方面为园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园外郑成功练兵的历史古迹与收复台湾的历史,契合园主人造园目的即思念台湾的心理,引发园主人与游客的强烈共鸣。1922年,林尔嘉在壬秋阁落成诗中写道:“藤牌子弟亦多才,一舸苍茫吊古来。乱后虎头山色改,淘余鹿耳浪声哀。英雄往事横吟槊,风月闲愁入酒杯。今日江山无霸气,不堪回首水操台。”[21]诗中引园外“水操台”历史古迹和郑成功率领的泉漳籍“藤牌兵”收复台湾的旧事,借景抒情,表达了收复台湾的理想。

(三)景物与景题

景物与景题反映了园主对传统士人修身养性、精神自由、个性生活的仰慕和追求。菽庄花园继承了宋代文人园中景物诗情画意、诗化景题的特征,一方面园林中景物形象和创作意图来源于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另一方面景题即景点命名、匾额、楹联或源于典故、或源自诗歌、或源自古代景观,体现诗画意境,具有浓厚的文人趣味。菽庄花园的景点“有湾为碧石湾,沟为浣花沟,滩曰白沙滩”[12],具有诗画意境;景物要素如山、水、石、梅亭、竹林、菊圃,均为传统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是传统文人高洁品性的象征;小板桥、草阁、荷塘、菜畦这些归隐田园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景物也被搬入园内,反映出园主人对传统士人修身养性、恬淡隐逸生活的仰慕与追寻,以及不被世俗羁绊、不同流合污、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的人格理想。

(四)题刻题咏

题刻题咏体现园主人作为文人的审美和兴趣爱好。林尔嘉喜欢古典诗歌、书法、篆刻、金石,著有《林菽庄先生诗稿》《菽庄花园文献》等。[21]次子林刚义在《先考菽庄诗稿发刊前言》中写道:“先考遨游之暇,雅好金石,尤精撰题,兴致蓬勃,辄事摩崖,燕泥鸿爪,所至多是。”[21]林尔嘉的这些爱好在园内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调查统计,菽庄花园内有3处匾额、1处楹联、4处园记、9处题刻,共17处石刻,除“补山园”石刻被毁,其余16处保存完好。题刻书法有的由林尔嘉本人亲自书写,有的出自政要和书法名家书法,如1919年时任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所题的 “菽庄”牌匾和“藏海园”石刻。同年,林尔嘉夫人龚云环撰《四十四桥诗》“四十四桥纪落成,梁空支海渡人行。扶栏百丈水千尺,乐事年年长月”,落款“集万安桥字,云环”及渡月亭匾额“渡月”,乃是集北宋蔡襄《万安桥碑》字书法。四十四桥巨石上“海阔天空”集字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在日光岩上的题刻书法。它们分布在园内各处,如石磡顶石坡、滨海礁石、入口大门门额、亭横梁上,既填补了自然石景的不足,形成新的景点,又起到点题、增添园林文化气息、彰显园林文化内涵的作用。园记题刻《菽庄园记》《藏海园记》还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园记中记载有明确的年代、事由,为研究菽庄花园历史变迁提供了史料依据。

(五)菽庄吟社

园内诗社活动与园林布局相得益彰。林尔嘉在园内成立菽庄吟社,诗社成员有包括许南英、施士洁、丘逢甲在内的内渡爱国诗人等1100人[22],并先后三十多次向海内外征诗,其成员之多、诗作之多、影响之大,成为民国时期海峡两岸重要的诗社活动中心。菽庄吟社以菽庄花园为活动载体,在园内举办诗会、雅集、唱和、赏菊、观潮等活动(见图5),使菽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人园”。王国藩在《板桥林本源家传·林公尔嘉传略》中说:“佳时令节,折简召南州名士高会于斯,公幅巾藜杖,偕游‘藏山’、‘补海’之园,看桥卧明波,听松吟翠岭,醉晴畦芍药,饯雨后黄花,偶然怆怀家国,则托诸于咏歌。”[20]菽庄吟社经常以园内景物或园内节庆活动为题举办征诗活动,如“黄牡丹菊诗”(1916年)、“七夕四咏”(1919年)、“闰七夕乞巧诗”(1919年)、“咏菊”(1920年)、“三九雅集诗”(1921年菽庄落成)、“壬秋阁”(1922年壬秋阁落成)、“小兰亭三修褉序”(1924年小兰亭落成)等,刊印“菽庄丛书”六种,是民国年间福建文坛盛举[22-23]。菽庄花园也因菽庄吟社而富有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图5 菽庄吟社成员在菽庄花园内留影[24]Fig.5 Picture of members of Shuzhuang Yinshe Association in Shuzhuang Garden

四、结语

园林作为园主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理想寄托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菽庄花园的兴建真实地反映了园主人林尔嘉先生在当时动荡情形下的隐逸情怀和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的人格理想,寄托了思念故园的浓浓乡愁、渴望收复台湾的愿景,蕴含文人园林文化内涵和意境。透过园林实物形态,了解隐藏于园林形式背后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进而达到“见物见人见文化”的目的,有助于理解遗产的价值和在当代的意义,也有利于遗产保护展示和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板桥鼓浪屿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板桥情(外一首)
鼓浪屿
写写冬天的景物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