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顿《F大调奏鸣曲(Hob.XVI/23)第一乐章》演技巧法

2020-10-22苏世彬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呈示部海顿谱例

苏世彬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首先关于本首作品的编号问题,笔者在查阅时发现有的版本的编号是第23首,有的则是第38首。海顿作有不胜枚举的键盘类作品,其实,在这些作品中只有最后的五首奏鸣曲作曲家本人注明是钢琴奏鸣曲。在这之后有一位荷兰的学者分析整理了海顿的所有作品并且编订了31卷。他把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基本都放在第16卷。荷兰学者整理的本首奏鸣曲放在了第23首。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大部分是为自己演奏或是为钢琴教学而作,早期创作的奏鸣曲比较短小精悍,在演奏技巧与篇幅上也不太难,中期开始出现了较大的跨越,后期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海顿的大部分奏鸣曲非常适合演奏和教学。海顿的奏鸣曲在演奏教学中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键盘类音乐非常朝气蓬勃,同时富有幽默感,演奏时,每个音如珍珠般非常明亮立体,触键方面要非常轻盈,同时声音也要呈饱满的状态。在每个音响亮的同时也注意手臂手腕的配合,不是说每个音清楚就可以了,而且同时具有歌唱性,富有层次感。

本曲为典型奏鸣曲式结构,具体图示如下:

一级曲式结构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二级曲式结构主部主题 连接部副部主题 结束部主部主题连接部省略副部主题 结束部引入阶段1阶段2阶段3属准备起止小节1-12 13-21 22-44 44-46 86-97连接部省略98-125 125-127 47-50 51-60 61-67 68-79 80-85 C调式调性 F C F F G d d d g F

一、呈示部(第1-46小节)

主部主题(第1-12小节),主调为F大调,旋律活泼奔放,开头用了三个音的动机变化反复三次(谱例1),a动机必须弹奏得轻盈活泼,跳音不要太重,轻轻一带即可。同时,此动机开门见山也预示着本首作品的性格特点。后又连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动机。b动机要弹出两音连线的语气,c动机手指干净利落,体现快速的颗粒性,要求手掌与键盘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第12小节出现了主调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完满终止,可是,这个终止式不是属和弦直接到主和弦,而是主和弦的第一拍进行了属和弦部分音的延留,这种情况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钢琴作品中的段落结束处比比皆是,像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和声进行语气,演奏者一定要稍加注意。演奏时延留的属和弦把力量放下,声音落下去稍微强一些,到主和弦用手腕把力量提起收一下,这样终止的感觉演奏出来,最后结束主部主题。

谱例1

连接部(第13-20小节),连接部分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桥梁,音乐非常不稳定。第13-18小节是每两小节一次的变化反复,并且每次反复时音高也向上模进,演奏时做渐强。在第20小节最后三个音是双音,由于第一拍与第二拍之间跨度较大,演奏时如果用左手来弹是非常不舒服的,最好是把这三个双音用右手来弹,下一小节的第一个双音在换到左手并且前三个双音声音要弱下来为第二主题也就是副部主题做准备,而换到左手的第一个双音稍微强一些可演奏成中强。因为第21小节开始是副部主题的呈现,调性正是C大调的主和弦,表明来到了属调。

副部主题(第21——41小节)在第28——29小节出现了属和弦到C大调的同主音小调的六级和弦进行了阻碍终止。阻碍终止在作曲技术中经常用到,一般是用来进行扩充,从属和弦出现以后应该解决到主和弦,这里是用六级和弦进行代替主和弦的出现,音乐继续向后发展。进行从和声色彩方面来说进行到六级和声音色较为暗淡,音量要小一些,音乐没有发展完继续向后推动,在第29——31小节出现了新的动机(谱例2)。每个动机都是由弱拍开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两个音结束。演奏时手指稍微聚集,指尖贴住琴键,不需要太多力,只要指尖稍动即可到下一小节的强拍,小指稍微高抬,把第一个音击一下,便可出现想要的音乐形象。其实,音乐就是这样不需要把所有的音都演奏出彩,而是把关键的音“亮”一下或者强一下,那么整个句子就会变得出彩。在第36小节高声部开始出现了隐伏旋律(谱例3),每四个音一组中的第一个音形成了一个隐伏旋律,演奏时以四个音为一组,一个动作演奏一组。结束时的属和弦尽量强调一下,从和声来说形成了终止,但是音乐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发展,音阶上行又回来在此反复,终止式从和弦从下属和弦到属和弦再到主和弦形成完满终止,构成了副部主题结束时的补充终止。

谱例2

谱例3

结束部(第42-43小节),这里的结束部比较短,只有3小节代表整个呈示部的结束,也可以称为一个小结尾。动机性比较强,演奏时左手小指稍微高抬,突出第一个音。在古典奏鸣曲中,结束部经常起到总结旋律材料、固定副部主题的调性、暂时的结束呈示部等作用,并且经常伴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音,本曲也是在低声部由C大调的持续音来巩固副部主题的调性。莫扎特、海顿的作品中不需要有太大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宫廷中演奏,比较优雅,莫扎特与海顿作品的“强”应该是贝多芬作品的“中强”,演奏时手指贴键,手型框架也要做好,抓牢键盘,在动力的强奏中结束呈示部。

二、展开部(第47-85小节)

展开部的前4小节为引入部分,旋律材料直接来源于主部的第一乐句,调性为属调C大调。在演奏上完全相同。展开中心(第51-79小节),展开中均为呈示部中旋律材料的展开,可以按照材料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第51-60小节),旋律材料主要来源于主部第二乐句的第一个动机和副部29小节的几个动机。调性进行一系列的游离到F、G、d。前三小节是左右手进行交替,演奏时两个声部形成呼应。右手旋律来源于副部动机前后反复变化六次,其演奏方法相同。第二阶段(第61-67小节)旋律材料变化来源于连接部,将连接部的动机进行几次变化反复,低声部采用阿尔贝蒂低音进行,调性为d小调,演奏方法与连接部相同。第三阶段(第68-79小节)演奏时由于是双手交替演奏,双手的动作协调性很关键,有点类似于打太极拳,双手才和在一起使听者听起来宛如一只手演奏,左右手的一次交替是一个和弦的分解。这里要说明的是,海顿处于古典主义的早期,这时候是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一个转变,其实,此时期踏板的作用没有很广泛,而且海顿的作品古典性质的典雅比较强烈,跑动也比较多,所以踏板作用的也是少之又少。在第三阶段的演奏笔者认为,可以适量加入踏板,一个和弦的分解可以换一次踏板,一方面是左右手不能十分准确地在和弦连接情况下连接起来,另一方面是增强和声的感觉。从作曲技术的角度来说,第三阶段的第73与75小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第73小节的每四个音一组,到第75小节把这四个音按倒序的方式来写,尤如复调作曲技法中的局部逆行。而且每一组音的第一个音、第二个音、第三个音、第四个音形成连续的半音阶下行。属准备(第80-85小节)调性回归到F大调低声部为属持续音,第82-85小节开始为属七和弦的分解,这里需要注意地演奏一定要弱并且要做渐弱,这里是整个展开部的结束,为再现部做准备,所以要弱下来,更好地承接再现部。

三、再现部(第86-127)

再现部省略了连接部分,其余演奏方法同呈示部。

四、结语

海顿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主义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与教学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学习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演奏,对于掌握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典型结构与典雅触键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呈示部海顿谱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传承与引领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