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
——以管弦作品《C大调交响乐》为例

2020-10-22刘康蔓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轴心斯特拉调性

刘康蔓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00)

一、斯特拉汶斯基的音乐语言——轴心体系

(一)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的理论基础

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的实质是一群音的核心。轴心体系所体现出的中心音的引力性是其作品结构构成的主要核心因素。斯特拉汶斯基认为“引力轴的向心和离心作用决定了音乐的呼吸”。在实际的作品分析中,这种轴的重心的转移构成了调性的运动。

(二)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的特点

轴心体系的实质是一群音的核心,是斯特拉汶斯基的和声引力极性的中心与来源。轴心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

(1)轴心体系首先最明确的一个特点是三度音的重叠。这里的三度音可以是大三度,也可以是小三度。换言之,就是必须存在一个七和弦。例如:C—E—G—B、G—B—D—F等。

(2)这个三和弦的叠加是所有音群的核心。这个三和弦不仅是和声结构建立的核心,在作品中也应该起到一定程度的音响功能,尤其是在终止的时候,作为离散的和声组织突出的出现。

(3)所有的轴心体系都是伴随着重叠的三度音程或七和弦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有些重叠的三度音程或七和弦只表现出了它的音响性质,并没有起到作为轴心体系的引力中心的作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重叠三度音或者七和弦都可以承担轴心体系的作用和功能。重叠的三度音程或七和弦必须能够展现出作为轴的引力极性和中心性才能被称为轴心体系。

二、轴心体系在音乐结构各要素之间的运用

(一)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曲式结构与调性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关系。以斯特拉汶斯基的《C大调交响曲》为例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

《C大调交响曲》是斯特拉汶斯基中年时创作的一首作品。该作品完全符合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具有完整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动机材料出现在引子中,并且这个动机材料在全曲中贯穿使用。

图1 动机(第1-2小节)

在引子中出现的B—C—G为动机材料,同时也是构成轴心体系的一部分。在这里,轴心体系的核心音是C—E—G—B。开头的调性呈现出双调性的特征,为C大调和e小调。B音既是主音又是属音,所以,轴心体系由C—E—G和E—G—B这两个三和弦构成。因为,在B—C—G的动机材料中,B音从一开始便被过多的重复,且定音鼓声部演奏音为B,使得B与C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但C音占据动机材料最高音的位置,B音的导向性得到解决,并且在引子的暧昧不清之后,在主部主题明确地突出了C音的优势地位,所以使得轴的重心向C—E—G这根轴上倾斜,主部主题为明确的C大调。在弦乐声部只有E和G两个音作为和声,所以在提供了一定的音响效果的同时突出了轴心体系的特点。

副部主题没有遵循传统的调性运动进行到属调,而是进行到下属调方向的F大调,所以轴偏向了主调的下属方向。动机材料则严格保留了音程上的四度下行的特征,体现出了动机材料与轴心体系运动的一致性。但在节奏上出现了变化,形成了对比,推动音乐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展开部中,轴心体系移动到了G—B—D—#F上,是呈示部轴心体系的属方向。动机材料在B—D—#F这根轴上进行动机材料的引入,中心部分在G大调上发展动机材料,旋律音#F—G—D使得轴偏向了G—B—D。弦乐部分B和D的铺垫与呈示部一样,表现出了一定的音响效果并指明了轴心体系的倾向性。

尾声的结构较为庞大,按织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尾声调性再现,回到主调C大调,但仍具有双调性的特征。使用不同的节奏型再现了动机B—C—G。引子中的动机材料通过在音高和节奏上的变形,贯穿全曲使用,形成了全曲材料的统一,并完成了轴心体系的调性运动。

(二)与配器之间的关系

以《C大调交响曲》尾声部分的配器分析为例,进行各个音乐要素的对比。

《C大调交响乐》采用了双管编制的木管组和四管编制的铜管组。弦乐、木管、铜管的各个组别间音色的使用更加独立,通篇贯穿着铜管组及木管组音色的使用,不仅仅只局限于弦乐作为主要部分的演奏。

木管组及铜管组音色使用所占比重加大体现在:

(1)主部主题开始的旋律部分由木管演奏。

(2)副部主题中,由铜管组演奏长线条的主题旋律,却将本该担任重心部分的弦乐组的织体削弱,只作较为简单的辅助性的低音及和声支撑。

(3)推动音色变化的手法多采用铜管组与木管组之间的音色对置。

在配器方面不难看出,动机材料也就是轴心体系的中心音的出现都出现在结构开始的地方,使用木管组或铜管组独奏。相较于弦乐组的音色,管乐音量更大,音色更为突出,所以轴心体系的中心音除了使用和声语言之外,也用配器的手法增强了音响效果,突出了轴心体系的引力极性。

另一方面,尾声部分在弦乐组E和G音的持续使用下,巴松在低音声部中演奏C音的长音,使得C音被强调,于是调性运动向C—E—G这根轴上倾斜。乐章结束时出现的和弦C—E—G肯定不是调的主和弦,也不是一个七和弦。更准确地说,这个和弦只是整个乐章轴心体系的引力和极性带来的调性运动的一个总结。

(三)轴心体系的调性运动

斯特拉汶斯基重新定义了调性的运动及音与音之间功能的关系,但其中仍包含着调性功能的流动变化。

图2 呈示部与展开部的调性运动

由上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斯特拉汶斯基的调性运动中,调性功能的进行与传统调性功能的进行有较大不同。副部主题和引入部分没有向属方向进行,而是进行到了下属方向,直到进入中心部分调性才进入到属方向调。但在属方向调上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回到下属方向。这种调性功能运动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统调性进行的稳定感,依靠轴心体系中心音的运动控制调性功能的行进方向。动机材料中的音程特点是四度进行,这个音程关系也暗示了轴心体系的运动方向。轴心体系的中心音与动机材料的音程关系相对应,中心音以四度的音程进行运动,带动轴心体系向主调轴心体系的下属方向运动,因此便产生了与传统调性运动截然不同的进行方向。

三、轴心体系理论体系的衍展

(一)同时期其他的轴心体系

在20世纪,社会的动荡促使音乐作品的创作急速发展。新的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作曲家们开始尝试重新定义调、和声和音的功能性的概念,但音乐的创作离不开音的聚集,而音的聚集离不开一个引力的来源。于是,作曲家们开始试着使用一个或一组中心音作为这个引力的来源,于是轴心体系这一新的理论体系便产生了。但每个创作者的风格及思想观念各不相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命名也不尽相同,作品风格复杂多样。很多作曲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发展。巴托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作曲家。

1.巴托克的轴心体系

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Béla Viktor János Bartók,1881-1945)。巴托克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巴托克不仅是作曲家,也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民间音乐学家。

巴托克的音乐是建立在传统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的调性音乐。他反对无调性的音乐风格,并注重传统,尝试用高深的作曲技术展现民族音乐的精华。力图站在传统的和声和曲式结构的基础之上进行音乐创作。他的这一观点决定了他对传统大小调的态度。他重新定义了调和调内音的功能性。匈牙利作曲家兰德卫对巴托克大量的作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巴托克最中心的调性观念及和声的特征都是围绕着一个“轴”。巴托克的音乐都围绕着这个“轴”展开,这个“轴”就是巴托克的轴心体系。轴心体系是通过五度循环圈实现的,巴托克对传统的调内各级音的功能进行了引申和发展。

图3 巴托克的轴心体系示意图

从图3可以看出,巴托克对调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定义。轴心体系中包含三根轴,分别为:主功能轴、属功能轴、下属功能轴。例如,C为主音,F为下属音,D为属音,则与之相对的♭F、♭E、A都是主功能音,B、♭A、D都是下属功能音,♭D、♭B、E都是属功能音,如此便形成了轴心体系。

巴托克将一根轴上相对应的音发展成了三全音的对应关系。而同功能轴上的音又形成了一个减七和弦,这个减七和弦揭示了不同音之间功能的亲属关系,是对传统调中副音级的扩大和引申。

巴托克严格遵循了传统和声Ⅰ-Ⅳ-Ⅴ-Ⅰ的功能进行,但没有生硬的去套用。例如在《乐队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便灵活使用各个音级衍生出的功能。

图4 《乐队协奏曲》呈示部与展开部的调性运动

从上表格可以看出,巴托克调性的功能进行是严格遵循传统和声Ⅰ-Ⅳ-Ⅴ-Ⅰ进行的,没有破坏原有的功能循环圈。相对于传统和声,轴心体系的和声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意义。只是巴托克将十二音的功能按照五度循环圈进行重新划分,并灵活使用同功能轴上的音级进行替换,如此便大大丰富了调性运动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丰富了音响效果。

2.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与巴托克的轴心体系的异同

相同之处:

(1)二者都对传统的调式调性系统以及和声、音级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义。

(2)二者的调性体系的实质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音进行发展。

不同之处:

(1)对轴的定义不同。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的基础是重叠的三度音,依附于七和弦而出现,具有双调性倾向的特点。巴托克的轴心体系的基础是五度循环圈,十二音在这个五度循环圈中被重新定义了功能性,是对原有副音级功能的扩张。

(2)调性运动的方式不同。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的中心音伴随着动机材料贯穿全曲,轴心体系随着中心音的变化而产生调性运动。巴托克则是严格按照传统的Ⅰ-Ⅳ-Ⅴ-Ⅰ推动轴中心进行调性运动,通过灵活的替换同功能轴上的音级实现调性的扩张和音响更加丰富的层次。

(3)调性的和声功能不同。斯特拉汶斯基的轴心体系已经不存在音级的功能性,不同的音之间靠中心音产生的巨大的引力凝聚在一起。在巴托克的轴心体系中,音级仍具有特定的功能性,依靠功能圈的循环进行和声的发展。

四、结语

以上这些举例说明,传统的调性运动,和声功能等的概念,在作曲家的创新思维中,音乐作品展现出了全新的美学。作曲家们打破了传统要求的稳定、和谐、完满,极大地扩展了调性运动的可能性。其中,复杂的和弦蕴涵着调性转移的核心,同时展现出二十世纪作曲技术发展的基本胚胎。

猜你喜欢

轴心斯特拉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谈“调性”
卧室里的蜘蛛
以教材为轴心,做好期末总复习
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轴心及相互作用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