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器材储供管理对策探究

2020-10-21李厚敏杨晔楠董珂张瑞鑫

科学与财富 2020年8期

李厚敏 杨晔楠 董珂 张瑞鑫

摘 要:未来联合作战,参战力量多元,作战行动遍布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场,前后方界线逐渐模糊,作战进程加快,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广泛运用,装备物资器材种类繁多复杂,且消耗量剧增,保障任务异常艰巨,装备器材储供管理效益将直接影响着作战的进程和结局。

关键词:储供管理;联合作战;装备器材

一、我军装备器材储供管理新要求

装备储供管理,是为了做好装备的仓储和供应工作,而进行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其主要内容是仓储管理和供应管理,在保障物资器材储备方面,要具有快速的筹措能力和整体的调控能力;在供应方面,要具有充足的运输能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及部队移换防问题,如何减少库存资源浪费保证装备物资器材储备合理、有效供给,对装备器材储供管理综合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部队演训任务加重、新装备更新换代加快,相配套的装备器材更新也变快。新型装备模块化部件多,发生故障时主要采用换件修理,备品备件储供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证老装器材库存资源及时清理报废以及确保新装器材储备合理、供给及时,对器材储供管理综合效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装备器材的储供管理工作,对于保障部队平时训练任务以及应对突发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具有绝对重要的军事意义。

二、我军装备器材储供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器材储供管理效率比较低

由于各大单位独自储备各自的物资器材,导致器材库存总量规模很大,同时各单位每年各自上报需求计划,每年申请的器材无论数量还是品种大致相同,进一步导致了装备器材库存规模的增加,造成了器材重复储备,增加了资金占有量,降低了资金周转率。装备器材由于没有进行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各大单位间不能互济有无、共享储备资源,导致物资周转速度慢,老旧器材积压严重,不利于控制器材储备规模,使得器材库存量超过最佳储备量。

近年来新装备更新速度快,相配套的器材更新也快,各单位仓储器材种类繁多,由于器材报废手续复杂,报废处置不当容易被追责,各单位报废普遍滞后,数年累积下来,库存量不断增加,对自身库存底数不能掌握。在库房没有扩容和改建的情况下,仓库只能通过增加码垛高度、缩小工作通道的方式予以解决库存量不断增加这一问题,挤占了新的装备物资器材库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器材供应与仓储管理环节风险管控难度。

(二)器材储供管理模式不合理

当前,我军装备器材储供管理主要依托层层节点,器材筹措限于传统的层层上报的多层级管理模式,订货周期较长、供需联动不足、军民融合不够。首先是各仓库主要依靠自身内部循环,尚未实现与地方储供力量和资源的有效衔接,亟需建立部队自储与厂家代储一体化储备模式、建立厂家与部队供需直通的模式,必须打破传统壁垒,逐步走向军地一体、互联互通的全新储供保障路子。

其次是部队请领装备物资器材基本是“上门自提”, 由于其自身运输能力有限,不足以满足装备物资器材运送需求,运输成本很高,安全风险大,保障时效低。平时物资器材保障业务局限于保管收发,很难形成战时储供保障投送能力。当前,地方物流体系高度发达,通过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政策控制,将地方物流力量融入到部队供应链路,提高部队物资器材供应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三)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高

我军各类物资装备主要采用兵种分体、化专业归口管理、多部门分散,导致各军种间相互封闭、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散保障的现状,没有统一标识、编码,管理模式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够先进,难以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器材库存管理只是被动的、简单化管理,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管理库存、控制库存。

各单位使用人力及传统方法对如此众多的库存器材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实现及时调整库存器材,避免出现缺货或浪费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比如利用移动搬运机器人(AGV)进行智能化调度,使得仓储管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灵活性;应用计算机存货控制系统,便于器材接收、储存、包装、发放、运输等;应用存货控制管理的适时管理系统(JIT), 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对存货的需求。

三、加强我军装备器材储供管理对策及方法

(一)构建新型器材储供管理机制

首先是需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机构设置是装备器材储供管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层级复杂、条块分割的组织机构,很难实现高效的储供管理模式。装备器材储供管理组织机构要按照内容范围、运转环节、责任分工、程序标准等作出系统框定,逐步进行优化、简化业务流程,压缩管理层次,为推进储供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其次是需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各军种、各专业领域一体化运行的机制,明确各组织机构的成员构成与要求、组织岗位与职责;明确细化装备信息流转过程以及在各个节点的具体作业要求;构建装备器材储供管理各部门共用的平台基础,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等,可以借鉴外军经验,由独立力量实行统一储供保障,以避免军种利益的牵涉,快速达成储供要求。

(二)优化装备器材储供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由区域保障中心来实现,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各个单位只需要保持少量的库存,大量的库存则由区域性保障中心储备,从而减轻各保障单位的库存压力。联合库存管理通过优化端到端的供应过程,以各方共赢为原则,强调多方同时参与,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的运作过程,而是纵向上实现供应商与军队仓库之间的协调,横向上实现各仓库单位之间的调配,宏观上打破横亘于军种与军地之间的壁垒,有效实现各节点之间无缝连接,有利于构建一体化联合器材储供保障体系,提高器材保障整体效益。

加强引进器材供应合同商,实现准确购入、准确供应、提高效益。保障主体由原来全部依托建制保障逐渐转向依托合同商保障,实现各部队与供应商之间器材储供管理的一体化,加快库存筹供周转,进而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周转效率。依托有关厂家和地方物流企业,采取关键部件以厂代储、易损器材垂直采购、通用零件委托生产等方式,适时、适地、适量、适用进行合理规划储备;利用储物于商“这一模式通过加强供需合作,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来储备所需的装备器材,使仓库的库存占用压缩到最小程度,有效地调整库存结构,使得器材储备更趋合理。

(三)应用信息化器材储供管理手段

在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规范器材管理制度,优化器材管理流程,整合器材管理资源,提升器材储供能力。要把信息网络利用起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对库存器材品种、型号、数量的调拨、使用、保养、储存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实施全程监控和分析统计,确保物资器材使用管理标准明确、程序清晰、手续规范;利用仓储信息化系统对仓库库存器材进行管控,对库房积压物资进行重新利用并积极处置,提高库存物资利用率,减少库存物资的浪费。

通过建立了统一的物资编目体系,采用数字技术管理仓库,从而使库存管理工作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在器材验收入库时,利用数据采集器扫描器材序列号进行入库,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控每件器材,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仓库备件的盘点工作,及时申领采购库存的短缺的器材;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快速、准确的采集,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即时采集,减少信息录入时的出差率,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实现实时在线检查库存总量,有利于降低库存总量,减少积压物资,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奚昕.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库存控制方法探讨[J].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