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房改善力促苏北乡村振兴

2020-10-21张利华

唯实 2020年6期
关键词:阜宁农房全县

张利华

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对推进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加快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以来,盐城市阜宁县抢抓江苏省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康居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各类危房40712户,占全县农村房屋的18.1%。但与农民群众的期待和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阜宁农房改善工作仍有许多不足和差距。要把全县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为民奋斗和实干上,在提升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工作中检验初心、砥砺使命,以更高质量、更严标准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引向深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牢记初心使命,以强烈的担当抓好农房改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阜宁来说,住上美观舒适坚固的好房子,拥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较好的就业发展空间,是全县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职责所在。

坚决完成“硬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事关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大局,如果群众还住着危房,这样的小康就是不全面、站不住脚的小康,就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小康。要深化思想认识,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必答题。要聚焦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标准,全力保障农民群众住房安全,决不能让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要确保全县1437户低收入农户危房全部改造到位。

切实增强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几年前,阜宁的农村危旧房屋较多,安全隐患相对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覆盖率不足,安居康居成了农民群众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当前,农民群众不仅希望有美观舒适的房子,还希望有良好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房改善工作既是满足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又是涉及面广、需要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既补齐农民住房短板,又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真正让农民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打造“样板区”。阜宁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起步较早,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并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当前,中央、省、市对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有部署、有要求,有政策引导、有资金支撑,这是难得的有利机遇。全县上下要坚定信心,在现有的工作成效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标准,抓住政策机遇,在农村产业振兴、农民宜居宜业、特色风貌文化村居建设、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示范亮点,努力把阜宁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抓细、抓实、抓出特色,着力打造苏北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样板区,使之成为“强富美高”新阜宁的重要标识。

二、始终遵循规律,以科学的精神抓好农房改善工作

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一发展规律,坚持“四化同步”,科学推动农村住房改善工作,切实提高农房改善工作实效,确保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继续鼓励农民群众进城入镇。坚持把鼓励农民群众进城入镇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让农民来选择进城入镇购买新房,为农民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就业创业,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务。对进城入镇安置的农民,充分考虑到他们因自愿有偿退出原有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而脱离了农业属性的现实特征,在户籍迁转、社保衔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方面,让农民群众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讓愿意进城入镇的农民尝甜头、得实惠。目前,全县选择进城入镇农民群众的比例达58.14%,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居住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启动修编新一轮县、镇、村布局规划,对全县2068个自然村分类规划,规划发展集聚提升类村庄424个、特色保护类村庄48个、搬迁撤并类村庄330个、其他一般村1266个。严格按照“不建错房、不用错地”的要求,认真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在严控宅基地规模和立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制定康居工程布点规划,统筹考虑集中居住点选址、建设规模、房型设计等,既保证实用美观,又避免增加群众和财政负担。二是坚持集聚集约。新一轮康居工程将总体控制新建集中居住点,必须新建的原则上安排在已建点扩建,在镇区和传统小集镇周边新建,依托现有村庄改造穿插新建,充分发挥现有基础配套设施功能。目前全县共新建集中居住点186个、231万平方米、19412户,交付144个、162万平方米、15956户。三是完善公共配套。根据集中居住点地理位置与户数规模,合理布局道路、水电、通信、污水处理、消防、环卫、超市、菜场以及村民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重度残疾户“四类人群”实行托底安置,让困难群众不花一分钱住上新房。

加强对传统自然村落的保护。注重风貌塑造,着重把民居、村落的规划改造同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特色相结合,保留本土底色,保护乡村肌理,留住记忆乡愁,让村庄既有现代味道,又有乡土气息。按照每年改造提升200个规划保留发展村庄的思路,建立完善水电道路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本公建配套,引导群众向这类村庄集聚。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每年创建30个“产业特、村民富、文化兴、环境美、组织强、治理好”的宜居宜业乡村。

三、坚持统筹推进,以系统的思维抓好农房改善工作

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要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还要统筹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宜居宜业需求,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农房改善工作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注重与阜宁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抓好集中居住点周边产业发展,形成以设施农业、生态养殖、林果花卉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建一批产业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民宿经济示范点等,努力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在集中居住点附近兴办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全县已在集中居住点附近开办中小企业34个,吸纳本地农民就业1970人。

农房改善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当前,全省正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是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重要契机。要把集中居住点环境整治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领域,聚集要素资源,着力做好居住点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治理以及水系整理等工作,推进集中居住点在全县农村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实施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出台集中居住点管理办法,探索以村民自治为主的物业管理新模式,促进群众自主参加物业管理,鼓励农户在家前屋后种植美观实用瓜果蔬菜,既增加“绿”量,又便于管理,切实提高聚居宜居水平。

农房改善工作与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相结合。是否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是让群众住得下、留得住的关键问题。在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点时,要结合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充分考虑群众对学校、文化室、卫生室、体育健身场地的需求。对搬迁群众可就近使用的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确需新建的结合实际需求按照省级标准实施。目前全县新建186个集中居住点,累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28196平方米,有效满足了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农房改善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阜宁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让农村居民既享有物质保障,又实现精神文明。对照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精心培育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等,提升乡风文明,促进有效治理,切实解决农村婚丧陋习、薄养厚葬、信谣传谣等问题,让广大农民在推进康居工程、促进乡村振兴中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强化改革创新,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抓好农房改善工作

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与农民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矛盾和问题。全县上下要用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直面农村住房改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着力破解资金保障难题。资金是农村住房改善工作的根本性难题。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需求,必须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筹措。一是注重做好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的文章。已利用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县政策,在省补充耕地交易平台交易补充耕地指标4735亩、13.3亿元,交易增减挂钩结余指标600亩、4.8亿元。二是注重做好县域内建设用地指标调剂文章。已实现土地增值收入9800万元。三是注重做好金融支持文章。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务,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贷款,已向金融机构贷款11.15亿元,争取专项债券4亿元。

着力破解用地指标难题。土地指标是农房改善工作极其重要的保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阜宁县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群众自主选择。加强规划引领,重点引导进城入镇,促进群众完全退出宅基地,鼓励集中居住,促进群众降低宅基地面积,将节省下来的土地进行平整成块,从而获得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居住点建设用地指标,结余指标进入省平台进行交易。目前全县共净退出闲置宅基地13853户,户均宅基地面积从全县的0.6亩降到集中居住點的0.38亩。复垦耕地15107亩,净增耕地10620亩。

着力破解质量监管难题。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模式、统一质量监管”的要求,所有集中居住点都统一委托高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每个集中居住点都邀请3名以上村民代表现场监督施工,建筑材料全部经专业机构检测,坚决扫清“小黑站”,严格禁止无资质施工,充分保障新建房屋建设标准和质量,确保把康居工程打造成老百姓的“安全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

着力破解组织推动难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宣传发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相结合,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房改善的积极性。将康居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县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钩一个镇,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钩一个村,打造先导工程、示范工程。建立“周通报、月汇报、季观摩”制度,定期召开正、反现场会,推进工程高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所有人员挂钩到镇、工作到点。对需要服务的镇区,一律由涉及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时“上门服务”,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切实形成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阜宁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阜宁农房全县
四川推出农房设计下乡服务平台
住建部将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
让闲置农房成为“黄金屋”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
阜宁县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江苏阜宁:一检察官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银奖
终将修复的夏天(外一首)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做庄严承诺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