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21陈冠昊蒲筠果张延强

科学与财富 2020年8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智能制造

陈冠昊 蒲筠果 张延强

摘 要:发展智能制造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传统制造发展至今,其生产技术创新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相对封闭,产业价值链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更高层次的生产需要。在此种情况下,智能制造的概念日渐重要,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过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化是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制造概念与其现今发展的不利因素,智能制造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建议,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传统制造;智能制造;发展因素;政策建议

一、传统制造含义与不利发展因素

传统制造应看被看作是与传统工业相呼应的生产范式,与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先进制造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业价值链这三个方面。

(一)从生产技术上看,技术创新水平低是传统制造业的第一特征

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如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二是无形的技术,如每一位劳动者所储备的知识技能。2015年《美国先进产业》报告将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工人数量作为评价一个国家制造业是否先进的标准:一是每个产业工人的技术研发支出应该超过450美元,或者是位于产业前20%;二是产业队伍中拥有理工科学位的高技能型人数占比必须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或者在本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21%以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的缺失。从该标准来看,至今为止中国的传统制造并未达标。

(二)从生产组织上看,生产组织活动多集中在企业内部,相对封闭

通过提升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来降低成本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思维,传统制造业正是遵循着这样的经济规律进行生产组织活动。这种情况下,企业受传统思维影响对外部资源并不多加考虑,生产包装都在一个链条上发生,形成一个封闭空间,但这仅适合大批量差异小的需求模式。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因此传统制造所遵循的规律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优化组织生产方式。

(三)从产业价值链上看,传统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

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正荣于1992年提出的著名商业理论。在微笑曲线上,产业链分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三个模块,同时模块间有着各自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中间底端部分则表示低附加值的产品制造环节。现在成为普遍的看法是,传统制造企业只有从生产制造环节不断移向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才能够扩大利润空间。

二、智能制造含义及其发展影响因素

智能制造是指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新一代技术基础上,通过智能手段达到智能化感知、交互、执行,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

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智能制造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指制造企业从内在设施、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优化,在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立彼此关联互通的数据库,经由数据分析,合成有效信息,结合上述二者模拟仿真实际生产过程,对生产过程实施数字化管理,促使整体向最高效的生产过程靠拢。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

2.集成互联

集成互联包括集成和互联两部分。集成一般是指将二维码、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各种实现制造所需的资源方面,实现单个设备甚至整个产业链在纵向数据资源上的高度集成。互联通常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控制系统与设备之间及工厂与工厂之间互通互联,互联互通既有助于数据集成,又实现了高效管理。

3.协同融合。

在数字化转型和集成互联的基础上,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达到信息资源协同共享。融合方式包括交叉融合、嵌入融合、复合融合、跨界融合。融合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是传统制造演进的重要思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

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对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人工智能、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等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缺乏自主創新。技术创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创新来源于技术演进。

(二)外部因素

1.新一代信息技术。

其主要是指云计算、物 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动力引擎。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使产品更满足客户需求。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化虚拟制造平台主要由大数据支撑,大数据是驱动模拟制造平台准确模拟或者执行生产的重要因素,制造企业有可能呈现跃升式、非线性智能制造转型升级[1]。

2.国家政策

和智能制造有关的技术开发、转移以及相应配套政策都在国家政策所指代的范畴。如果统筹观测我国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大多数政策的颁布目的都是为解决现今智能制造标准缺失、滞后等问题,以工信部、国标委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例,该政策的发布有效促进了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发展[2]。

3.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是一切生产管理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革新优化的软核心,在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中,其含义指向了指培养或引进智能制造急需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员工知识和管理能力在智能制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技术带头人、技术人才培训应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着力点之一。

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发展政策建议

(一)注重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发展的重头戏应该是加大力度促进企业科研技术的不断更新,让创新引领生产力不断向前迈进。把矛头对准传统制造设计、生产等诸如此类的方面,就该把研发攻关的天平倾向新型传感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在核心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建立并完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3]。

(二)强化政策导向。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我国企业智能化发展,逐渐实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各级政府组建开放与低成本、资源共享、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释放我国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潜力。

(三)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化加足了马力。在日益革新的技术加成中,传统制造者有了突破原有生产管理模式的底气,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协作方式融入到日常运转当中,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4]。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下社会,我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化的重中之重还要归纳到人才队伍建设中来,尤其是加强高技术人才以及研发人才的培养,激活智能制造的源头。制定制造业相关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方案,激励、培育、引进各类高素质、高技术研发型人才。为我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富禄.先进制造业基本特征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8(5):33-39.

[2]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3]WEBER P,WAGNER C.Equipment interconnection mod-els in discrete manufacturing [J].Ifac Papersonline,2015,48(1):928-929.

[4]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8.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智能制造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