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及防护

2020-10-21庄艳红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暴露助产士防护措施

庄艳红

【摘 要】目的:探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本院9名实施专项化职业暴露风险防范措施的助产士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以回顾性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实施防护措施前后危险因素防护效果。结果:培训后各项情况相较于以往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助产士的业务水平得有效提高。结论:对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各类危险因素的发生,提升助产士工作成效。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1

近年临床资料显示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持续性上升,作为近距离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及体液的医护人员,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加[1]。分娩室助产士即是其中较为危险的职业之一,尤其是接生、会阴缝合、人工破膜、外阴备皮等步骤中被血液、体液污染及锐器刺伤增加感染的几率最高。因而为了解掌握助产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可行性高的预防措施,降低助产士危险事故的发生,本研究对9名助产士的临床工作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为(34.1±4.5)岁。其中,2人的工作年限<5年,4的工作年限为5-10年,3人的工作年限>10年。排出工作年限<1年的助产士。

1.2方法

对9名助产士开展调查问卷,分析过去一年以内的个人防护成效,对比制定并实施助产士职业暴露危险防护措施1年后的个人防护成效,分析其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1.3危险因素及防护

1.3.1危险因素分析

(一)基础物理影响

助产工作过程中,物理性危险因素是最常见的安全事故诱因,如针刺伤、割伤等[2]。主要原因在于助产过程中锐器使用频次较多,加之若器械上附有感性的病毒血液、体液等,则易产生病毒性感染。临床研究证实,助产工作过程中感染风险最高的病毒类型主要包括HIV、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由于锐器损引发的病毒感染率远高于常规皮肤接触的感染率。而同时,若患者外露的血液、体液等意外接触到助产士的眼睛、口鼻等,也易发病毒感染。此外,因助产工作量较大,且伴有难以预测的突发性情况发生,例如大出血、新生儿窒息等等,即需要助产士参与应急抢救工作,在此情况下,助产士往往无法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因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率。

(二)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威胁,主要是因助产士工作环境较为特殊,为确保无菌进行分娩,即会应用各类刺激程度不一的消毒杀菌剂,因此即会损伤助产士的呼吸道粘膜及皮肤。加之助产士的工作时间极其不规律,“黑白班颠倒”,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助产士的褪黑素分泌,缺乏光照进而降低钙吸收。

(三)生物因素

助产过程中助产士常常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等,若患者自身携带传染性疾病,例如HIV、乙型肝炎等,即会造成病毒性感染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助产士因失范操作导致手部等关键部位发生损伤,被感染几率则大大提升。

(四)心理及身体因素

产科是医院中最为特殊的科室,新生命的诞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是主要压力来源。而加之助产工作量大,助产士的工作压力不同于一般护理工作,因此大部分助产士皆会产生焦虑、消极甚至是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隐性化的心理进一步则会延伸外化到显性化的工作行为,导致助产士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即会引发职业损伤问题,增加职业暴露的风险。

1.3.2防护措施

(一)生物、物理及化学因素的防护

首先即是改善助产士的工作环境,增加产房的空气流通性是基本,合理布设产房的各区域的配置,并以警示做明确标示,防止一次性锐器的不规范使用与回收。其次是完善助产士的个人防护,正式分娩之前,助产士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再次是规范进行产房消毒处理,并同时以循环风促进产房的空气净化,保证产房空气质量。

(二)心理和身体因素的调节

助产士工作量大,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对工作与休息安排作弹性规划,合理调控工作人员资源,结合助产士的个人意见,制定灵活、可塑性强的交替班制度,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给予助产士充分的休息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切实防止助产士因生理与心理的过度疲劳而影响工作。同时可开展集体文娱活动,缓解工作的紧张情绪。

(三)建立职业暴露后报告与应急处理机制

发生职业暴露后,需根据五大步骤进行处理:局部紧急处理、报告与紧急记录、暴露程度评估、暴露后应急预防、暴露后随访维护。助产士切实掌握五项步骤,保证于暴露后第一时间开展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感染事故的发生。暴露之后,再根据暴露源类型,接受相关预防接种,并定期开展随访评估活动。

2 结果

实施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后,一年间9名助产士中,仅有1名助产士出现锐器损伤事故、1名出现轻度焦虑症状(予以休息并组织心理疏导后,精神状态得到良好恢复),而所有人员均做到了伤后规范应急处理。綜合来说,各项情况相较于以往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助产士的业务水平得有效提高。

3 讨论

助产士直接参与产妇的各项治疗与处理活动,时常接触到各类已知与未知的具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每次工作都身处于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境地之中。

为切实降低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发生,医院管理层应以产妇第一、助产士第二的基本理念[3],指导并协助助产士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实现人人皆可规范做好自我防护工作。而助产士自身也应当具备“十分”的自我防护意识,即需要对其开展职业暴露后的应急预案与报告处理程序的能力培训,职业暴露情况或其他紧急事故时也可坐怀不乱,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力求将损伤降低至最低范围内,确保自身足够的安全。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9名助产士实施风险防范及处理的培训资料,综合来说,培训后各项情况相较于以往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助产士的业务水平得有效提高。

综合所述,助产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率应制定切合实际、可行性高的防护措施,而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其重点及核心目标当是促进助产士形成自主性的安全防护意识,以此才能从根本上切实保证助产士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季晓娟.浅谈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 卢明珠.助产士职业暴露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3] 董小琼.分娩室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

猜你喜欢

职业暴露助产士防护措施
研究分娩室助产士职业暴露的易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
产妇助产士护理预防产后出血的干预效果分析
助产士有什么用?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分析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