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实践策略初探

2020-10-21汤显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困惑对话交流

汤显平

关键词:通识性培训;课堂用语;学习的兴趣点;对话;交流;实验;困惑

春去秋来,新课程已伴我走过了漫漫长路。

每天都在实践,每天都在错误,每天都在觉醒,每天都在回忆,每天都在成长……

(一)

实验伊始,通识性培训,教材分析,思想洗礼,心灵净化;啃读教学用书,学习教育理论,实施实践过程。课堂用语更多的是: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划一划、圈一圈、比一比、写一写;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能写出哪些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排队吗?怎样派车合理?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助他吗?你准备怎么办?“你”的自主、“你”的创造、“你”学的多么主动、活泼生动啊,“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一天天长大,“你”已经上三年级了;老师为“你”建立了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袋,并考查“你”的口语,这是课改的启迪和智慧。

(二)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师是学习的媒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找准自己的角色,教材的落实在于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找准学习的兴趣点总是重中之重。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的策略是:第一,“课前导学”以教材为主(因为现在的教材力图体现为学生的学材),教材在学生的手里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教材的图画情景讲出来、摆出来、做出来(当然要争取家长的支持),课前收起来,反馈接收一些信息,起到局部的“导学”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用老师教,你能行。);第二,课中导学以教材为辅,以学校及学生实际为主,捕捉生活现实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课标》明确提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由于课程要兼顾农村及城市,而农村客观存在的硬件跟不上,教材图画情景的动态难以实现,所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是对老师的挑战,且现实情景比图画情景更能激起求知欲,课中质量的提高与活动设计密切相关。如“千克”的认识,开课就讲老师家里小时候卖猪的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家里卖狸的情况,教师趁机沟通“千克”与“斤”的联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课后内化形式多样,切忌布置机械的重复练习,笔者这样尝试,并有一定的成效。学生普通反映,数学课好玩一些,布置“说”的作业,如学生把学校的见闻、有趣的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把家里的趣事讲给老师同学听!布置“做”的作业,如与爸爸妈妈比高矮,与哥哥姐姐比大小;称称一只母鸡的重量,并记录下来……布置“用”的作业,如让学生买东西后将过程说出来,让爸爸妈妈考考你,并用录音机录下来,学生可喜欢完成这些作业呢,但教师要适时、适度给予评价。

(三)

随着实验的逐深入,经多次的对话、交流,实验中也有一些困惑。第一,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问的差异。观念的改变与实践的反差较大,教师“应试”、“灌输”的比例仍大,有些班级中午留学生,下午6点过才放学,这是因为担忧评估而造成的,而这些班的考试成绩也相对较好,教师也能顺利评优,但这样做学生会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第二,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间差异,在“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养成得以贯彻落实,但部分家庭教育成了负数”,如礼貌用语,家长不能用,宽厚待人,家长不能实现(这只是局部问题),所以课改从娃娃抓起,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学生、教师、学生的过程评估的机制。第三,重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与学生个体实践间的差异,教材提倡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但实践过程中,学生却不易接受或接受较难,他们只选择自己的方法完成,教师选择最优化方法,是不是又在“灌输”?而且引导使用最优方法后,部分学生仍旧用自己的方法,特别要求表达解题过程时,学生困难相当大,这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发生了冲突,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第四,问题意识的建立与强化。一册教材的应用题是图画情景,数量小与生活较接近,学生较熟悉,他们口述结果时充满自信,但让他们提出问题时眼里却充满困惑(我都知道结果了,你却老让我提问题,这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问题意识的建立还是需强化训练,特别是二册以后,仍以应用题出现较妥当。第五,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大班额授课制的差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需在指定条件下进行。目前,我们多数班级在35—50人之间,很多理念难与实践和体现,如分组出现问题与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有矛盾,笔者认为低年级宜采用一对一的合作方式,高年級可以尝试分组合作学习。第六,教材的部分内容难以达成《课标》的要求,如统计初步中原始数据的收集,对于农村同学来说,很难有质量地完成,解决问题过分追求现实化,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的年龄思维,如三年级下册中“怎样租车合算?”这是以前人教社六年级的思考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增大了难度。第七,课程设置中的课时数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现在小学数学每日一节,只有完成教材的一些基本内容,对于如“实践与综合适用”之类的实践性较强又需大量指导的课无法完成,致使教材内容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错误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新课程,我们实践着。

猜你喜欢

困惑对话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