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丝竹的教育传承研究

2020-10-21徐滢珺

黄河之声 2020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非遗传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宜昌丝竹是宜昌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文章以宜昌丝竹的教育传承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宜昌丝竹教育传承的意义,然后就如何借助教育来传承宜昌丝竹,提出了对策,包括融入课程教育、拓展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依托学生社团等。

关键词:宜昌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

宜昌丝竹,也称细乐,是一种以丝弦和竹管为主奏乐曲的民间器乐艺术,盛行于宜昌东部的鸦鹊岭地区,在邻近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市县同样有不小的影响力。宜昌丝竹历史悠久,从有据可考的嘉庆年间算起,也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宜昌丝竹具有典雅、细腻、婉转的特点,多用于民间吉庆、庆典等场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宜昌丝竹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變化,传统的传承方式,如家庭传承、师徒传承难以为继。对此,教育传承在创新宜昌丝竹传承方式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一、宜昌丝竹教育传承的意义

随着政府、社会对非遗传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非遗传承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教育传承作为非遗传承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组织性高、稳定性强、可控性好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非遗的传承中。对宜昌丝竹而言,教育传承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第一、创新丝竹的传承方式。乡土社会是宜昌丝竹诞生与发展的沃壤,特别是乡土社会中的各类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等,更在宜昌丝竹的传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宜昌丝竹出现了传承者青黄不接,受众日益萎缩的尴尬局面。教育传承可以丰富宜昌丝竹的传承方式,有效克服当前的局面。

第二、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宜昌丝竹兼有艺术性、文化性双重特征,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宜昌丝竹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当前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打造具有区域、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顶端,以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深厚的人文积淀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宜昌丝竹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间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宜昌丝竹教育传承的对策

(一)融入课程教育

以音乐专业的课程教育为例,民族器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宜昌丝竹作为宜昌地区代表性的民族器乐,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拓展性内容纳入到课程教学中。除了融入现有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开发以宜昌丝竹为中心的新课程也是教育传承的重要方式。宜昌丝竹传承至今,涌现了大量经典曲目,如《小开门》、《万年欢》、《满宫调》、《粉荷莲》、《小桃红》、《将军令》、《柳叶金》、《南正宫》、《汉东山》等,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表演需求。高校需要组织教师队伍编纂《宜昌丝竹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强化教育传承的系统性。

(二)拓展教育主体

宜昌丝竹的教育传承既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资源,也对教师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地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层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高校教师队伍中能够演奏丝竹的并不多,至于精通丝竹制作工艺的更是寥寥。因此,高校必须要拓展宜昌丝竹教育传承的主体,发挥好非遗传承人在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举例而言,杨龙洲是宜昌丝竹第四代传承人,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至今保留着流传上百年的以古老工尺谱记录的丝竹乐曲。高校要重视地区民间艺人的调查工作,主动邀请民间艺人到高校开展丝竹讲座、表演丝竹艺术,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演出相结合的教育传承模式。

(三)丰富教育内容

教育传承在非遗传承中具有特殊的优势,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非遗传承中。但从非遗教育传承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最为典型的便是传承的片面性。以宜昌丝竹为例,教育传承需要包含工艺传承、技艺传承、文化传承三个层面的内容,但在实际的传承中,技艺传承居于核心地位,工艺传承与文化传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高校要丰富教育传承的内容。首先,注重宜昌丝竹的工艺传承。宜昌丝竹的常见乐器有二胡、低胡、三弦、笛子等,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制作工艺。随着老一代匠人的减少,一些乐器的制作工艺已濒临消失,如低胡,教师要将制作技艺的传承作为当前重点;其次,凸显宜昌丝竹的文化传承。教师在器乐教学中要坚持艺术性与文化性并重的理念,做好宜昌丝竹的文化传承工作。

(四)依托学生社团

教育传承以学生为传承对象,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直接决定了教育传承的效果,对此,教师在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加强宜昌丝竹教育强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宜昌丝竹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学生自主学习与传承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利用好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基于特定兴趣爱好或行为目标而形成的校园组织,不仅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的主要依靠。高校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宜昌丝竹社团,并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场地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指导支持,持续提升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同时,高校也会为学生社团走出校外牵线搭桥,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更好地提升教育传承的价值。

结  语

教育传承以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为传承对象,既能有效克服非遗受众萎缩的问题,也能改善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宜昌丝竹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传承的作用,借助课程教育、学生社团以及民间艺人等强化教育传承的效果,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宜昌丝竹。

参考文献

[1] 冯万林.宜昌记忆——宜昌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 张先飞.理论辨析与实践反思——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反思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7,(06):121-122.

[3] 田翠华.宜昌丝竹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徐滢珺(1982-),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学历,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