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分析

2020-10-21蔺改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乙方楚国寓言

蔺改梅

一、背景分析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相互转换。在人教版第六册《南辕北辙》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

二、案例描述

《南辕北辙》是一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以对话为主,适于儿童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寓言故事。这则小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有名师曾说:“寓言教学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诊视。

师:同学们,《南辕北辙》这一故事中的主人公要去楚国却执意往北走,不听劝告,他最终能到达楚国吗?(学生们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不能,因为他的方向错了,只会离楚国越走远越。

生:不能,向北走是赵国,再往前走就进入匈奴的领地了。

生:不能,方向错了可能会迷路。

生:能(大声地),只要一直向北走,会到达楚国的。

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地球是圆的,只要向着一个方向一直走,最终会绕地球一圈到达楚国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开始议论纷纷)

师:(灵机一动,何不把学生分为甲乙两方,让他们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呢)好,大家既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那么分为甲乙两组辩论,看谁说的更有道理。

(甲乙两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唇枪舌剑,据理力争……)

甲方观点概述:他不能到达楚国。魏国北面是赵国、匈奴等地,他想通过往北的路线到达南面的楚国,是不可能的。乙方同学说地球是圆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就算在今天,利用地图导航等工具,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一天最多能走200公里左右,而地球周长约4万公里,还要考虑途中的峡谷、河流、海洋等地形地貌,马车是根本不能通过的。所以,就算他的马跑得再快,车夫是好把式,但他的方向反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楚国的。

乙方观点概述:他可以到达楚国,因为地球是圆的,他的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又够多,他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利用好地图、导航,甚至借助飞机、轮船等工具,选择合适的线路,一直朝着北方,持之以恒,总会到达楚国的。虽说他走的路多,但也增长了更多的见识,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师:同学们刚才的辩论很精彩,从一则寓言故事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甲方同学脚踏实地,尊重原作,准确把握文中意义,值得肯定。乙方同学求实创新,推陈出新,以自然科学的思维理解古代文献,大胆进行创新,以现代的思维方式规划出行,就像我们今天的墨子号、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一样,也是从前人的智慧中探索发现的科学智慧。乙方同学这种探索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三、案例反思

《南辕北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我也多次备过寓言、成语故事一类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透彻,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这次备《南辕北辙》,思考最多的是:像这种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寓意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将获得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不能到达楚国,然后讲一些和南辕北辙相近的如: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升山采珠等,以进行寓言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可以到达,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南辕北辙,亦可到楚”的灵感。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名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这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来理解故事的。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时,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见解的同时,恰当地用生活事例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猜你喜欢

乙方楚国寓言
《自相矛盾》扩写
时装寓言
小燕子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婚后协议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