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为何只想当“配角”

2020-10-21微尘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胡先生副班长配角

微尘

心理困扰:儿子为何不当班长

一天下午,胡先生急匆匆地来到咨询室,和我寒暄两句之后直入主题。胡先生说,他这两天在和儿子琮琮 (化名)“较劲”,较劲的原因是班主任一直想让琮琮当班长,琮琮却一直推辞,说还是喜欢做副班长。胡先生觉得琮琮胆子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琮琮成绩优秀,如果再有组织、管理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谋职会更有实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胡先生为儿子的未来考虑得很周到,偏偏儿子不懂他的心思。胡先生劝说无果后,只好来到我这里,想让我帮忙分析一下琮琮不愿意当班长的心理动因,看怎样才能说服他。

我对胡先生说,不少家長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孩子不愿意当班干部,在家长们看来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有些自卑,是一种较为“中庸”的思想,但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因素。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孩子通过父母的各种表现去判断外界的情况,很多家长习惯闲散拖沓,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理想的延续,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刻严格要求孩子努力进取,事事争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都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又如何能够要求孩子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呢?

2.限制自由。孩子天性自由,他们喜欢打闹,不想受太多拘束,身为班干部,可能要压抑内心的自由情绪,还要管理别人不要打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此外,孩子们之间存在攀比、竞争心理,担任班干部虽然能锻炼和提升自身能力,但如果无法和学习兼顾,最后可能“不仅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

3.压力过大。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成绩起起伏伏本是正常现象,但家长和老师对于班干部的成绩总是寄予厚望,一旦成绩下降,就会被老师、家长指责,甚至有“被罢免”的危险,精神上的压力和角色上的落差都会使不少孩子不去争抢这些“身外之物”。

胡先生对我分析的3个原因颇为认可,他坦诚地说:“我和妻子大学念的不是名校,工作职位也一般,现在人到中年,儿子是唯一的希望,平时我经常鼓励儿子勇挑重担,事事争先。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担任的大都是副班长,好不容易有一次转当正班长的机会,他却不愿接受。平时,我和妻子对儿子的学习方面看得倒不是很重,我们最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班长正是锻炼他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好机会。”

胡先生希望我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并利用专业知识和琮琮好好地聊一聊,劝导劝导他。

心理解析:“副班长”性价比更高

与胡先生见面后的第三天下午,胡先生带着琮琮来了,琮琮待胡先生走出房间后才抬头看了我一眼,略显局促。我笑着说:“不用紧张,阿姨就是想和你聊聊天,有什么心里话就说出来!”琮琮看着我,用力地点了下头。

随后,我抛出自己的问题:“你进入小学以来,多次担任副班长,好不容易有了当正班长的机会,为什么轻易放弃呢?班长这个位置很重要,也更能表现你的能力呀!”

对于我的提问,琮琮抿了抿嘴,认真地说:“阿姨,我从小性格不算强势,平时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当了多次副班长。四年级时,班里新转来的一个男生很霸道,班长安排值日他不服气,班长就让我做那个男生的工作。我经常在学习上帮助他,尝试和他做朋友,后来基本我说什么他也都能听得进去了。班长对我很佩服,把我看成他的好帮手……”说到这里,琮琮面露喜悦之色。在我的鼓励下,他接着说,五年级时,原来的班长犯了错误,班主任让他代理班长一职,直到选出新的班长为止。在代理班长期间,学校要召开秋季运动会,他动员同学报项目、协调服装、开幕式排练等,繁杂的事情让他应接不暇,虽然运动会期间没出差错,但班里也没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只获得了精神文明奖。但运动会过后,琮琮差点累出病来,期中考试下滑了近20名。通过这件事情让他觉得,当班长一是自己能力有些勉强,二是太过辛苦。因此,期中考试过后,他催促班主任尽快选出班长,班主任本想让他转正,但琮琮态度坚决,班主任只好又选了其他人做班长,琮琮仍做回副班长。

升入初中后,班主任从琮琮的简历中看到他小学阶段多次担任副班长职务,认为他有组织能力,成绩不错,有意任命他当班长,他却对老师说还想继续当副班长,协助班长做好班里的工作,班主任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班主任对纪律抓得很严,让班长每天都要汇报班里的纪律情况。琮琮发现,班长管得严了,很多同学对他有意见;管得松了,老师说他工作不负责,弄得“里外不是人”,而他这个副班长在班级里人缘很好。

初二上学期开始不久,班长因为操心班务,分心太多,成绩下降严重,难以服众,而琮琮成绩稳居班里前十,于是班主任找到他,想让他做正班长,但琮琮以自己能力不够为由拒绝了班主任。班主任和他谈了几次,都被琮琮回绝了,班主任甚至给胡先生打电话,让他说服儿子,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胡先生觉得儿子有些胆小,进取心不强,父子俩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我笑着问琮琮,怎么就这么钟情于副班长的职务呢?琮琮一脸认真地说:“阿姨,这么多年当班干部的经历让我发现,在学校,只要班长还在,副班长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副班长这个头衔,听上去也算光鲜。所以,这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职务。”

心理对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与琮琮谈了2个小时,洞悉少年内心的真实想法后,我认为不能单纯用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琮琮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需要与他的父亲探讨一下。

首先,向胡先生说明我与琮琮的交谈情况,告诉他琮琮只愿意当副班长的心理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上叫“配角综合征”。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配角综合征”人群中,64.9%的受访者认为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根据实际去匹配;63.2%的受访者建议尝试突破自我,充分显示自身才能;50.4%的受访者认为在某个时机和境况可尝试新的选择;22.0%的受访者建议与父母、老师或领导多沟通。

我对胡先生说,列举这些数字只是想说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经历和际遇不同,所处的社会位置也有差异,有主角自然就有配角,不可能人人当主角。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角色,主角和配角也不是永恒固定的,一个领域的配角或许在另一个领域就是主角,主角和配角共同发挥作用,社会和家庭才能正常运转。主角和配角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所以,“配角综合征”也并非原则性错误,只是一种人生选择罢了。

对于琮琮不愿当班长这种情况,我建议胡先生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相处时做到以下几点:

1.多进行亲子沟通。通过沟通,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所思,同样父母也能了解孩子所想,互相之间贴近,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棘手的事情,让亲子关系更亲密。要理智地看到,孩子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会对外界或者一些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够成熟、不够理智、不够全面,但无论如何,都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结果,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2.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他们开始利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反抗外界对他们的“捆绑”,尤其是在父母面前,他们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如偶尔的小性子,突然情绪不好不想说话等等行为表现,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不要在他们还没有做好决定之前就进行哄劝,这会让孩子失去一次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主可以更好地帮助他理解什么叫责任,什么叫选择,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大脑会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最后“泯然众人矣”。

3.与孩子谈理想。父母与孩子谈论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更要从各个角度帮助孩子分析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作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以及内在的动力,助力孩子积极向上攀登。

4.以身作则。父母总是说“我为你好”“你要听我的”之类的话,要求孩子按照制定的规则去做,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具备向上的力量。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以身作则,努力拼搏充满正能量,不抱怨,更不要轻易情绪化,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也会是一个積极向上、敢于向前的小勇士,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带着我的建议,胡先生和儿子回去后进行了沟通,表示会尊重琮琮的选择,不再强迫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琮琮经过几天的思考,也想通了,无论是正班长还是副班长,都应该为班里同学做好服务,如果同学们需要,他不会再逃避锻炼自己以及为同学们做好服务的机会。

通过琮琮这个案例,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本身有能力成为“主角”,却因为内心的畏惧和焦虑甘当配角,这种“配角综合征”的心态是有些消极的。长此以往形成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法欣赏到高处的风景。但是,在本身不具备“主角”能力的情况下,过度强调“主角”意识,也有些矫枉过正。更何况,在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成功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环境下,“配角”心态有其合理甚至宝贵的一面。所以,无须过度在意孩子成为主角还是配角,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胡先生副班长配角
再渺小也要发光
你很次要,不可缺少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先生
胡先生
我的竞选旅程
首发命中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我当上了副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