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箫声断没流年

2020-10-21李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人类曾用鸟类的腿骨制成“骨哨”,是箫、笛等吹奏乐器的鼻祖。“萧”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简述中国古代乐器“萧”的历史地位及艺术魅力。

关键词:吹管乐器;箫;排箫;洞箫

中图分类号:J632. 3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81-01

一、前言

考古学家从“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用禽类骨骼制作的“骨哨”,长约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侧壁开有二、三个孔,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节,发声原理和的现代箫、笛相似,被称为是箫、笛等吹奏乐器的鼻祖,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文学巨著《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说明早在六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有用竹子制作吹管乐器的先例。到虞、舜时代,出现了一部名为“箭韶”的古代乐舞,使“箫”的演奏趋于成熟。夏朝时,人们为了歌颂大禹治水、造福人民的功绩,便创作了古代乐舞《大夏》,全曲共分为九段音乐,又称为“夏竹九成”,就是用竹管乐器来演奏的。到了周代,“竹”被列为乐器“八音”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排箫

“箫”可分为“单管萧”和“排箫”。

“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磷的《因话录》,后人将“伶伦”制作的竹管乐器编排在一起,用蜜蜡封底,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从出土文物中探寻,最早发现的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有2400多年,而玉石排箫和骨质排箫的历史则更久。

唐代以前常用“排箫”来演奏,排箫每管一音,古排箫由10-24根管按照一定的音序横向排列,没有侧孔。管数多的称为“大萧”,管数少的称为“小箫”。根据演奏的乐曲种类和演奏场合的不同,排箫又分为:“教坊箫”、“鼓吹箫”、“燕乐箫”、“龟兹箫”等,在当时的宫廷音乐中的拥有重要地位。

排箫作为中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工艺精美富有民族风格,从春秋时期到唐朝末的1600年里,经过乐师工匠不断地改进,形状稳定在依次渐短的单凤翼形制,清代以后才出现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到清朝后期,排箫演奏音乐逐渐从中国的乐坛销声匿迹,排箫的吹奏技艺没有能够完整的流传下来,形成了中国“排箫”发展的断代史。

三、洞箫

“单管萧”又称为“洞箫”,洞箫多用九节紫竹或白竹制作,正面五孔、背面一孔,无封底,单管直吹。洞箫常用于独奏,也常与琴瑟合奏。

唐代以前,箫、笛通常不分,是“单管萧”的一物两种名称而己。从唐朝开始,出现前面有六孔、旁边有一孔、并加有“笛膜”的横吹单管乐器,称为“笛”。此后,将箫、笛加以区分,以“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箫和笛的发音原理相同,都是由气流通过管内气柱谐振形成,但共鸣的方法有差异,笛子有笛膜,萧则无,导致音色迥然不同,音量也相差悬殊。笛子音色粗犷高昂、清脆嘹亮。洞箫音色柔和轻细、秀雅甘美、有清幽凄婉特色。

四、洞箫的制作工艺及材料选择

洞箫的制作标准:长度80厘米左右,内径1. 4--2.2厘米左右,从吹口至下端调音孔的长度为52厘米。优质洞箫材质多选用4 5龄的紫竹,要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此时竹质坚实分量较重。以选用接近根基部的密度较大的,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竹节为佳。要求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在一定的长度内,能有九节的为贵品。洞箫的音色优劣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及制作工艺,按照制作的专业程度要求可分为:普及、专业、精品三类,对材质和工艺要求各有不同。

五、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的“萧”的诗句

箫声清雅幽婉的音色,容易触发文人墨客的内心感受,在古诗词中存有大量关于“箫”的诗句。从先秦至今诗句中含有“箫”的诗歌作品有数千首,所以“箫”被称为古代文人的“歌喉”。

如李白的:“赢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等;杜甫的诗句:“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杜牧诗句:“玉箫声断没流年,满目春愁陇树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煜诗句“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陆游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辛弃疾诗句:“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晏几道诗句:“小令尊前风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等,可见,箫与诗人的情怀共鸣之声不胜枚举。

六、结语

箫的音色纯朴自然,宛若行云流水,超凡脱俗的意蕴被称为“天籁之音”。

本文简述了“箫”的历史传承及在中国古典乐器中的地位,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中国古典音乐的成果,传承古典乐器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良.箫吹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斌(1985-),男,山东诸城人,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大学本科,商丘幼儿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